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芳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营口 115009)
葡萄黑痘病又名疮痂病,俗称“鸟眼病”,在我国葡萄产区均有分布,是葡萄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枝、叶、果均可被害,以果实受害最重,可极大地降低商品价值。春夏两季多雨潮湿时发病较重,常造成巨大损失。
葡萄黑痘病主要为害葡萄的幼嫩部分,叶、果实、新梢、卷须均可发病,尤其是幼嫩的组织更易被害,老组织一般不受害。各部位的症状大致相同,最初都是圆形黑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为稍凹陷的椭圆形病斑,长2~5毫米、中央部分灰白至褐色,周缘黑褐色似鸟眼状,有时病斑连成一片。
初为红褐色至黑褐色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然后病斑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部分变为灰白色,稍凹陷,边缘褐色或紫色,直径1~4毫米,并沿叶脉连串发生。干燥时病斑中央破裂穿孔,但周缘仍保持紫褐色的晕圈,病斑较多时可造成卷叶。叶脉出现梭形凹陷,灰色或灰褐色,边缘暗褐色,组织干枯,常使叶片扭曲、皱缩,枝梢顶部的嫩叶畸形最明显。病斑可相互连接成片,终至全叶干枯。若开花期开始发病,则花变黑枯死,授粉差。
初为圆形深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中央凹陷呈灰白色,外部仍为深褐色,周围边缘一圈鲜红至紫褐色的轮纹状,直径2~5毫米,该病斑极似鸟眼,故又名“鸟眼病”。病斑仅限于果皮,不深入果肉,多个病斑可连接成大斑,后期病斑硬化或皲裂,病果小而酸,失去食用价值,严重时整个果变黑枯死,染病较晚的果粒仍能长大,病斑凹陷不明显,但果味较酸。空气潮湿时,病斑出现乳白色黏状物。
病斑初为圆形或长圆形斑点,褐色,稍隆起,扩展后成长圆形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褐色至深褐色,凹陷,后期病斑中部多开裂,维管束外露,严重时病斑连片,甚至新梢枯死。
其症状表现与新梢相似,可使全穗发育不良,或使果实干枯、脱落。
葡萄黑痘病是一种高等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病果、病叶、病枝蔓等病残体上越冬。第2年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直接侵染进行为害。潜育期一般为3~7天,田间有多次再侵染。带病苗木、插条的调运可以进行远距离传播。
葡萄黑痘病主要为害葡萄的幼嫩组织,植株幼嫩生长阶段多雨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幼嫩生长阶段干旱少雨或进入雨季后组织已经老熟,则不易发病。一般来说,开花前后至幼果期多雨,葡萄黑痘病可能会严重发生。管理粗放、嫩梢处理不及时的果园,一般发病较重。
以铲除越冬病菌为主,结合喷药防治。
由于葡萄黑痘病的传播主要通过带病菌的苗木或插条,因此,葡萄园定植时应选择无病的苗木,或进行苗木消毒处理。常用的苗木消毒剂有:①10%~15%的硫酸铵溶液;②3%~5%的硫酸铜溶液;③硫酸亚铁硫酸液(10%的硫酸亚铁加1%的粗硫酸);④3~5波美度石硫合剂等。方法是将苗木或插条在上述任一种药液中浸泡3~5分钟取出即可定植或育苗。
由于葡萄黑痘病的初侵染主要来自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因此,做好冬季的清园工作,减少次年初侵染的菌源数量对减缓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冬季修剪时,剪除病枝梢及残存的病果,刮除病、老树皮,彻底清除果园内的枯枝、落叶、烂果等,然后集中烧毁。再用铲除剂喷布树体及树干四周的土面。常用的铲除剂有:①3~5波美度石硫合剂;②80%五氯酚钠原粉200~300倍液,加3波美度石硫合剂混合液;③10%硫酸亚铁加1%粗硫酸。
不同品种对葡萄黑痘病的抗性差异明显,葡萄园定植前应考虑当地生产条件、技术水平,选择适于当地种植、具有较高商品价值且比较抗病的品种,如巨峰品种对葡萄黑痘病属中抗类型,其他如康拜尔、玫瑰露、白香蕉等也较抗病,可根据各地的情况选用。
除搞好田间卫生,尽量减少菌源外,应抓紧田间管理的各项措施,尤其是合理的肥水管理。葡萄园定植前及每年采收后,都要开沟施足优质的有机肥,保持强壮的树势;追肥应使用含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全肥,避免单独、过量施用氮肥,平地或水田改种的葡萄园,要搞好雨后排水,防止果园积水。行间除草、摘心绑蔓等田间管理工作都要做得勤快及时,使园内有良好的通风透光状况,降低田间温度。这些措施都利于增强植株的抗性,而不利于病菌的侵染、生长和繁殖。
常用药剂有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25%戊唑醇水乳剂2000~25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