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崇安中心幼儿园 顾宙华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学前教育的变革,STEAM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领域日益受到关注。
在国内,学前阶段的STEAM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单学科、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方式,不是缺乏体系的、简单的科学实验或教学内容的拼凑,也不是直接挪用国外的硬件和课程,而是以儿童密切接触的生活为基础,基于真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强调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项目式体验式的直接感知,主动探究、亲身实践,寻找问题答案,创造能够应用于真实生活的知识,增强动作技能与合作学习,发展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探究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深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其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能力。虞永平教授在《过程意识与学前教育质量》一书中提到:幼儿通过探究、操作、体验、交往、表达去感受和表现世界及自己的内心,进而获得新的经验,这就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
在STEAM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们要紧紧围绕儿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教育契机,开展探究课程的实践研究,将碎片化的活动进行自然的融合和统整,以项目形态展开,让幼儿在满足好奇、享受学习的同时,实现一种将好奇与想象变成现实的多学科、跨学科的学习。本文以教育理念为依据,以探究课程“小零件,大世界”为例,基于儿童密切接触的真实生活,研究真实问题,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分析探究课程的实践路径。
连接,百度百科定义为:相连、邻接,相互衔接。教育领域的连接是在两者之间建立真实、有价值的联系和互动。
儿童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学习并不仅仅在特定环境下围绕特定内容展开,同样也发生在儿童熟悉的普通生活场景中。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只要有看得见的,可以接触的物品和器具,就可以成为一个有趣的学习环境,成为儿童探索问题的起点。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家居用品,会让儿童觉得有趣而富有吸引力,儿童在研究、设计和搭建这些材料时,能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如果幼儿的学习可以发生在活动范围内的任意地点,他们就更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地认识真实的世界。
可见,当学习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相连接时,幼儿的学习最有效。
课程“小零件,大世界”就是源于孩子们的一次意外发现而共同展开的探究之旅。
探究1:哇!齿轮……
世茂园的科学发现室里有一面齿轮墙,孩子们一走进科学发现室就被深深吸引住了。“看!这些轮子在转。”“上面一个凸一个凹的,大圆和小圆就卡在一起了。”“我知道这个有锯齿的是齿轮,我家有一本关于齿轮的书。”
……
他们聚精会神地观察,很快就将兴趣转移到齿轮的功能上,并展开了对话:“我用手转动第一个齿轮,其他的齿轮所有的轮子都转起来了。”“这里还有一条绳子,转大齿轮,然后绳子绕着小齿轮就可以拉动它一起转了。”“这个绳子像妈妈的项链一样,是一段一段地卡在齿轮上。”
老师也兴致勃勃地加入讨论:“你们在哪里还看到过齿轮吗?”“我在哥哥用的修正带里看到过这样的齿轮,会咔哒咔哒地转,修正贴就转出来了。”“它转起来就像汽车的轮子一样,汽车轮子里也有齿轮吗?”
……
探究2:哪里会有齿轮?
哪里会有齿轮呢?电扇、电梯、自行车……孩子们大胆地猜测着。在孩子们的观察、猜测、互动、验证中,大家对齿轮的兴趣愈加浓厚。
于是,教师鼓励大家寻找日常生活中有齿轮的物品,通过对来自不同生活情境的不同机器和工具的使用,从而获得相关经验,感知齿轮的功能,进而认识不同形式的传动装置,让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建立联系,也为儿童的深度学习开放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探究3:齿轮有用吗?
围绕着“哪些地方也有齿轮,它们有何作用?如何使用齿轮,为什么要使用齿轮?”师幼共同探寻存在于现象背后的原理。
小敏带来的旧自行车让孩子们格外惊喜,大家在踏脚处发现了会动的齿轮,于是把自行车的车座和车把倒放在地面上,仔细观察踏板动起来时会发生什么。骏宝立刻注意到:“它和齿轮墙上一样,齿轮的齿咬着链条的孔。”“自行车的齿轮是和自行车链条相连接的。”“链条怎么黑乎乎、油腻腻的。”“我知道,这是油,可以让齿轮工作更加顺滑,不然自行车就不会动了。”“我发现转动踏脚,踏脚上的齿轮带动链条,链条带动后面的齿轮,这样自行车的后轮会转动,可是前轮不会。”
孩子们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互动中,和教师一起认识了齿轮的功能,也初步了解自行车工作的科学原理。
探究4:怎样更省力?
