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域下语文“读思达”教学新路径

2021-11-30 05:19:35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龙山小学杨迎霞
青年心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读思达视域文字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龙山小学 杨迎霞

一、语文“读思达”

(一)含义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读思达”教学中,学生能得到审美感受,并在了解语言文字使用的期间,形成价值取向。教师在此之中,需要鼓励学生沿着“美”的视角去学习语文,并从中体会到所学内容的独特魅力。总体而言,其根本需求走向是促使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个人的精神感受,并保证语言文字带给他人的体验感及影响力。而此正是语文教学理论的核心要素,帮助学生在打造个人语言特点与积累经验的路上,寻求“美”的体会,并达到“美”的程度,最终归纳到语文教学本身。

(二)特性

其一,借“美”引读。其与传统意义上的功利驱使不同,注重启发学生关注语文背后的魅力,以审美的角度阅读文字,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其二,借“美”引思。以审美的角度开展语文学习,教师首要完成的任务是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不仅要在浅层的文本印象中形成“美”的体会,还需在此基础上,展开发散性的思考,以感受更深层次的“美”。在此阶段的教学中,学生应当自主进行文本阅读,结合个人理解与思索,找寻文本背后的价值。文本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后,通常会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索欲,尽量去体会、感悟、品鉴等,经过一系列的思考,使得“美”更为深刻。其三,由“美”至达。“达”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其不单指基本的语言交流及书面阐述,还应包括创意阅读,通过深层的文本体会,懂得其中暗含的道理及其有价值的体会。

(三)价值

核心素养在近几年的教学领域中不断被提及,相应的培养模式及方法也是层出不穷。语文学科与审美视域较容易产生关联性,借此实现创造性的理解,不断传承优秀文化。借助文化渲染,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并自主形成审美情趣,培养出高品质的兴趣,以及高尚的品德修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理念,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美”的享受,从中体会到多种不同的世界,有助于陶冶情操。语文教学需要满足常规理念下,学生运用语言工具的能力,还可以从中获得愉悦感。换言之,以审美视域开展教学,可以适应学生在审美上的需求,激发出文字阅读最本真的目的及最享受的归宿。从审美欣赏的角度而言,语文学科应当注重对于情感的体会,借助美好的语言,营造出使人得到精神满足的氛围。和其他学科相比较,该课程更容易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审美观念等,形成别具一格的涵养。所以,“读思达”教学模式下,融入审美角度,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独特性及创造力。

二、审美视域下语文“读思达”教学新路径分析

基于审美视域,语文“读思达”的教学过程,启发学生在“读”与“思”中体会文字魅力的同时,探索如何使文字引发他人共情,并把个人对于文字的感受融入输出的文字中,创建出符合个人对“美”感悟的形象。

(一)借“美”引读

语文教学的内容可以被看成多个语言作品,而作品最根本的功能便是满足部分受众的审美,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文字的“美”,保持轻松愉悦情绪,再度体会“美”。由此,学生才能逐渐认识世界,并有意愿去接受他人的正面引导。语文教材排版及文章筛选,均包含“美”的意味,在进一步分析理解文章前,应当先体会其中的“美”,而“读”的过程,便是学生体会“美”的有效路径。为此,教师可鼓励学生查找有关信息,二年级的学生可由家长帮助。通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文本,有助于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促使学生理解及体会,该过程应当是对“美”周边内容的了解。课堂教学中,打造“美”的意境,可借助情境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中的世界,以多个层次展开阅读,从整体结构、叙述节奏及语言风格等特点,体会文章中语言气势的强弱,以句式设计、断句特点等,体会文字的抑扬顿挫及灵动悦耳。阅读教学环节中,学生既实现了对于常规语文知识的认知及理解,还从中找到了文字背后蕴藏的韵律感,并把由此产生的审美感受融入个人的情感外放中,以对“美”形成富有个人特色及体验的感悟。

