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晓馨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的社会事件频发,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为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敲响警钟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刻反思当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从总体上来说,还存在着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低、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这就需要当下的高校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不断创新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提升课堂教学目标。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任,因此,他们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而心理健康作为他们综合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他们个体的未来发展,也影响着我国青年一代的整体发展。但是,近年来,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显示出下在大学生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外界的诱惑,还能帮助他们以正确的心态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与失败,对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1]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教育目标重在培养和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包括健康的心智、健全的人格以及各种能力。其中,心理健康作为大学生综合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其他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基础,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失败,提高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坦然面对,还能让他们在不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其他各种能力与素质。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近年来,我国的大部分高校为了解决日趋严重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都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当下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兴趣低等一系列问题。
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强且比较抽象的课程,学起来比较抽象、枯燥,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抽象的课程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受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理念的影响,虽然我国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有了完善且详细的教学计划,但是,在课堂教学模式大都沿袭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仅课堂氛围太过严肃而缺乏活力,而且学生听得烦、学得厌。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解决学生亟待存在的心理问题,让学生重塑健康心理。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大都以教学大纲为主,课堂教学重理论,缺乏具体的指导措施,虽然每个学生都存在共性的心理问题,但由于他们的个体情况不同,因此,治疗措施就不一样,而当下我国高校的大学心理健康课程由于缺乏具体的、个体的、差异化的指导措施,使得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代,他们不仅追求活跃,而且喜欢挑战,他们善于发现,乐于尝试。但是,当下我国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而且缺乏实践性与挑战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不起兴趣来。
大学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且关键的阶段,不仅发挥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作用,而且还发挥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国的大学教育不论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都必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大学教学内容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不仅有效解决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帮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而且还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新时代背景下大学阶段重要且必须开设的一门课程。为此,大学老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以生为本从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出发,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和综合素养培养的目标。[2]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且比较抽象的课程,而我们知道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代,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探索,喜欢挑战。不仅如此,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与个人素质不同,他们存在的问题也不同,这就决定了老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以生为本,从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出发,开展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正面临择业、就业期,这一时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他们正确处理择业、就业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至关重要。老师如果单纯地开展理论性的教育,可能学生不仅听得烦躁,而且还会觉得与自己没关系,提不起兴趣来。这就需要老师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生为本,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比如,每个学生可能都面临着就业压力。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不同,有的学生有离家的顾虑,而有的学生家庭情况不好,执着于待遇是否优厚,而有的面临着和朋友分隔两地,心理比较焦虑。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开展有个性化的教学。比如,以学生存在的情况分组,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可以让存在相同问题的学生充分敞开心扉相互交流,也能方便老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这种小组式的学习模式不仅符合现阶段大学生的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中提升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如今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每个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每个大学也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心理健康内容方面有了完善的体系。但是,在教学模式上却大都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且枯燥,不仅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课堂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为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开展,高校必须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此,老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学生的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通过与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促进学生在提升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3]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自尊心强且敏感,很多时候不愿意主动说自己的问题,即使现在大学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这就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课堂教学质量低,而且也难以发挥这门课程的实际意义。为了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意义,老师可以通过良好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松自己,主动表达自己的困惑与疑虑,从而使老师采取有针对性或者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比如,通过布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室,室内的环境以温馨、舒适为主,课堂教学形式也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展开,(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必须遵守一定的课堂纪律,坐得端正,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可以选择让自己放松的方式来完成。比如,通过创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室,学生可以坐在沙发上,还可以半躺着)又或者老师可以在课堂一开始给予学生不同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自由讨论的形式或者自己喜欢的方式给出答案。在此过程中老师观察学生的表情、行为,通过学生的不同答案、不同表情行为来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与问题。通过这样的氛围营造,学生不仅可以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主动表达自己,讲出自己的困惑,提出自己的疑虑,而且老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每个高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开展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此,高校老师必须从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因地制宜,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