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航 汪海波 吴锦顺 祝 琰 王淑慧 珠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广东,珠海,519000)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海关作为疫情“外防输入”的主战场,在国门一线筑起了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交出合格答卷[1]。
各地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以下简称“保健中心”)在各地海关党委的领导下,闻令而动,遵令而行,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统筹协调专业力量,带领专家团队开拓创新,精益求精,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筑牢口岸检疫防线的责任感、对人民健康负责的使命感,履职尽责,勇于担当,充分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国各地保健中心在疫情防控中取得的成绩得到海关总署倪岳峰署长的肯定。 倪暑长在青岛保健中心视察时要求保健中心要进一步严格执行有关指南,科学规范开展工作,为口岸疫情防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当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模式,国外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要求我们做好较长时间“人物同防、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思想准备。 因此,我们应抓住当前窗口期,及时研究总结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经验,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以更好地科学施策,精准防控,筑牢口岸检疫防线。
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共卫生政策的密集调整, 以及新海关对事业单位的新要求,保健中心如何更好地担起为国家和人民把守国门、履行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持的重要职责,同时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海关保健中心实验室采用“7×24”小时工作制,样品随到随检,全天候做好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各种口岸传染病的检测和监测工作。 如杭州保健中心检出全国口岸首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病例[2],上海保健中心刷新了疫情防控以来全国空港口岸单架航班检出核酸阳性个案数量最高纪录[3]。
各地保健中心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开展科研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如珠海保健中心在新冠病毒核酸基因序列公布的当天就设计出8条引物、2 条探针,在海关系统内率先建立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方法,为口岸疫情防控的自主检测抢得关键先机[4];深圳保健中心团队摸索出新冠病毒的核酸快速检测方法, 还建立了实验室血清学、PCR技术等多层次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法,保障了实验室的精准检测[5]。
海关总署卫生司组建以各地保健中心实验室多名专家为成员的海关总署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测专家组和工作专班,为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测以及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提供专业指导[6-7];珠海保健中心卫生检疫实验室受总署卫生司委托对新冠病毒核酸新检测方法进行验证,快速准确地出具数据详实、结果可靠的验证报告,为海关总署迅速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江苏、上海、湖北、天津、西藏、广州、珠海等保健中心均派出骨干力量[8-13],参与口岸样本采集、卫生检疫处理等口岸一线工作,为口岸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持。
珠海保健中心派出随防医生,指导拱北关区干部职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个人防护工作,对重点关注的关区干部职工每日健康状况、是否有相关接触史等情况进行逐一排查、登记,评估风险等级,制定就诊及隔离方案,并定期跟踪随访,为拱北关区实现“打胜仗,零感染”做出积极贡献[14]。 江苏保健中心延伸管控,打造后续跟踪闭环,为相关人员提供健康咨询及跟踪回访服务,发送疫情防控温馨提示短信,畅通沟通渠道[15]。
珠海保健中心积极投入地方党委政府指挥的总体战,与珠海市卫健局建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合作机制,联防联控联动,为经珠海口岸入境的留置隔离人员出具新冠核酸检测报告,为地方政府提供处置依据,及时舒缓地方疫情防控压力;对来自香港的两地牌货车司机提供快速核酸检测;提供上门核酸检测服务,助力地方复工复产复学;为顺利恢复珠澳人员流动,积极开展出入境人员和跨境师生核酸检测,助力珠海和澳门经济发展。
虽然各地保健中心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出色地履职尽责,但也存在不尽如人意地方。
保健中心是公益二类单位,这个属性要求保健中心既要体现其公益性与公共服务性的特点,发挥其在口岸卫生检疫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也要求保健中心必须与公立医院和私营机构抢占社会体检业务的市场份额。
