地方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汕尾市为例

2021-11-30 07:09孙明霞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汕尾市汕尾乡贤

孙明霞

(汕尾开放大学,广东汕尾,516600)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1]可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因此,保护利用好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讲好地方特色文化故事,传承好地方特色文化基因,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地方特色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特点

如何理解地方特色文化?不同学者对此作出了不同的阐释。谢莉莉等人认为,地方特色文化是指某个特定地理范围内的具有明显地方差异和特性,能够反映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特点的风俗习惯、工艺美术以及民族文化等的总和[2]。王刚认为,地方特色文化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而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3]。康丹枫指出,地方特色文化是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具有独特地方性的文化,是以某一地区性的风景名胜、民风民俗、历史古迹等为对象的区域文化[4]。综上,笔者认为,地方特色文化是指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是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的具有独特地方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地方特色文化具有地域性、差异性、传承性的特征。一是地域性。地方特色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是与地域环境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地域特色文化,因此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二是差异性。地方特色文化作为特定区域独具特色的文化,因地域性的差异,而带来文化上的差异,形成了一个地域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特征。三是传承性。地方特色文化在传承、创新、发展中体现了文化的一脉相承,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也是保护中华文化的根基。当前既要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也要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实现地方特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汕尾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及其主要类别

汕尾市是广东省东南沿海的一座滨海城市,是一个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革命老区,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汕尾地方特色文化是指汕尾范围内具有鲜明“汕尾”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由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村落文化、乡贤文化、饮食文化等共同构成的多元文化体系。

(一)红色文化

汕尾(别名海陆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海陆丰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海陆丰地区领导海陆丰人民在革命中形成、在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继续传承发展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核心的先进文化[5]240。海陆丰红色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主要由海陆丰红色革命遗址、红色历史事件、红色历史名人、红色文艺精品等内容构成[5]240。其一,红色革命遗址总量居广东省首位。海陆丰革命老区是全国大规模农民运动的发源地,是全国13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是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拥有海丰红宫红场旧址、彭湃烈士故居、陆丰金厢周恩来渡海处等一大批红色革命遗址,全市红色革命遗址517处,总量居全省之首[6]。其二,红色历史事件具有巨大影响力。海陆丰革命老区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尤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的事迹最具有代表性。1922年,彭湃在家乡发动并领导海陆丰农民运动。1924年,彭湃在广州主持创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年,彭湃领导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成功建立了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并率先在海陆丰开展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土地革命,在广东革命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三,红色历史名人数量多。海陆丰革命老区孕育了彭湃、彭泽、余铁夫、杨其珊等革命先烈,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铸就了“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海陆丰革命精神。另外,周恩来、徐向前、叶挺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海陆丰留下了许多革命的足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四,红色精品力作产量高。海陆丰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创作出一批红色题材精品力作。如《彭湃》《革命母亲周凤》《奔向海陆丰》等一批有代表性的红色文艺作品,以及《彭湃与海陆丰根据地》《彭湃研究》等红色史料书籍,在传播红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海陆丰红色文化绽放出时代的光芒。

(二)民俗文化

汕尾民俗文化,是指汕尾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相对稳定的风俗生活习惯,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疍民风俗等。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汕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9个国家级、2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其中,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分别为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皮影戏、滚地金龙、麒麟舞、河田高景、甲子英歌舞、汕尾渔歌。二是客家山歌。汕尾陆河和海丰公平、赤石一带以客家聚集居多,客家先民在山区长期生产劳动中,常以独唱、男女对唱形式唱山歌来抒发心情,表达爱意。汕尾客家山歌题材丰富,旋律优美,通俗易懂,歌声韵味富有客家风味。三是疍民风俗。汕尾疍民是生活于汕尾沿海、以舟为家、以渔为业的独特社会群体。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生活习俗,形成极富地方色彩的疍民风俗。妈祖民俗是疍民最为隆重的信仰习俗。疍民将妈祖视为他们的保护神,并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天后诞”到凤山妈祖庙、大德祖庙等地恭贺妈祖生日,向妈祖祈福保平安、求愿望。汕尾渔歌也是疍民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汕尾渔歌是指瓯船渔民所唱的歌调,瓯船渔民俗称“疍民”,故渔歌亦称“疍歌”。汕尾渔歌富于海洋韵味和渔乡特色,是汕尾渔民借以抒发内心情感的民俗艺术形式。

