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恋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父母对其进行适当的行为约束与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过多的、不恰当的控制则可能具有破坏性,甚至导致儿童产生严重的心理或行为问题。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不良行为,在学前儿童群中更为普遍,如不能有效纠正,任其发展,则可能使得儿童形成好斗的攻击性性格,进而影响其个性的完善。近些年,父母心理控制源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以下是近20年内学者们针对两者或两者之间关系研究的梳理。
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包括“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两类。前者即父母通过监视或体罚来达到管理子女行为目的的教养方式,后者以掌控子女内心世界为最终目的。一部分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并无清晰界限,即父母在管控子女思维与情感的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外在行为。
20世纪中期,美国心理学家Rotter提出心理控制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个体对行为与事件结局之间的泛化性期待。1965年,Schaefer正式提出了父母心理控制源的概念,他认为,心理控制型父母的孩子总是体验着被打扰、过度保护、被占有、内疚感,这些隐蔽的、侵犯性的行为阻碍了儿童的独立,限制了儿童的个性完善。在此基础之上,Brian Barber将心理控制进一步定义为父母削弱想法、引发内疚、贬低他人、收回关爱等方面企图操纵孩子的内、外在行为,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1]20世纪70、80年代,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探讨。此后长达二十五年期间,对父母心理控制源的研究并不多,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又被重新关注。Steinberg、Barber等人主张在理论及实证上将心理控制与行为控制相区分。受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等级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是尊重、孝顺与规则意识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父母对子女心理控制,也成了中国家庭中较为常见的教育现象。
尽管学者们对于心理控制源的定义和模型的探讨不尽相同,但大多认为心理控制源指向父母对子女的操控性和侵入性,这些父母常常在亲子关系中采取一些隐蔽的策略,如引发子女的愧疚感、焦虑感为特征,迫使其绝对地服从安排,或有选择性地给予孩子爱和尊重,对孩子的认可完全取决于其达成父母期望的程度。社会学习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及依恋理论等众多理论都证实了,这种操控孩子的思想和情感的行为,限制和违背了孩子对安全、归属和自主性的基本需要,破坏个性独立与亲子依恋的平衡,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认同感发展严重受限,致使适应困难,延缓了社会化的进程,其结果与大量的儿童适应性问题相关联,如情绪不稳定、低自尊、焦虑、抑郁,甚至反社会行为或者犯罪。
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也有所差异,如解剖学领域认为“攻击性行为是导致对方逃跑或给对方造成伤害的行为或行为模式。”行为学家将攻击性行为解释为“导致另一个体受到伤害的行为。”[2]社会心理学家对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Berkowitz提出“攻击行为是一种自动活动的对象,是其他人或物有害的驱动。”Baron将其定义为“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而他人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伤害”[3]。国内学者陈帼眉认为,攻击行为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在群体中不受欢迎却频繁发生。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发生机制与成人有所不同。成人的攻击性行为,更多地指向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对于儿童来说,凡是侵犯他人身心和权利的行为都属于攻击性行为。区别在于,前者侧重的是行为的有意性,即行为的动机;后者则注重行为的结果。目前,在心理学领域,较为认可的一种观点是:儿童攻击性行为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当儿童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或是权利受到威胁时出现的身体进攻、言语攻击等侵犯性行为,直接表现为打、骂、暴力夺取等[4]。对于3-6岁的学前儿童来说,身体上的攻击更为多见,主要表现在为了争夺玩具而争吵、打架,而非语言攻击。从发展特点来看,在类型、年龄和性别等多个维度上,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均有差异。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男孩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两个方面的发生频率均明显高于女孩。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类有多种维度,Dodge&Coie认为从行为起因来看,攻击行为可以分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根据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以谩骂、取笑、讽刺为特征的语言攻击,二是指可能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的身体攻击,三是以摧毁他人人际关系为目的的关系攻击。依据攻击性行为的意图,郑全全、俞国良将其分为:以伤害为目的的敌意性攻击和有利可图的工具性攻击。
由于儿童的攻击行为普遍性,学者们将其列为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评价角度。林崇德等学者提出,儿童攻击性行为关系到其人格的完善与品德的形成,更是个体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显示,学前阶段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频率最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线性下降,但攻击性行为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破坏性或具有持续的攻击性风险。[5]因此,长期以来,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控制一直是学前教育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话题。
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个体与外部世界交互影响的结果。其中,儿童成长中的特殊经历、家长溺爱、家长和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对同伴的模仿等很多因素都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有关。其中,家庭因素是影响个体的社会化发展的首要因素。父母通过控制子女的情绪、想法及亲子关系来控制其行为,引发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其中,攻击行为最为常见。已有的研究均表明,父母的心理控制对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觑。
父母心理控制是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维度之一。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长的情绪表现、认知倾向与教育方式等,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情感体验、行为表现和社会性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心理控制的研究逐渐增多。有学者认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亲子界限模糊的现象在我国存在较为普遍,父母把自己的期待寄托于在孩子身上,忽略其独立的人格,按主观意愿替孩子做主,缺乏沟通,独断专行,这些教育方式容易引起亲子关系疏远或产生矛盾。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父母心理控制对子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家长心理控制水平影响着儿童自我概念和自主性的发展,而高水平的心理控制可能会降低儿童自我价值、自我依靠和自尊水平[6],儿童焦虑与抑郁水平与儿童更多的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行为等外化问题有显著关联。Nelson等人发现,外控的教育方式常常被学前儿童解读为遭到了父母的拒绝,也更容易表现出相应的外部行为问题,如攻击他人。Joussemet等人在其为期六年的纵向研究中得出结论——学前期儿童的母亲心理控制可以预测学龄期儿童稳定的、高强度的身体攻击行为。程红等人在以4-5岁儿童的为研究对象时发现,具有攻击、多动等外化行为问题的儿童父母存在严重的失控感;退缩、焦虑等内化行为问题的儿童常常容易卷入到父母的生活中,造成相互制约。这说明了父母心理控制的程度不仅影响了儿童的外化的问题行为,同时也会导致内化问题行为。此外,父母长期过度的心理控制限制了儿童的自我认同,并且这种控制的水平越高,儿童产生各种行为问题的程度越明显。由此导致的儿童情绪、情感的障碍与自我形象偏差又会进一步加重攻击性行为。
从教育子女心理的内外控制的角度来看,家长的外控性越高,儿童出现行为问题的概率越高。[7]国内外学者都发现了,外控型的父母能够显著预测儿童未来的行为问题,这一点在母亲的心理控制源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上体显得更加明显,甚至在控制了母亲年龄、教育和收入等因素后,这种结果仍存在。
学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发生率较高的群体,其行为规范、同伴交往的状态以及群体接纳的程度与其身心健康、将来的社会适应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积极识别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相关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多途径的预防和干预十分必要。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外部攻击行为比关系攻击行为预示着更严重的行为问题。[8]大多数学者侧重探讨于较为显性的身体攻击。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揭示了,间接攻击者可能比直接攻击者有着更高的心理压力。说明儿童的关系攻击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同样不可忽视。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了,父母心理控制对儿童使用关系攻击产生的影响作用。但国内关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关系攻击的实证研究较为局限。因此,以学前儿童为主要对象,探讨父母的心理控制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不同性别子女的母亲和父亲对于关系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有何差异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