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医学”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思考

2021-11-30 01:34王思婷李朝晖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200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精神医学

王思婷,李朝晖,周 薇(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叙事医学自2001年由美国内科医师Rita Charon首次提出至今,其人文与医学结合的思想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认可和推广。叙事医学是一个相对新鲜的领域,它将文学与医学在特定角度巧妙地进行了融合。作为一种人文与医学结合后衍生领域的新鲜事物,把叙事医学的理念引入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可以从心理上让医学生转变医患视角看问题,培养其对患者的同情怜悯之心和关怀爱护之心,夯实以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素质。因此,在叙事医学视角下探索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路径,能够让叙事医学与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有深度的融合,为新形势下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改进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对叙事医学实践教育方案提出一定的建议。

1 现代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面临的问题

1.1 现代医学的发展困境

进入到21世纪,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现代精准医学迅速崛起,在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下,一系列高精的医疗技术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医疗、挽救患者宝贵的生命、改变健康格局、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屡禁不止的医疗纠纷和频繁的恶性伤医事件却依旧充斥在理应充满爱与感恩的医疗环境当中,满怀救死扶伤理念和激情的广大医护人员,在本该对患者竭力奉献“治愈、希望和安慰”的医疗实践当中身不由己,时常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究其原因,除了深层次医疗体制和社会环境客观因素外,还因为医护人员过分依赖发达的高端科学技术而忽略了医疗本质的目标,即“治愈、希望和安慰”;而患者作为一个具备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整体的“人”,当疾病体验和痛苦境遇受到忽视,医患沟通就容易出现偏差。

医学科学主义倡导的现代医学惟科学至上,崇技术为大,加之人工智能在生命健康医学领域的大面积铺开,疾病临床表现并发症状体征、诊疗救治护理,都可以通过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转化为一系列靶向精准的研究大数据,而医疗和护理则通过仪器设备、技术技能分析统计数据,当患者的疾病过程被有序转化成各项客观参数指标的时候,医生和护士的关注点往往在于想方设法把偏离正常参考值的各项指数尽早向正常轨道靠拢,而容易忽视伴随着一系列异常统计数字和观察指征的患者的疾病体验,当患者主观的患病经历,内心感受和精神体验无法转化编码可测量数值指标时,就意味着患者的疾病相关需要在很多时候是被忽略甚至是无视的。

在医学崇尚技术的大趋势下,在校的医学生习惯性把患者等同于疾病、药物、数据、标本、仪器等,而忽略了其背后的“人”,难免导致在临床真实的工作中造成不重视关爱患者、不擅长医患沟通,矛盾阻力重重的局面[1]。许多学者逐渐意识到,只靠科学实证主义的医学凭借单纯医疗技术的进步,并不能帮助患者与疾病抗争[2]。

1.2 现代医学的具体矛盾

长久以来,实证主义科学被视为现代医学的“金本位”,强调用客观性数据来制订系统化、规范化的疾病检验指标、诊疗指南和临床治疗路径,为患者提供科学化和标准化的诊疗方案[3]。但是随着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患病后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和社会角色的转变逐步得到了广泛关注,医务工作者开始关注不同文化群体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关心被边缘化的患者,了解不同人群赋予其身体的象征符号及其内在涵义[4]。

1.3 医学教育的明显问题

医学是关于人的科学,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重大,“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只有具备悲天悯人情怀和良好人文素养的人,方能担当救死扶伤之重任。医学具有社会和心理的人文特性,培养具有技术和人文的双重决策能力的医学人才才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5]。然而,在目前的医学生培养阶段中,医学人文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形式化”的尴尬境地,医学的技术属性常占据主导,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疾痛”往往被忽视[6]。对于医学生而言,在职业角色转变期间的大量精力往往侧重于临床理论和技能的提升,难免会忽略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7]。医学教育过程中人文属性的缺失导致了从医者在医疗实践中人文属性缺失的延续,因此,有学者[8]提出,现代医学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伴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医疗和护理工作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因此医学人文精神作为医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人文教育内容,其作用和地位愈发凸显。