(三)村落文化

汕尾村落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辖区内遍布众多形态各异、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人们在此可以寻找到大量的历史记忆和先民生活痕迹。汕尾现存的古村落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其中尤以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陆丰市潭西镇大楼村、陆丰市桥冲镇大塘村、陆河县水唇镇莲心湖村、陆河县水唇镇墩仔寨、海丰县赤石镇古村落群(新厝林寨、千秋塘寨、新城寨、洋坑寨)、陆河县水唇镇石下坝村、陆丰市内湖镇三陂村、陆丰市博美镇鳌峰村、陆丰市东海镇洪家围等特色古村落最具代表性,这些古村落都先后列入“广东省古村落”名录[8-11]。汕尾古村落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海陆丰的文化底蕴和建筑特色,传承了海陆丰的历史人文精神,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审美价值和旅游价值。如陆丰市大安镇石寨古村落,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陆丰市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古村落,是汕尾地区古代建筑、乡风习俗等地方历史文化积淀的代表,还被列入“中国古村落名录”[12]。海丰县赤石镇新厝林古寨建筑风格独特,恰如一座军事城堡,建筑遵循简单实用、安全舒适的原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还有陆河县水唇镇墩仔寨,寨内建有典型的客家围笼古屋,端庄古朴;集实用性、民俗性、艺术性于一体,堪称民居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乡贤文化

乡贤是指一定区域内有品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他们在该区域的文明乡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方面贡献力量,推动区域发展,由此形成乡贤文化。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13]。可见,弘扬乡贤文化,充分发挥乡贤在文明乡风、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汕尾乡贤资源丰富,外出乡贤主要分布在珠三角、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地区,涉及教育、金融、建材、房地产等行业,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近年来,汕尾市高度重视乡贤力量,大力推进“乡贤反哺工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引导汕尾籍的外出乡贤回乡投资创业,开创了汕尾乡贤反哺家乡的新局面。汕尾外出乡贤虽身在外,但心仍系家乡发展,他们通过投资创业、投身公益等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建设,用自己的行动回报家乡,为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饮食文化

汕尾饮食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饮食文化,是汕尾人民在食源开发、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的宝贵财富。汕尾饮食博采广府、潮汕、闽南、客家的饮食之长、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汕尾饮食文化。汕尾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美食品种众多,既讲究“色、香、味”俱全,也讲究“滋、养、补”结合。一是茶文化。汕尾的茶文化内涵丰富,有日常泡的“功夫茶(方言‘吃茶’)”、凉茶,也有上茶楼享用的早茶、下午茶、夜茶,还有更具汕尾特色的“休闲待客饮品”——咸茶、擂茶、菜茶、油茶,等等。茶是联络情感的纽带,蕴含着和气生财、团结和睦的文化意蕴,深受当地人喜爱。二是汕尾海鲜。汕尾海鲜以海鱼为主,还有螃蟹、虾姑、生蚝、贝壳等,品种繁多,生猛新鲜。三是特色风味小吃。汕尾曾评选出汕尾菜粿、博美虾饼、甲子鱼丸等50道特色名小吃,以及锅烧双色、彩虹九层糕、汕尾牛肉丸等80道风味小吃[14]。这些风味小吃具有汕尾的传统风味特色,深受群众喜爱。

三、汕尾地方特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价值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力。深入挖掘汕尾地方特色文化的多元价值,充分发挥汕尾地方特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对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价值:振兴乡村文化

乡村是民俗文化、村落文化、乡贤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基本载体,承载着共同的文化印记和深厚的乡土情怀。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精神核心,而地方特色文化是乡村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因此,在汕尾地方特色文化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开发、保护、传承、创新并举的原则,保护好红色文化革命遗址、红色文物、古寨村路、传统建筑、传统特色风味小吃等文化遗产,收集整理乡规民约、族谱家训等文化资源,传承好地方特色文化基因,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村记忆;要讲好汕尾地方特色文化故事,使红色基因、乡愁记忆、地域特色、风土人情融入乡村建设,使乡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美丽故园。

(二)经济价值: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地方特色文化是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利用好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有助于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因此,一方面,要保护利用好古村落的独特风貌与特色文化,深入挖掘古村古寨的文化价值,提供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游客的多元消费需求,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应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村落文化、民俗文化、乡贤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这样既可以带动当地的就业,也可以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活力。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既能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

(三)生态价值:建设生态宜居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15]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遵循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合理规划乡村空间布局、村容村貌,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留住乡村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建设有传承、有记忆的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环境,应更加注重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的融入,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生态道德、和谐理念、精神价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正向导向作用,彰显地方特色文化引领生态宜居环境建设的独特功能,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四)社会价值: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良好的乡村秩序和社会环境是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前提。地方特色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振兴、乡村治理需要文化的引领和滋养。因此,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引导农民勤俭持家、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不断提升农民道德素养和精神面貌,进一步规范乡村社会秩序,为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坚强的保障。要充分发挥“乡村贤达”的积极作用,调动乡贤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乡村基层治理中来,带头学习“枫桥经验”①20 世纪60 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1963 年11 月,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即是机关干部、镇街干部、村(社区)干部和基层党员要继续走好走实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着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新经验。,带头学法用法普法,遵守村规民约,给村民树立榜样,让乡贤文化焕发出新的魅力和风采。要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农村流动图书馆、农村书屋等文化场所,引导村民学习新知识、新科技和新理念,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乡村社会,开创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

