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征宇,吴 秦(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口腔医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瓷贴面修复技术最早由法国学者Rochette[1]提出,它是指在保存牙齿活髓的前提下,通过粘接技术将用瓷材料制作的薄层牙面修复体粘接在牙齿上,从而实现对牙齿表面缺损、变色、畸形等缺陷修复的目的。这得益于近年来口腔材料学、口腔修复学以及口腔粘接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瓷贴面修复技术已日臻成熟,成为临床工作中一项常规操作。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口腔审美意识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起牙齿的美观功能,加之瓷贴面与生俱来的优良美学性能[2],使得应用瓷贴面修复牙齿缺陷受到追捧。本文以医学伦理学为视角,在分析瓷贴面修复患者心理状态、就诊需求的基础上,依托相关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探讨相应对策,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医患合作,从而提高瓷贴面修复的效果,更好恢复患者的牙齿功能和美观。
一般来说,要求进行瓷贴面修复的患者多数是因为牙齿的美观欠佳,如常见的四环素牙、氟斑牙(斑釉)、牙变色、形态发育畸形、釉质形成或矿化不良等,或者是由于前牙散在间隙、轻度排列不齐,不愿意接受正畸治疗或错过最佳正畸治疗时机的患者。在这些患者中以女性为多,他们的心理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患者在口腔诊疗过程中普遍存在紧张、害怕的心理,这种不良情绪,被称之为“牙科恐惧”,有研究表明其在全世界范围的发生率为4%~30%[3]。具体到瓷贴面修复治疗中,患者一方面是怕牙体预备时产生的疼痛,另一方面是怕自己完整的牙体组织被磨除。还有的患者对于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器械比如“牙钻”“针头”“尖锐的探针”等,存在明显的抵触心理,尤其是对于一些有过不良牙科就诊经历的患者,还会对治疗器械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口腔消毒药物的气味以及明亮的牙科照明灯光,表现出明显的恐惧情绪,从而对疼痛的耐受性下降,难以配合治疗。
患者对于治疗效果有高的期望值,包括功能和美观两方面。在功能上,患者认为修复完成后,修复体应该具有和天然牙一样的功能,比如有的患者喜欢用前牙嗑瓜子或是啃食较为坚硬的食物,希望在瓷贴面修复完成后可以继续原来的饮食习惯。在美观上,患者认为瓷贴面修复后要具有真牙一般的质感、色泽和形态,更有甚者会和明星的牙齿进行对比,比如追求所谓的“刘涛白”[4]。
患者过度地追求美而表现出失衡心理。有些患者从口腔医学专业角度来看其牙齿色形、排列本没有问题,只因其过度地追求美或是选错了参考对象而会将牙齿上的一些微瑕疵放大,认为其会严重影响到美观以致惴惴不安。更有甚者还会将工作的不顺、爱情的不美满、心情不愉快等都归结到牙齿的不美观上[5],而试图通过做瓷贴面修复之,而且这部分患者还会强烈担忧修复后的美观效果和功能,从而表现得患得患失,顾虑重重。
瓷贴面修复是一种有创性的治疗方法,需要磨除患者部分的健康牙体组织,而牙体组织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原状,另外瓷贴面修复费用高、美观效果易受患者主观认知以及医师职业素养的影响。因此,想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就必须要在严格把握其适应证、仔细做好每一步修复工作的基础上,做好相关的伦理学方面的工作,以取得预期效果。
瓷贴面修复的患者一般心理状态比较复杂,既有对牙科治疗的恐惧,又有对修复术后效果的疑虑,从而出现紧张和焦虑的负面情绪,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就必须要尽力疏导患者的这些不良情绪,缓解就诊带给患者的压力。首先,医护工作者应该着装规范,工作服干净整洁,仪容得体,仪态端庄,举止大方,从视觉感触上体现出医生内在的专业状态,让患者尽快建立起对医生的信心。其次,医生要面带微笑,切不可因工作繁重而面露愠色,要让患者感受到热情,从而缓解患者在一个陌生的、夹杂着各种口腔器械工作噪音的、甚至是略显逼仄的诊室环境中产生的不适和紧张。再者,在诊疗过程中要注意及时给予患者情感上的鼓励,帮助其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最后,整个诊疗活动中都坚持尊重患者的伦理学原则,提升服务意识,杜绝“对病不对人”“目中无人”“给病看病”等不尊重患者的现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比如,口腔诊疗中一般都是患者躺着或坐在牙科综合治疗椅上,医生坐在工作椅上,双方的座位高低要适当,既要便于诊疗工作的开展,又不可把患者的座椅调整得太低,医生的座椅调得太高,而使得医生呈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势,从而让患者感受到压迫感,这种情感在某些情况下就会演化成一种自己不被尊重的不良情绪。总之,牙医是以受牙病困扰的广大患者为前提而存在的,牙医理应成为牙病患者的朋友,从而以一种朋友的心境去帮助他们及时排遣诊疗过程中的负面情绪,进而使得瓷贴面修复工作顺利展开。
