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规则意识深入童心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21-11-30 05:19福建省福清市玉屏中心小学林燕芳
青年心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排队规则道德

福建省福清市玉屏中心小学 林燕芳

一、对比冲击,激发体验 “真感受”

道德与法治课上很多环节可以运用对比的情境教学,把两个相对事件或现象中的矛盾表现得更为鲜明突出,本质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给学生以直观、真实的感受,来提高他们对规则的认同感。

以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为例,排队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但低年级的孩子规则意识还不是很强,为了让孩子真正理解排队的意义,从内心接受和认同,建立规则意识,教师创设了对比式的情境,为孩子准备了一个魔术大揭晓,让全班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讲台前看魔术背后的真相。孩子们一时心急,蜂拥而上,大家你推我挤,全班乱哄哄的。继而让学生交流刚才发生的事情,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了不排队不公平、不文明,还很危险。然后孩子排队观看魔术大揭晓,教师再次问孩子排队与不排队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孩子们纷纷表示,排队看对每个人都公平、安全,同学之间关系和谐了,大家都很开心。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境下,孩子们真切感受到规则是为了帮助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变得更美好、更和谐,不见形迹地规范和约束了学生的道德行为。

又如:在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让孩子体验没有任何规则提醒的游戏比赛,由此随意选出在比赛中获胜的孩子。学生在体验游戏后,发现没有规则的游戏会出现不公平和场面混乱的结果,在游戏比赛的过程中并不快乐,唤起了孩子对游戏规则的需求。然后教师与孩子就第一次游戏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商量如何制定合理的规则。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遵守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真实感受到这次游戏的有序、公平。教师还利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国家和美国的抗疫进行对比,中国人民遵守规则,共同抗疫,人民安居乐业,井然有序地幸福生活。而美国人追求个人自由,无视规则,感染人数、死亡人数位居世界之首,造成人心惶惶的局面。学生从这些对比中理解到规则的意义,从而认识到生活中要有规则,如果每个人都遵守规则,可以使大家产生幸福感和安全感,人们的生活才更有序、更美好,这个社会才会更文明、更和谐。

二、思辨探究,促使问题“真思考”

道德与法治注重知、情、行的关系,强调明理、循情、导行。在课堂的情境创设中应该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进行思辨探究,促使学生的“真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思维空白点、道德两难问题、扩大矛盾冲突点等方式进行思辨。道德思辨情境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思”交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学会认识和理解生活的复杂,进而借助道德辨析,把理性规则与道德情感有机结合。

同样以“大家排好队”为例,教师以带学生外出旅游为素材创设了思辨情境。例如:在排队上车的过程中,遇到拄着拐杖的老爷爷在排队,一开始孩子们受排队规则的思维定式,觉得人人都要遵守先来后到规则。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老人的行动不便与长久排队的身体不适,让学生认识到应该让老人先行。有能力帮助他人本是低年级孩子最乐意做的事情,由此,他们还能联想到礼让老人、尊敬老人是每个人要传承的传统美德。随后教师又引导孩子,除了老人需要礼让,还有什么人需要我们礼让?孩子们在思辨过程中,认知情感上再次产生共鸣。在公共场所中遵守生活规则是必要的,但当遇到特别需要帮助的人群时,比如老弱病残孕等,应该学会礼让他人,或者在自己需要帮助时,也可以礼貌请求他人礼让,做到有情有义,合情合理。

又如“生活离不开规则”中的第六十二页和第六十三页的情境图,在不远处需要人们从天桥经过,但为了方便,很多人选择横穿马路。教师让孩子进行思辨:大家都从马路穿过,刚好你上学也快迟到了,该怎么做?过斑马线时刚好红灯亮了,但是没有车辆通过,该选择立刻过马路,还是选择等一等?孩子们通过思辨,明白了在遵守规则的时候,首先要克服从众心理,即使大家都不遵守规则时,自己也一定要坚持遵守。树立规则意识最终要落实到行动,遵守规则就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转换过程。通过思辨解决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明白怎样自觉遵守规则。

三、影像辅助,引领走进 “真生活”

影像资料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最大的优势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与反馈,再现相关生活场景,拉近规则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实现教材内容与影视片段的有效整合。在课堂教学操作中,教师应立足学生周围的生活,制作相关的影视微课,以“真”作为突破口,用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他们的回忆和想象,引领学生走进规则的“真生活”。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的平安出行时,教师制作了情境视频《长在篮球上的女孩——小红艳》。学生看到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造成事故失去双腿的女孩,听到撕心裂肺的哭喊者“我的腿,我的腿……”时,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强烈冲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从而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一个枯燥的教学难点就在影像结合中轻松突破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还制作孩子们平时的上下学交通路线视频,再现熟悉的真实生活场景,让孩子谈谈自己上下学都是怎么走的,帮助孩子纠正出行时没有遵守交通规则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又如:“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中,教师收集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一些微视频,有的人不戴口罩,还与志愿者发生冲突;有的患者隐瞒了自己的出行史和接触史,不自觉隔离还到处走动,导致自己的亲朋好友被感染,大量人员被牵连隔离。这些都是孩子们近期关注的事件,视频的再现让他们再次真切感受到身边潜伏的危险。人们不遵守规则,自己随时也会受到病毒的侵扰,甚至会连累家人朋友,从而认识到虽然戴口罩、隔离等规则约束了自己的行为,确实让人有些不舒服,但同时给了我们保障,是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安全、更有序。运用了影像的情境教学,远远比教师自己陈述规则更容易让学生获得认可,产生共鸣。

四、角色体验,促进养成“真行为”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相关角色大多是学生生活中的缩影,教师可以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此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在脑中搜索与角色相似的信息储备,寻找认同感,带着真实的情感体验去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同样以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为例,教师准备了一顶交警帽,请学生戴上交警帽扮演“小交警”,激发他们的表现欲与责任感。孩子们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尤为活跃,教师选了平常学生上下学路上常见的行为现象照片,请“小交警”说说图片中同学的行为是否正确,说说理由。除了个别同学扮演“小交警”,其他同学当“小督查”,对“小交警”的判断做出分析。孩子们“各司其职”,对图中同学的每个行为认真负责地做出判断。角色扮演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最喜欢角色扮演的体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能得到有效的激发,能够深入情感体验,从内心认同规则对美好生活的影响,最后用规则来自觉约束自己。

又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时,教师关注到时下“垃圾分类”政策,在课堂中拓展了“垃圾分类”的情境教学,让一个孩子扮演可回收垃圾桶,“痛苦”地诉说自己吃了很多不该属于自己吃的垃圾,肚子疼得受不了了。低年级学生内心单纯,平时都是接受成人的保护,让学生来帮助别人最能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学生都争着为“生病”的“桶宝”寻找“治病良方”。教师从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空间,孩子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到科学处理垃圾的方法,如给包装盒压扁最小化、把垃圾袋扎好再进行投放等。学生不仅懂得不能随地乱扔垃圾,还得把垃圾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遵守“垃圾分类”的规则,共同保护地球,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着极强的体验性与实践性。教师还要善于在生活中挖掘合适的教材资源,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的活动,对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要力求“接童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从活动中去发现、感知、学习、实践,让学生理解和领会生活中与规则相关的细节,从而达到让规则意识落实在行为习惯上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排队规则道德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怎样排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巧排队列
三角龙排队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