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婕娜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阳 550023)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年12月)上关于“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将十九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贵州各高职院校积极展开“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全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高职专业课亦不例外。结合贵州地方高职的专业教学实际,本文聚焦课程思政在高职专业课中实施的现状,探讨促进我省高职院校持续强化课程思政改革,内化课程思政,打造一流特色课程以及持续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对策,以期为培养造就大批守德向善、志趣高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本文以2020年12月面向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省内高职院校的276名学生及53名教师展开调研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阐述贵州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现状,调研过程中主要运用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行动研究法。首先,基于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采用访谈的形式,通过与若干高职教育工作者接触,介入并参与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挖掘有待研究的问题;采用半开放性问题进行访谈,问题涉及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实情、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等方面。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面向高职不同专业的学生发放并回收纸质及电子问卷,了解高职学生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问卷问题以选择题为主,包括:对接受思政教育必要性的看法、专业课上接受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等。通过整理统计调查结果印证访谈内容。由于本课题研究者长期置身于高职专业课教学中,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在专业课思政内容挖掘、专业教师教育、专业课教学设计改良等工作中多有心得,因此通过理论结合实际,试图找出我省高职院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与路径。
1.贵州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大势良好
根据对前述“课程思政”在贵州高职专业课中实施的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到贵州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的大势良好。
首先,学生在专业课上能够领受教师“立德树人”的苦心。在“你的专业课老师在课上是否传递了与思想道德修养提升相关的内容”一题的回答中,高达99.3%的学生回答“是”,其中,更有超过70%的学生认为老师将这部分内容控制在整堂课内容的10%-30%左右,比较合适。
其次,专业课“课程思政”切实助力了学生“正三观”。在“个人认为专业课对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面影响和启发有多大作用”一题中,认为“有一定作用”的学生占到了75.7%,其余24.3%的学生表示“作用非常大”。
以上数据侧面反映出“课程思政”并未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而是真正通过教学一线得到了落实。
2.贵州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仍有不足
从目前“课程思政”在高职专业课中的实施效果来看,大多数贵州省内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开展仍需加强,特别是“课程思政”在高职专业课中的实施方法与路径仍需优化。
第一,“硬植入”让人不适。51%的受访学生认为专业课上的思政内容和授课内容关联不强,这部分内容嫁接到专业课中有些格格不入,不适感明显。
第二,实施方式单一且缺乏新意。85.6%的受访教师反映自己在专业课上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方式为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政相关的故事或案例,这一数据与80.8%的被调查学生反馈的专业课“思政入课堂”主要是靠“老师分享案例、故事”相符,并且多数受访学生认为“该方式没有新意、不太吸引人”“有的名人故事重复说了许多年”。
第三,实施主体需赋能。有70%的受访教师表示自己在专业课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亟待提高,认为自己心怀立德树人之根本,却苦于专业课授课过程融入思政元素不得法,难以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由此可见,“大思政”育人格局在贵州高职院校中正逐步形成,作为以专业知识与技能为载体开展育人工作主体的贵州高职教育工作者,正逐步围绕“课程思政”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落实自身育人职责,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有明显不足之处应引起重视,从而提升 “课程思政”在贵州高职专业课中的实施效果。
应对贵州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的不足,作为实施主体的学校及教师应首先认识到:高职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并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更不是在课堂中专门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课程思政”意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关键在于将思想政治相关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注意,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对“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的关系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贵州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方式、实施主体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元素提炼要有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等实际情况,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是重点和难点。[1]高职院校的各专业课程差别明显,一般说来,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思政资源蕴含量大多高于自然科学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以先着力于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则着重在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科学思维,追求真知真理的精神和态度,奉献祖国和人民的情怀等等。[2]因此,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提炼也不应是“整齐划一”的,应具有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例,金融管理专业的“区块链金融应用”课程可联系“中国首发全球法定数字货币,领跑金融科技”的利民惠民举措进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电子商务”课程可将“助力乡村振兴,共谱大美中国”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的“汽车制造工艺”课程可聚焦“中国‘智’造”融入思政元素;移动互联专业的“5G通信技术”可联系“华为直面外部挑战”的时政热点进行讲解。对思政资源有针对性的挖掘与提炼恰如其分,才能使得思政元素能够自然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真正为学生所接受。
2.实施手段要多样化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授高职专业课时可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下,采取多样化的实施方式,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首先,可根据当下高职学生高度适应“数字化生活”的习惯,引入“学习强国”等数字资源,将移动终端学习合理穿插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从形式上改变此前较为单一的“故事/案例”实施“课程思政”。其次,对于某些思政元素的融入,可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教单位的优质文化资源进行“沉浸式”教学。以贵州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管理专业“互联网金融应用”课程为例,在讲授“互联网众筹”这一章节时,授课教师选取具有中华非遗民族特色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带入课堂,并在博物馆取景制作实感氛围强的教学视频与PPT,以此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众筹知识与操作技能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史的厚重并增强“心系故土”“传承中华非遗文化”的使命感。第三,在实训课程上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强调“工匠精神”等是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手段多样化的体现。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方式方法有待总结与开拓。
3.教师要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建立
“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中的长效机制,对实施“课程思政”具有重要作用。作为高职专业课课堂上的第一负责人,专业课教师也是与学生保持最密切联系的群体,其言行举止对学生会产生直接影响,其思想观念也易于传输给学生。因此,要想在专业课上搞好“课程思政”,教师首先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自身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正能量,这是提升“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中实施效果的重要一环。此外,要重视“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力量,构建“课程思政”实施的合作机制。专业课教师应协同思政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班级辅导员,共同应对“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的实施过程中已经出现或潜在的问题,并探寻其解决办法。高职教育工作者通过专业课教学中育人特色打造、全员协同育人等具体方式落实“课程思政”,形成合力以增强高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手段。贵州省内大部分高职院校近年来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提出“大思政”口号,但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目前来说不够理想,尤其在“思政元素提炼”“实施手段多样化”“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方面亟待加强。因此,结合贵州本地高职教育自身特色,持续构建“大思政”格局,推动贵州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全面落实与深化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守德向善、志趣高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仍需做出更多思考并付出更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