例如:《望庐山瀑布》课堂教学中,可将“瀑布”一词作为整堂课的核心,讲述瀑布的磅礴气势,由此激起小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教师为此需要在课前整理李白其他类似的诗句以及有关瀑布的诗句,如《望天门山》《登金陵凤凰台》《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诗》等,以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扩展,促使学生和诗句之间形成感情上的契合。古诗和白话文本相比,更具韵律感,平仄处理更为明显,小学生在语言节奏的体会上更有所帮助,促使学生逐渐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及背后暗含的诗人情感,通过构建瀑布的意象,体会诗句的美感。《望庐山瀑布》中,以“银河”作比,夸张的处理手法,增强整体的艺术感,表达出庐山瀑布带来的震撼之感,引发出学生心中的那一抹激动。

(二)借“美”引思

语文学科中的“思”和数学逻辑性思维有较大的差别,此处的“思”是基于对文本内容的联想,对其暗含情感的品读。文章是通过文字打造形象,而此类文字中描绘的形象并非在直观上可以了解的属性。小学生在阅读文章期间,不能直接看到如影视剧中的具象化形象,而是诸多文字的堆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文字演变成脑海中的细致化形象,此过程完全要依托于学生的联想。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根据文章浅层展现的“美”,为小学生设定联想的角度及范畴,甚至会确定联想具体内容。为此,教师可通过关联性的问题或某些词句、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动脑筋,使其对文本描绘的意境及深层情感细读感悟。借“美”引思,推动学生的思维朝深处挺进,引导其对文字内蕴加以体会。

例如:《敕勒歌》一诗中,学生在细读诗句的同时,教师在旁启发,由此形成北国草原的广阔景象。该诗歌开头采取高亢的抒发方式,和北国的风土人情相契合,借助简单的六个字,便奠定了整体的基调,展现出当地少数民族的特色。基于情境联想,引导学生思考,《敕勒歌》在整体结构及描绘风格、呈现手法上,均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学层面,其还反映出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境,并将南北诗歌的风格完美地融合起来。教师可从中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社会,各民族是由连年征战走向和解统一,对于此方面的思考,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起到的作用,绝不亚于文学价值。经过对整首诗的审美描述,将诗句中包含的独特意蕴展现出来,促使学生产生对其的强烈渴求,以突破学生个人的审美局限,由浅层“美”的体会,衍生至对深层意境的感受。

(三)由“美”至达

语文教学中的“达”是语言描述和书面呈现,通过深度体会达到一种文理结合的效果,学习课文形成审美感知,由此培养学生体会总体,深层领悟,继而产生审美视域上的愉悦感。为此,需要体会到文字的美妙之处,衡量学生语言素养的关键在于其在文字方面的敏感性及运用能力,推动其身心成长。例如:由“落叶”可联想到秋意;由“风雪”体会到环境恶劣、孤寂;由“圆”引发出合家欢乐的感受。实际教学期间,教师需鼓励学生感受文字组合的巧妙,洞察语言构造的美妙,形成独有的意蕴体会,兼顾语言及意境。同时,体会文章行文框架的美感,行为结构上的“美”,蕴含在整体节奏、韵律等层面。学生的思绪来到文中世界,找寻“美”的“范本”,构建“框架”,而此正是培养审美的过程。此外,感受语言风格的美,教师在剖析课文内容的同时,还应注重体裁的差异,引导学生以文中关键点,品读各类风格的文本。例如:诗歌的意象描绘;散文的情感挥发;小说跌宕情节等。

在《敕勒歌》中,呈现出鲜明的游牧民族特点,有一望无际的草原,由诗句词语本身至整体意境渲染,均展现出质朴、意蕴深厚的特征。全诗无难以理解的词汇,整体节奏简单明快,从侧面反映出游牧民族独特的性情。由此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以情创作,运用文字展现出《敕勒歌》中的豪迈质朴情境,并根据个人体会尝试创作一首古诗或现代诗,真正做到由“美”至达的教学效果。以特定的主题,延伸学生的思绪联想,对培养其创作能力也有帮助。

总而言之,基于审美视域,“读思达”三个步骤实现有机结合,发挥出不同阶段的价值,交叉运行。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回顾中,发现新的审美点,对文字美的感知也在此过程中得以提升。进入到“达”的环节,审美体会上升至新的高度,教学成果也随之提高。

猜你喜欢
读思达视域文字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冰雪运动(2020年1期)2020-08-24 08:10:58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2:56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10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
考试周刊(2019年99期)2019-02-03 09: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