由于保健中心在机构设置和业务开展上均以公益性质为主, 其主要业务能力如人群传染病监测、实验室传染病检测几乎不存在盈利空间;而健康体检、旅行咨询等服务项目,由于保健中心临床诊疗人员数量及仪器配置上无法与地方大型医疗机构相比,能够承担的服务人次有限,导致社会影响力偏低。 同时由于各中心结构差异、地域差别所带来的发展不均衡,很难在不改变现有基础能力建设框架的背景下,对所有中心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做出统一的规划,靠少数技术力量较强的保健中心通过以点带面的工作模式,已证实未能达到扭转社会服务提供能力与影响力的劣势。
公共卫生事业面临人们所说的 “公共卫生悖论”或“预防悖论”。 消灭了某种疾病,自身就会失去存在价值。 预防工作做得越好,就越得不到重视,只要几年没有新发传染病出现,没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疾病预防控制”就逐渐被社会遗忘。 但事实是在预防医学投入产出效益,是远远高于在临床医疗的投入产出效益的。 没有传染病说明预防工作做得好,更应该加大投入,保持持续良好的态势。
从2003 年非典以来, 各地保健中心全力配合口岸卫生检疫防控工作,成功应对了2009-H1N1 甲型流感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抵挡了寨卡病毒病、埃博拉病毒病、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严重疾病进入国门,在筑牢口岸检疫防线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国海关都重视保健中心的建设,支持保健中心的工作。但是保健中心的公益二类属性较大地制约了保健中心的发展。 公共卫生是公益性事业,应该是由政府来全额保障,不应该由各个保健中心以经营收入来获取70%的人员经费。
保健中心目前从物质待遇、薪酬体系、职级职称、职业发展等都无法吸引高端的技术人才。 保健中心缺乏统一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性的公共卫生决策人才培养上更是存在短板。 比如,ISTM 旅行医学资格证书考试(The ISTM Certificate of Knowledge Examination) 作为国际旅行医学会(ISTM) 主办的全球旅行医学领域最高级别资格认证考试,提供了一个国际认可的国际旅行健康咨询资格认证途径。 但海关系统内通过该考试的人员稀少;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 (Field Epidemiology Training Program,FETP)在系统内仍处于空白。 由于人才的缺失和流失,制约了保健中心技术支撑与技术能力建设迈上更高的台阶。
虽然保健中心是海关下属的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社会公信力,但是总体社会认知认可度不高。
对照保健中心的法定职责,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 保健中心存在专业优势发挥不够充分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检测类工作人员在病原体检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科技开发、技术支撑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非检测类医务工作者主要提供人力支持和健康服务, 但在更高层级的技术指导、后台维护、现场监察等方面未能发挥更大作用;各地海关在推动保健中心融入地方联防联控闭环管理上力度不够。
长久以来,为了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各地保健中心采取各种形式通过“门诊部”开展社会体检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了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要求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也强调了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属性。 各地各部门要在资源配置和资金投入方面向公共卫生工作倾斜。
根据我国正式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事业单位改革分类的核心就是“先定性”,依照单位的功能属性来分类,抛弃按拨款方式简单分类的做法。 承担行政职能的要回归行政序列, 经营类的逐步转为企业,从事公益类的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并强化公益属性。 与以往事业单位改革不同,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的取向实质是“纯化”,即以公益属性为标准,以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为目的,纯化事业单位的类别,强化政府的责任,使事业单位回归公益服务的本位。
保健中心未来发展的职能定位,应充分考虑其公益性的回归和强化,凸显其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角色,成为能够为各口岸提供卫生检疫技术支撑和服务的专业机构。
保健中心应具备以下核心职能:
1.开展口岸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检测,为制订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提供数据支撑。
2.开展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科学研究,建立应急流行病学调查、预测预警、现场处置、监测检验、卫生防护等有关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
3.开展口岸公共卫生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包括病媒生物,致病微生物,物理、化学因素),为口岸卫生监督执法等提供技术支持。
4.开展针对出入境人员、国际旅行人员的旅行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包括:旅行健康咨询,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实施免疫或化学预防措施,降低旅行健康风险;归国回访、健康救助等工作。