1986年伦敦首届“医患关系国际研讨会”提出了“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与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以疾病为中心的医患关系已逐渐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关系。伴随着我国医改不断深化,在当前“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性理念至上的医疗大环境中,医患之间不但要靠精湛的医疗技术来维系,更重要的是需要医生和患者都能够换位思考。在这个换位思考中,医务人员的人文精神对疾病的治疗尤为重要。近代医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目前医患矛盾也已成为容易牵动整个社会神经的敏感问题。当前中国的医疗环境相较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而言是甚为恶劣的[9],医患矛盾异常尖锐,抛却社会因素和制度保障不足的基础原因以外,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乏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10],医学生培养和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医者仁心”的人文精神的培育难辞其咎。当前我国大多数医学教育都是在非综合性大学中进行,学校建制的根本定位上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重专业教育而轻人文培育的结果。医学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重技能而轻人文,学生修读人文课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医学人文精神等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这将会影响其在将来行医过程中表现出缺乏与患者的沟通的能力,以致轻视医德,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

2 “叙事医学”理念对现代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

近年来,富含人文精神的叙事医学不断被倡导,重视医护人员共情、反思、信任的“叙事医学”为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叙事医学作为一种人文属性的医学模式出现,是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更新,是临床诊疗实践中尊重与理解患者价值观的实现形式,也是对临床医生或医学生进行“以患者为中心”职业精神教育的一种方式[11]。

临床医疗工作中,相较于医学技术其重心在于治愈,医护疗效着眼点则是照护。很多疾病治疗结果可能只有一种,可是照护的方式方法却多种多样;有些疾病治疗之后未必出现预想结局甚至于没有结局,可是照护却是自始至终能够相伴患者左右,虽不能延长其生命的直径,却能圆满其生命的残缺。临床工作中,医生和护士需要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接触和陪伴患者,了解其内心和精神的真正需求。叙事医学的目标是培养医务工作者高超的倾听技巧以及从比喻和潜台词中发现隐藏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医生能更加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考虑[12]。叙事能力培养有助于医生把叙事模式作为治疗活动的重要部分,可以解决单用医学技术难以逾越的难题[13],亦有利于医学生走向人文和技术决策相结合的临床实践[14]。

叙事医学对于医学生人性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意义。由于叙事自身人文性与科学性融合的特质,填补了现代医学课程价值取向中“人性”缺乏以及“人情”缺失的局限,因此,把叙事医学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当中,可以训练医学生对患者的共情能力与同情能力,从心理上让医学生转变医患视角看问题,通过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意图,让其试图走进病患的内心世界,培养其对患者的同情怜悯之心和关怀爱护之心;学生将来进入临床实践,通过移情能够对日常医疗活动实践中自我行为不断反思,能够充分感受和理解患者所表达或表现的疾痛体验和疾病境遇,并且能够应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对患者的痛苦和无助做出适当且恰当的回应。

3 “叙事医学”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思考

3.1 推动“课程思政”课堂改革

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坚持“立德树人”是当前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医学专业的本质是关爱生命,医学学科特质蕴含着人文精神的诸多要素,医学专业课程的育人途径上,基础在课程、重点是思政。

作为中医药院校,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优势特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构建具有鲜明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为核心,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持续探索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责任感、医德医风素养、爱国情怀、医疗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与课堂医学专业知识教学进行有效融合,以开展教学实践。