寻求瓷贴面修复的患者往往对于美有着过高的追求,有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追求,这就要求医生接诊的过程中,在充分尊重患者自主权利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专业而又通俗易懂的沟通方式降低患者过高的期望,使其回归到对美以及瓷贴面修复的切实认知上来。对于患者的诉说医生要耐心地倾听,充分知晓患者的诉求和预期,从患者的视角去理解他们;同时,在沟通的过程中如果患者有不切实际的要求或想法,切不可粗暴将其打断,不让患者继续表达自己的诉求,诸如以简单的“不可以”“无法实现”“不切实际”等言语打击患者,而要使用温婉的语气让患者的讲述停下来,进而合理地行使医生的干预权利,通过实事求是地给患者讲明瓷贴面修复的原理、方法、费用、时间、适应证、修复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瓷贴面修复材料与天然牙在色、形、质等方面的差异,或者通过给患者展示真实的瓷贴面修复病例,让其直观感受修复后的效果等途径,给患者的预期进行正确引导,让患者对瓷贴面修复有充分的、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其在心理上接受并在思想上做好准备,即在充分保障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利的同时,消除他们过高的期望。
从古至今,精湛的医术一直是医德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在瓷贴面修复领域,它更是高质量完成此项工作的现实要求。我国古代医家先贤就对医术的重要性有深刻认知,明代巨著《古今医统》中认为,“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古人尚且如此,当代的口腔修复医生更应该通过勤学苦练,努力提高医术,切实为患者解除病痛困扰。瓷贴面修复是一项具有鲜明的理论指导实践特征的技术,因此,修复医生要想提高医术,就必须要以“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精神为要求,孜孜不倦地对瓷贴面修复所涉及领域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比如口腔材料学、生物力学以及口腔美学等,做到强基固本。另外,随着瓷贴面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瓷贴面材料、新的瓷贴面修复方法以及新的瓷贴面美学理念也在不断涌现[6],比如,微创超薄瓷贴面修复技术,对牙体的预备量不超过0.5 mm[7],进一步减低了创伤;以3D智能计算技术为依托的数码微笑设计(digital smile design)美学修复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准确模拟瓷贴面修复过程,指导医生制定更为合理的、精准的、美观的修复方案,从而提升瓷贴面修复的最终效果[8]。修复医生要有主动学习这些新技术的觉悟,及时系统地更新自己的技术储备,使自己的医术与时俱进,从而将更有利于患者的新技术应用于临床,造福患者,真正达到精益求精的医学伦理学要求。瓷贴面修复时的牙体预备量,都是以亚毫米级别来要求的,并且一般不超过1 mm[9-10],因此,任何由于技术不精而引发的操作失误都可能会使患者的牙体磨切量增加,从而给患者的牙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使得牙体预备形态不准确,最终成为瓷贴面修复失败的原因。再者,在瓷贴面修复中娴熟准确的操作以及医护间的默契配合,可以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减少操作时间,从而避免了患者由于长时间张口而引发的口角损伤,甚至颞下颌关节紊乱等并发症的出现,所以,在瓷贴面修复中医生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才能把对患者的潜在伤害降至最低。因此,口腔修复医生须在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临床操作练习,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注意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在成年累月的工作中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积累成功经验,从而使自己的医术达到较高的水准,只有如此才能使瓷贴面修复的效果有所保障。