新的国境卫生检疫法修订版中提出,应设立国境口岸公共卫生技术机构,承担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实验室检测、进出境预防接种、国际旅行健康宣教和其他相关工作。
保健中心应建设成为一个涵盖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媒介监测、 微生物检测、 传染病检测临床检验)、临床医学、旅行医学、公共卫生等专业核心能力的口岸公共卫生技术机构,回归公益,落实财政保障,解决生存压力,全力为筑牢口岸检疫防线,织牢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屏障作贡献。
在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方面, 利用数据挖掘、网络爬虫、大数据分析、计算机深度学习、智能翻译等技术,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 一方面,积极参与海关总署全球传染病疫情监测、境外传染病监测哨点建设、重大传染病疫情早期预警等工作。 在海关总署的统一领导下,一是扩大监测范围,逐步形成全面、准确、及时的传染病疫情实时监测网络,二是积极参与境外传染病监测哨点建设工作,三是运用风险评估方法, 把握传染病传播流行内在规律,探索建立评估模型,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开展境外传染病疫情评估工作。 另一方面,强化出入境人员监测体检制度,运用风险评估结果,制订出入境人员监测体检重点传染病名录。 以传染病高风险地区入境人员为重点,加强法定监测体检,不断提高检出率。 同时,履行传染病防控国际义务,按照目的地要求,做好出境人员监测体检。
在实验室检测方面,充分考虑与临床医疗检测的差异及口岸卫生检疫的特点,以“检得快”、“检得准”、“检得全”为目标,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现代化水平,保障国门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 一是要重视早期、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二是要重视高通量检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三是要重视发展非病原分离依赖的检验鉴定技术,四是要加强传染病监测,推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增强传染病病原溯源技术的能力建设。
在进出境预防接种方面,大力提升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不断加强预防接种全链条安全管理。 加强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等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建设,确保预防接种安全。
在国际旅行健康宣教方面, 积极培养专业队伍,提升服务内涵,发展更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服务方式,更好的为国际旅行者和出国劳务人员等重点人群提供高质量咨询和健康宣教服务。 在队伍培养方面, 继续推动保健中心人员参加ISTM 的CTH(旅行医学认证)考试,充分发挥现有的通过专业资格认证考试(CTH)的人才的作用,建立系统内部的旅行医学专业教育培训考核机制,建立培训、监督考核、继续教育的规范制度,提高各层级保健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旅行医学的专业人才队伍。 在提升服务内涵方面,发挥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的作用,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依托保健中心专业服务团队,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立一套互联网+全套信息化技术解决方案, 通过在线服务预约、健康评估、报告查询等一体化服务流程,实现更全面、一站式、零距离、全天候、多样化的国际旅行健康智慧服务。
作为技术型事业单位,保健中心员工拥有较高的卫生检疫专业素养,对卫生检疫工作具有更为专业的理论基础和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现行的制度,中心成员和口岸工作人员同为“检疫医师”,不能体现保健中心成员的实际能力及同口岸一般人员的区分度。 建议建立“检疫官”制度,通过严格的选拔和考核,遴选部分优秀人员担任“检疫官”,定期有针对性地对各口岸卫生检疫工作提出权威性的指导和建议。 “检疫官”由海关总署发文任命,以提升保健中心在系统内的认可度。
建立健全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 加大对在论文、科研项目、科研课题、科技应用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奖励力度,为高端人才的引进和自身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进一步培养权威性的国际专业人才或国内同领域知名专家,整体性提高保健中心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同时,积极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及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和同行实验室的交流合作,建立专家“智库”,巩固与国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联合申报,加强科研和标准化合作,以提升保健中心在社会上的认知度。