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学科特点,大多应用传统单一讲授法,宣教式的教学方式让医学生很难从情感上客观且理性地体会“人文”的内核所在,更加无法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医学生共情能力方面有着较大局限性,难以适应当代医学对医疗工作者职业精神的要求。此外,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十分有限,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亦十分短缺,医学生无法拓宽视野去了解医学人文的总体内涵。通过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全方位铺开的有力契机,加深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引导各医学专业课程积极寻找课程思政契入点,使“育人”教育贯穿于课堂始终,完善和健全专业教育体系,以叙事教育的方式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当中,塑造医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解释、回应患者患病故事及困境的技能,以及对患者的价值观产生共情的能力和自我行为的反思能力,提高医学生对现代医学职业精神以及职业能力要求的适应性,坚定其从事医疗工作的责任意识,使医学富有人性且充满温情及感情。叙事医学既是一种教育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叙事医学应用于护理教育,充分体现了人文与医疗护理的结合,具体方向为:首先,在多学科融合的思维下,站在高等教育学的视角上,对课程思政概念进行界定;对“课程思政”所涉及到的医学学科课堂思政体系相关理论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理论分析和研究,并构建应对策略的最优路径。其次,在“大思政”背景下,结合本校人才培养实践,注重学生的专业化、个性化差异,总结归纳出医学核心课程中所承载的思政元素,找到德育落实到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切入点以及方式方法,进而将人文理念融入到三个教学维度,形成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为开展医学课程育人工作打开新思路。最后,基于课堂思政“三全育人”,构建医学生人文精神建设体系。

3.2 结合校园文化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系列医学人文第二课堂,利用多种渠道将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底蕴校园文化与医学科学理论相结合。开展医学临床技能大赛、传承医学经典,展现医学情怀的知识竞赛、弘扬医德医风的医学讲堂,培养医学人文素养为主题的诵读大赛等多种竞技型、学习型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竞技大赛、讲座、文艺活动、读书活动、作品来推广医学文化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构建医学生人文精神生成和发展的脉络。

以培养人文精神高贵的医学生为目标,以增强校园文化对医学生的感染力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极富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载体,如校园人文景观中的山、水、园、林、路、楼等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中医药特色文化宣传,发挥校园文化教育人、感化人的作用。在医学人文类课程当中,灵活设计项目教学法,以无处不在的文化校园、中医药历史渊源等的资料收集作为学习项目,要求学生以叙事化处理的方式书写反思感悟,引导学生以文图、音视频、动漫、微电影等方式线上、线下分享感悟,努力使医学人文精神介导的价值观渗透进医学生的生活轨迹中,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校精神,进而陶冶学生关爱生命、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3.3 推动医学生人文教育教学改革

叙事医学视角下探索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改革。叙事医学是一个相对新鲜的领域,它将文学与医学在特定角度巧妙地进行了融合,把叙事医学切入人文教育,既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也践行了一个全新的人文实践领域。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从心理上让医学生转变医患视角看问题,培养其对患者的同情怜悯之心和关怀爱护之心。叙事医学与医学人文教育融合,是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探索。

叙事医学视域下的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改革,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涉及到基本概念部分的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方式;而有关抽象且对于初学者较难理解的理论体系部分,可以组织学生在阅读医疗叙事书籍、观摩医学影视作品、新闻报道、纪录片、小说、诗歌后,组织撰写读后感并进行讨论;课后组织学生参加义诊、志愿者服务活动,安排学生书写叙事化的平行病历、叙事护理札记以及反思性作品,用非教科书、非技术性语言来书写患者的疾苦和体验,对自己的感受、想法、情感进行反思与审视,继而通过小组讨论,交换对患者疾苦的理解,反思自我的诊疗行为。

基于医学理论以及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任务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主题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对医学生采取情境模拟、生命故事个案讲述法等叙事手段进行培训,并定期组织医学生参与医疗健康宣教志愿者活动,培养医学生倾听患者及与患者共情的能力,在临床见习的过程中鼓励医学生为临床患者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实践中提高其对医学事业的认可度。教学实践的同时,引导医学生进行课堂反思或课下写反思日志,让其接受所传授的相关内容并尝试进行深度思考,以提高其对医生职业的共情能力及医疗工作的责任意识。

猜你喜欢
医学生人文精神医学
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安徽医学》稿约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