四、汕尾地方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汕尾市紧扣“特色”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探索地方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做法,走出了一条具有汕尾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出汕尾力量。

(一)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6]汕尾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1.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讲好汕尾红色文化故事。汕尾市精选打造23个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和10条红色文化研学精品线路,作为干部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及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场教学基地,进一步讲好汕尾红色文化故事,传承好红色文化基因,弘扬好红色文化精神,增强红色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

2.整合红色文化元素,擦亮汕尾红色文化名片。汕尾市免费开通了3条“追寻红色足迹”红色文旅专线[17],发布了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8],制定了《汕尾市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服务规范》[19],因地制宜地打造了汕尾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此外,汕尾成功举办了三期红色文化宣讲员培训班,打造了汕尾红色文化宣讲员培训品牌,扩大了汕尾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了汕尾乡村文化振兴,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3.打造红色网红旅游村,走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汕尾市充分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启动“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积极探索出一条“红色基因+绿色产业+特色旅游”的振兴之路,打造出一批具有汕尾特色的红色旅游村。如陆丰市金厢镇下埔村,被打造成集革命历史教育、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乡村。又如海丰县联安镇坡平村,是一个集“红色传承、党性锤炼、田园牧歌、绿色休闲”于一体的红色网红村。陆河县北中村则通过“红色+产业+农家乐”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二)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汕尾市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盘活非物质文化资源,传承发展非遗文化的同时,着力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使非遗和非遗产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1.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汕尾开展了“汕尾味”的“非遗节和稀有剧种戏剧周”,做好非遗、稀有剧种的展示展演工作;大力推进“四戏一歌”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广泛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创作了《白字戏》《汕尾渔歌》等一批具有汕尾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作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了汕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

2.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开展“非遗+旅游”线上展示、推广及直播活动,宣传推广了土叽咕、皮影摆件等众多产品,推出各大旅游景区门票和多种非遗文创产品,展示了汕尾独具魅力的非遗文化和丰富靓丽的旅游资源,有效推动了“非遗+旅游”融合发展。

3.打造汕尾特色的非遗文创品牌。组织了“汕尾十佳旅游手信”评选活动,评选出具有汕尾地方文化特色的十佳文创工艺品,分别为:碣石麦杆画、Q版妈祖雕像、脸谱摆件、捷胜泥塑土叽咕、麒麟挂件、汕美咸茶钵、麒麟摆件、狮猊吊坠、百年东山植物精油、丰收稻穗项链。推出了传统工艺及传统美术非遗精粹展、非遗传统工艺及非遗文创产品体验活动,打造了具有汕尾特色的非遗文创品牌,提升了汕尾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效探索了非遗文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三)深入挖掘村落文化价值

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土文明的显著地标。汕尾市村落文化资源丰富,保存了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等,承载着村落文化传统,具有极大的潜在发展价值。汕尾市坚持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相结合,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充分利用村落文化的特色,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1.加大保护研究力度,保护利用好村落文化。汕尾市大力推进村落保护利用力度,组织有关专家和人员,整理、研究村落的历史文化,对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古建筑等实施有效保护,对传统村落进行生态修复,保护村落风貌和文化特色。

2.依托村落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汕尾依托区位优势和丰富村落文化资源,建成一批集餐饮、住宿、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村落旅游景点,形成了“绿色生态+休闲”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村落文化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经济繁荣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3.发挥村落文化优势,打造汕尾特色的村落文化品牌。汕尾市建设了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古村落,并先后被认定为广东省古村落,包括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陆丰市潭西镇大楼村、陆丰市桥冲镇大塘村、陆河县水唇镇莲心湖村、陆河县水唇镇墩仔寨、海丰县赤石镇古村落群(新厝林寨、千秋塘寨、新城寨、洋坑寨)、陆河县水唇镇石下坝村、陆丰市内湖镇三陂村、陆丰市博美镇鳌峰村、陆丰市东海镇洪家围[8-11]等。这些古村落生动展示了汕尾村落文化的独特魅力,打造了具有汕尾特色的村落文化品牌,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大力弘扬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传统乡村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文明的作用。凝聚乡贤力量,发挥乡贤文化的引领示范作用,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近年来,汕尾市深入挖掘乡贤文化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引导乡贤支持家乡建设发展,为汕尾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1.加强顶层设计,实施乡贤回归工程。汕尾市高度重视乡贤力量,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市委书记、市长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带头当好推动乡贤回归工程的表率,借助粤东侨博会、异地商会、行业协会等平台,加强与乡贤的沟通联系,描绘汕尾未来发展的前景和定位,分析回归汕尾投资的优势,诚邀乡贤返乡投资兴业。据了解,2020年10月29日汕尾发展大会上,汕尾籍乡贤签约的重点投资项目有33个,签约投资总额为1201.6亿元人民币[20]。