崇高的医德是口腔修复医生执业过程中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在瓷贴面修复中,对于整体身心健康状况不良,不能承受瓷贴面修复或是对修复效果要求严重偏离实际情况者,医生要细致、耐心地给患者讲明不能行瓷贴面修复的原因,并给出合理的其他治疗方案建议。特别对于一些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切不可动员其行瓷贴面修复治疗。另外,医生须磨砺心志,守住初心不动摇,树立正确价值观,万不可在资本的驱使下,盲目扩大适应证,甚至夸大修复效果,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不顾,诱导患者进行瓷贴面修复,这样做不仅给患者造成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痛苦,更是让资本玷污了医疗的纯粹。比如患者仅仅是轻度的牙齿变色,本可通过无创性的牙齿漂白来解决,反而给患者进行了贴面修复,造成牙齿不可逆的损伤,这显然有悖于不伤害的医学伦理学原则。瓷贴面修复术前除了要严格地筛选适应证,还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以及全身系统性病史问诊,切忌只重局部而罔顾全局,即不可为了修牙就只顾牙而忽视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因为在瓷贴面修复工作中往往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比如,瓷贴面修复是在活髓牙上进行的,为了消除牙体预备时的痛苦,需要对患牙进行局部麻醉,有的局麻药液为了提高麻醉效果在其中加入了肾上腺素,这种成分的副作用会使患者血压升高,如果患者本就有严重高血压病,而术前又没有进行相关方面的问诊和检查,那么使用这样的麻药无疑会对患者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所以,瓷贴面修复开始前必须详细查问系统病史,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心制定用药及修复方案,把不伤害患者的原则要求落到实处。为了实现精准预备,防止牙体磨切过多,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按照瓷贴面修复的牙体预备规范和步骤[11],在高度职业责任感支配下,精心进行,该用什么型号的钻针就及时更换对应型号的车针,切不可图省事,一根钻针磨到底,造成牙体预备量过大,甚至误伤牙髓,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
近年来,伴随人们美学意识的觉醒,人们对于美有了更多的需求。口颌面部在人体结构中特殊的位置和特有的解剖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在人体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牙齿作为口颌面部不可或缺的重要解剖结构,它的健美与否直接影响着容貌美和整体美,因此,进行牙齿瓷贴面修复的医生必须要有较高美学素养,才能在修复患牙功能的同时对其进行美学重构,进而满足患者审美层面的心理需求[12]。口腔修复医生要掌握足够有关牙齿美学的知识,比如牙齿色彩、牙齿形态、牙齿与邻牙以及面部轮廓和谐的比例关系等,只有有了这些知识的积淀,医生在开始修复工作前,才能够在脑海中勾画出修复后的牙齿状态,并指导技工在患者牙列模型上准确制作出能够反映这种修复术后牙齿状态的贴面诊断蜡型,这样患者就可以直接在模型上看到修复后的效果。如此,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知情权利,也极大地方便了医患沟通,更能使医生在牙体预备的时候做到胸中有数,尽量少磨牙,降低对患者的创伤。美是一种具有强烈个体主观色彩的感受,但美又具有一些可客观把握的规律,口腔修复医生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在诊疗过程中主动规避自己的主观意愿,同时规劝患者对美的不合理要求,从而给患者制定出科学的瓷贴面修复方案,使患者切身感受到有理有利的瓷贴面修复。
瓷贴面修复过程中,为了确保修复的效果,需要留存患者一些口颌面部以及口内牙齿的彩色照片,以便能尽可能准确地将患者口颌面现有美学信息传递给义齿制作技师,使其能够充分理解医生和患者的美学需求,从而制作出最佳美学效果的瓷贴面修复体。由于涉及到了患者颜面部的照片,因此,进行瓷贴面修复时医生要更加具有保护患者隐私的主动性,制定好严格的照片留存方案和保管、查阅、传递策略,防止患者照片外泄,从而给其带来额外的担忧[13]。另外,如果因同行学术交流要使用某患者照片,一定要在征得其本人同意后,方可使用,同时对照片做必要的处理以隐藏患者身份,切实做好尊重并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利。
综上所述,进行牙齿瓷贴面修复时,医生除了要有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外,还要能够主动舒缓患者的不良情绪,以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为诊疗展开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有全局意识、整体观念,医者所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人,切不可只顾口腔里的方寸之地,而无问其他。另外,牙齿瓷贴面修复治疗是在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及时充分地和患者沟通,在充分保障患者知情同意和自主权利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完善的治疗计划,让患者体验到自己在治疗过程中是有所作为的,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最后,要注意妥善保护好患者的隐私。口腔修复医生只有把握好这些要点,才能在瓷贴面修复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使医患关系融洽,保证治疗的效率和效果[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