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之间:无痕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以“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为例

2021-11-30 00:59江苏省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香山实验小学
青年心理 2021年36期
关键词:口诀新知起点

江苏省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香山实验小学 周 夏

“无痕教育”是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的教学主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徐斌老师指出无痕教学策略有这样四个方面:“1.‘不知不觉中开始’: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2.‘潜移默化中理解’:儿童学习心理的深度洞察;3.‘循序渐进中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精心组织;4.‘春风化雨中提升’: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懈追求。”

通过对无痕教育策略的学习和探索发现:数学学习过程应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现有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让学生无痕地迈向新知的生长点,即为“退”。以“退”为基点,为新知学习精心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能有效地进行思维发展,构建认知结构,即为“进”。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把握好“退”与“进”的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探索的过程,同时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也能体现自主。

一、退到认知起点,诱发学习动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起点,应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是可以对新课起迁移作用的知识?或者是学生的相关经验基础是什么?把握住学生的认知起点,有助于达成新授课时的教学目标,也有利于新课教学的和谐开展;相反,如果忽略学生的认知起点,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动机。

在观摩一些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时,会发现:老师们通常会以生动的情境创设为开始,最后有一个完美的结尾。有时结尾要么和开头呼应,要么回到解决一些更加有意思的问题上。这样的整课教学是完整的,也是我们努力想达成的。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这一课的开始时,本人想通过创设《数青蛙》的儿歌作为情境导入,进而复习2~6的乘法口诀,引发7只青蛙的乘法问题,然后进入新课学习。结尾时解决好新课开始的7只青蛙的乘法问题,然后接着提问:接下来是几只青蛙?那要用几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通过这样的首尾呼应,既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又让孩子带着思考走出课堂……

然而真实的课堂往往是出乎意料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认知起点,课前做了如下提问:7的乘法口诀你们知道了多少?请猜猜,可能会有几句7的乘法口诀?你听说过哪几句?虽然课前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做了一定的估测,但提问后发现: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甚至能背出7的乘法口诀,这就是学生的认知起点。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我觉得既然教学已退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数青蛙》儿歌的情境导入已不能很好地诱发学生继续学习7的乘法口诀的动机了。结合前面孩子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知识和经验,我想到:把学习7的乘法口诀像探索规律一样继续引导学生学习,应该是最合适选择。因此,面对学生的认知起点,本人调整教学,提了3个问题:知道7的乘法口诀是怎么编出来的吗?每句乘法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呢?编了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好处呢,想研究吗?通过3个有针对性又显无痕的问题过渡到该如何使教师的“教”促成学生有效的“学”,真正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动机。

二、退到已有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重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有效指导学生提升数学活动经验,最终顺利地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适宜地、潜移默化地立足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学生创设学习条件,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可以运用旧知来探索新知,这样的学习过程想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对新课知识“跳一跳”就能得到。

例如:在《7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新知探索环节,为让学生借助已有学习2到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继续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完整经历学习过程。在教学时,本人继续让学生结合问题,首先由加法得到得数;其次由加法联系到乘法算式;接着由7的乘法算式再到7的乘法口诀;再由乘法口诀推出另外一道乘法算式;再编出7的乘法口诀后,最后通过多种方式,探索出7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这看似复杂的学习过程,其实是孩子通过运用已有经验对新知内容进行探索,完成学习的过程。正如在探索环节中,让学生欣赏孙悟空的故事,感知乘法口诀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俗语介入口诀,丰富了对口诀的认识,让孩子的思维真正得到发展。相信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会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一种更自然的亲近感,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

三、进到思维深处,提升数学素养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详细介绍了课程目标的“数学思考”方面。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体验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徐斌老师的无痕教学策略也明确指出:在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学中求变,练中求活,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创新中寻求差异,及时捕捉学生的新发现、新观点和新见解。排除思维模式的干扰,促使学生思维越来越深入。

例如:在《7的乘法口诀》这一新知学习过程完成后,在应用口诀来进行计算的过程中,第一组的3个算式算完,学生发现这些算式都表示4个7,所以都可以用四七二十八这句口诀来计算;接着在计算第二组的3个算式时,学生也都发现它们都表示5个7,所以都可以用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来计算。教师此时提问:如果我一不小心写了6×7,但得数也想是35,怎么办?还能用五七三十五来计算吗?学生思考后交流:6×7-7也能得到5个7……接着在指导完成第三组时,此时已进到了学生的思维深处,思维已体现了逆向性。教师便这样提问:如果要用六七四十二来计算,你能想到了哪些算式呢?学生有想到6×7或7×6,也有想到5×7+7,还有想到7×7-7……学生的思维瞬间就发散开来了。

当我们的数学教学进入学生的思维深处,孩子就会以数学的方式思考,深入地探索数学新知,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四、进到认知结构,发展学习能力

无痕教学策略中指出:“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认知结构,并使自己得到充分、全面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大多数是分散的、支离破碎的和感性的。孩子们还不能理性地把这些零散的、碎片化的、感性的知识深入思考下去。此时,老师要帮助学生把它们聚成点,连成线,组成块,最终形成认知结构。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孩子组建完善的认知结构,在教学时,不再仅限于知识本身的内容,而要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推理等学习能力上。

例如:在《7的乘法口诀》教学结尾时,原本学生学了7的乘法口诀,还想通过适当地运用《数青蛙》的情境进行拓展,希望学生能向8的乘法口诀进行自主学习的拓展。

事后思考:这样的处理看似首尾呼应的,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认知,但这仅限于单一知识本身层面的,还不能引导学生进入到深层次的认识。如果将原来数青蛙这样一种拓展方式的推进转变为如下的教学过程,我想更有助于学生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

师:回顾一下,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口诀了呢?

生:2~7的乘法口诀……

师:呈现2~7的乘法口诀表,让学生观察思考。

师:想一想,我们获得这些每一类的口诀都经历了哪些步骤?这些口诀编写过程和口诀表达过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你来猜下一节课又会学什么,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将获得怎样的一些8的乘法口诀呢?让孩子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思考,继续探索。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无痕教学策略的视野下,教学中“进”与“退”的适宜把握,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教师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让学生逐步朝着“可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来分析世界,还能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世界”的方向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口诀新知起点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口诀与加法
六月·起点
口诀中的规律
怎样熟记口诀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巧记乘法口诀
疯狂迷宫大作战
新年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