2.出台配套政策,改善优化营商环境。汕尾市出台了《财政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等10多个配套政策,创造条件优化营商环境,尤其是在投资置业、资金支持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改善重大项目和产业的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汕尾的城市品质和形象,吸引了众多汕尾籍乡贤回归家乡投资置业,支持家乡发展。近年来,汕尾籍乡贤积极向家乡捐赠物资,用于兴建学校、文化艺术中心,改造整治河涌、修建公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倾力建设美丽乡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1]。

3.弘扬乡贤精神,引领乡村社会新风尚。一是探索引导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鼓励乡贤积极参加乡村“乡贤理事会”,参与制定村规民约,主动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涵育文明乡风,促进乡村的有效治理。如陆丰市河西镇成立了4个理事会,吸收入会的乡贤有32位[21],充分发挥了乡贤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治理效果。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讲好新乡贤故事。广东省评选的首批10位“南粤新乡贤”,其中汕尾籍乡贤就有3名[22],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家乡建设发展,充分体现了心系桑梓、报效家乡的故乡情怀。汕尾市广泛开展乡贤事迹宣传,讲好具有汕尾特色的新乡贤故事,弘扬好乡贤精神,让尊崇乡贤、争当乡贤成为美丽乡村的新风尚。

(五)传承特色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汕尾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汕尾一张“鲜亮”的文化名片。汕尾饮食文化底蕴丰厚,资源丰富,具有地道的本地特色与风味。依托饮食文化的特色优势,汕尾市深入挖掘饮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传承发展特色饮食文化,充分发挥了特色美食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1.打造“吃在汕尾”品牌,擦亮汕尾餐饮文化新名片。汕尾市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实践,实施“粤菜师傅”品牌工程,举办了汕尾市首届“百道小吃”品牌评选活动,选出了首届“百道名小吃”合计130道,其中,特色名小吃50道,风味名小吃80道[23],有效挖掘和保护了传统特色风味小吃资源,传承并发展了汕尾特色美食,打造了“吃在汕尾”品牌,让汕尾特色风味小吃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粤菜师傅·幸福菜谱”首站走进汕尾晨洲村,推出了“咸菜猪脚蚝”“姜葱炒大蚝”“香煎蚝仔烙”“脆炸晨洲蚝”“粉丝蒸大蚝”“油焗大蚝”等6道生蚝特色菜式,将“生蚝菜谱”打造成为“吃在汕尾”的粤菜品牌,有效助力汕尾乡村振兴发展。

2.深入挖掘乡村特色美食,推动乡村美食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绿色、健康、特色的乡村美食。留住乡愁、留住乡情的乡村美食,既可以满足味觉的享受,又能够提升乡村美食旅游吸引力。如陆河县宜笏村,该村是革命老区的红色村,当地深入挖掘地道乡村美食,大力弘扬宜笏村客家特色美食文化,向游客推出沉香鸡、客家擂茶等系列客家特色美食,让游客体验和享受到一场舒适满足的美食之旅,既打造了具有汕尾特色的乡村美食名片,也有效带动了乡村美食旅游的发展。

3.打造特色美食产业链,开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局面。汕尾市依托特色美食资源,着力在选准特色产业、打造特色美食产业链、做大做强产业品牌上下功夫,推动青梅、生蚝等特色美食产品的地标化和产业化,有效探索了“特色美食产业链+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如陆河县是著名的“中国青梅之乡”,陆河青梅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广东省名牌农产品。陆河县充分发挥青梅的优势,大力发展以青梅为主的果品产业,推动产业和乡村经济蓬勃发展。汕尾市城区红草镇晨洲村,被评为“广东特色产业名村”,被称为“中国蚝乡”[24],该村以“一村一品”产供销一体的生蚝产业链,打造了“中国蚝乡”的地理标识,开创了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局面,大大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有力带动了汕尾乡村振兴发展。

猜你喜欢
汕尾市汕尾乡贤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常海燕作品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老区速递
汕尾振兴之路
中国电信“天翼杯”全国散文诗大赛评 选 揭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