当前,保健中心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持能力主要集中于卫生检疫实验室检测,结合保健中心软硬件设施、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类型分布,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持能力除实验室检测技术支持外可逐步扩展到卫生检疫人员培训,远程医学技术指导,流行病学支持,临床医学支持,防护能力支持、口岸海关重点岗位人员健康管理等。 因此,保健中心应朝着探索构建集病原学、诊断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国际旅行医学等多学科、小综合的口岸公共卫生技术机构这一模式创新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文化及人际交往等国际间交流也日益增长,客观上加大了传染病在国际间传播的可能性,使得原来呈地方性流行的疾病由区域性变成国际性流行。 近年来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 例如2013 年埃博拉病毒病、2015 年“寨卡”疫情都形成了明显的跨洲际传播,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造成了威胁,增加了传染病经口岸传入传出的风险,无形中加重了口岸检疫防线的工作压力。 如何能提高传染病早期发现及早期预警能力,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是传染病防控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通过全球化网络、大数据及通讯等手段,构建“大口岸、大防控”体系,将疫情防控工作内容扩展到口岸区域之外。 综合海关、边检、公安、交通运输、旅游、医疗等部门及行业,建立疫情防控信息平台,以实现防控工作相关部门最大化的信息共享和最有效的信息推送,以及出入境交通工具、货物及旅客的疫情信息获取和自身信息的报送。 口岸疫情防控部门预先得知通关信息, 尽早作出相应准备,以便于对高风险交通工具、 货物及旅客进行重点排查。 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尽可能降低传染病传入传出风险。 例如:某旅客购买前往某国的机票后,由短信或微信公众号方式推送当地疫情信息及卫生注意事项, 并提醒其前往保健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健康宣教、疫苗接种等。 当其回国时,口岸疫情防控部门可以在疫情防控信息平台中获取其旅行史、就医记录等资料,用于判断传染病传入风险,采集准确而全面的样本送至保健中心开展精准检测。
目前, 口岸卫生检疫以卫生检疫执法人员为主,大多具备一定的医学背景,能较好完成卫生检疫查验工作,但在与保健中心协同查验方面联系不够密切;而保健中心专业人员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卫生检验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加强口岸卫生检疫执法队伍与保健中心技术部门协同作战,建立前台查验、后台分析指导紧密连接的工作模式, 有利于强化海关卫生检疫工作,提高卫生检疫工作质量。
前台查验: 由口岸海关承担卫生检疫工作,维持现有的模式不变;在卫生检疫工作中,出现疑难问题时,可将相关信息提交至保健中心后台分析指导系统;
后台指导:保健中心建立后台疫情分析指导团队,团队具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医学、卫生检验、医学检验等学科专业技术人才,由后台专业技术团队进行技术分析, 并将分析结果反馈前台查验环节,科学、高效完成口岸传染病防控工作。
进一步强化人员技能培训,保健中心后台分析指导团队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高效开展口岸卫生检疫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线上方式可通过录制短视频、在线微课等方式进行,线下方式包括专场培训和现场流动课堂等方式进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有效提高口岸海关卫生检疫人员工作技能。
卫生检疫重点岗位人员处于口岸传染病防控第一线,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大,保持卫生检疫队伍健康稳定至关重要。 保健中心目前基本具备较为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和服务能力, 可在健康体检、心理疏导、职业暴露防护、健康随访等为口岸卫生检疫重点岗位人员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维持卫生检疫队伍长期稳定。
保健中心加强国内外疫情收集与分析,与口岸海关共享疫情预警信息;保健中心加强旅行医学咨询和出入境人员健康宣教工作,提高出入境人员传染病防控知识知晓度,改善出入境人员健康行为方式,提高健康申报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
以往保健中心对于口岸工作的支持,除样品检测工作之外,多局限于辅助口岸工作人员进行重点旅客筛查及现场采样工作等简单的工作,无法从更多角度对口岸防疫工作做出指导、提出建议。 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在于以保健中心的人力资源无法满足众多口岸的现场需求,更限制了保健中心专业人员发挥其技术支撑作用为口岸防疫工作提供更多支持的可能。
设立口岸工作部后,重点凸显保健中心公共卫生技术机构职能,加强对口岸海关技术指导,开展技术督导和技能培训,加强质量监督,从而更大地发挥保健中心技术型事业单位的专业优势,更好地满足各种类型口岸的现场卫生检疫需求。
保健中心应积极参加地方联防联控工作,针对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风险分析和对策建议; 强化与地方疫控中心学术交流合作,资源共享。
我国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冠肺炎疫情也进入了后疫情时代,保健中心应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更好地担起为国家和人民把守国门、做好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持的重要职责,满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海关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同时扮演好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