一位在“捷安特”工作的家长来到幼儿园,还带来一辆儿童山地车。佳佳立刻发现:为什么这辆自行车的后齿轮不只有一个,而是有很多个?在与家长的探讨中得知:这是山地自行车的换挡装置。于是,孩子们尝试通过旋转踏板并更换后轮处的齿轮来做变速实验,并相互交流各自的经验:当链条换到小齿轮上时,转踏板更费力。链条挂到大齿轮上时,更省力,但车轮转动速度会慢。
有了这样的发现,孩子们更加关注户外活动的骑行游戏,尝试不同车辆在不同的路面、不同的坡度上骑行所带来的不同体验。
我们发现:真实的、具有启发性的环境很重要。幼儿很容易对自身经历的的事件产生兴趣,并提出各种相关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将孩子们的问题、猜测收集起来,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梳理出幼儿熟悉并且可观察、可研究的内容,引发幼儿多维度的猜测和假想,师幼共商确定探究的主题,从而让幼儿的学习和真实的生活环境建立有效连接,最终将其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融合,物理意义上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心理意义上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STEAM教育的核心是它的整合性。幼儿的主动探究、深度学习,本就是一个跨领域的学习过程,更注重过程中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一方面关注那些对于儿童重要、有趣、有意义的材料、情境和经验,鼓励幼儿借助所有感官、情感及智力因素进行学习,让儿童作为完整的人进行学习,指向的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是为幼儿创造条件,将多领域整合在同一主题下,实现跨领域学习。
探究5:我想知道里面的样子!
当一名幼儿主动表达了想拆开自行车的愿望时,孩子们发现把不同的东西拆开,同样也非常吸引人。于是,从一辆废旧自行车开始,孩子们在他们的周围、家里、车库、花园里努力地收集带有齿轮的废旧物品,每天都会有孩子带一些新的废旧物。为了得到齿轮,他们拆开废旧的玩具汽车、自行车、电风扇、挂钟、发条玩具等,发现隐藏在其中形态各异的零件。
相同的关注点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不同的小组,在协作中推进工作的进度,在交流中分享或是成功或是失败的经验。
探究6:如何使用工具?
即使是一台小闹钟,要想拆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实践中,幼儿必须通过操作工具、材料,甚至使用某种仪器才能实现拆卸的工作。“拆开它需要什么工具?”“如何使用扳手?”……孩子们从木工坊、家里、超市寻找并收集螺丝刀、扳手、锤子、扎带、锉刀、锯子等工具材料,在不断尝试中锻炼手部力量、灵敏度和协调力,来完成握住、转动、按压、推送、拉动等动作,从而逐渐掌握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
当然,我们在允许、鼓励、支持幼儿接触、使用工具的同时,更加注重安全环境的营造。这不只是对工具的保管和保护,还有防割手套、护目镜等防护器械的提供,以及对各类工具的安全使用。由教师决定哪些材料和工具可供儿童使用,哪些应放置在远离幼儿的区域。幼儿经常使用并熟悉使用方法的工具,放在儿童可触及的区域。必须让幼儿知道哪些工具被允许独自使用,而哪些必须在监护下使用。
探究7:奇妙的“零件博物馆”
各种拆卸工作产生了各种造型、大小不一的齿轮,还有大大小小的螺丝、螺母、钢珠、轮轴、弹簧、电路板等。随着拆卸下来的零件越来越多,材料柜的瓶瓶罐罐已无法满足孩子们收集、分类、比较、统计、观察、选择等多重需要,于是,他们商量决定创建一个“零件博物馆”。在老师的支持下,洞洞墙上悬挂着车轮、三脚架、风扇叶等较大或尚未拆卸完成的部件,而螺丝、螺母、垫片等细小零件责备分类归放在挂篮中,孩子们还亲手绘制了对应的标识卡。
不同造型、大小、用途的零件,让孩子们大开眼界,他们惊讶地发现:自行车前后车轮的大小不一样,螺丝有尖头和平头两种,不同大小的螺丝要与对应大小的螺母才能匹配,同样是自行车,使用的零件不一定相同,而不同的用品中也会有一样的零件……
探究8:拆开和装上……
“为什么有的螺丝钉十分用力也拧不动?”
“怎样可以去除螺丝钉上面的锈?”
“螺丝钉上为什么有一圈一圈的花纹?”
“怎样让我的机器人站立起来?”
“没有合适的螺丝组装怎么办?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组装?”
……
拆卸、复原、设计、重组、创造的过程,是幼儿关注自己想法,并将它们付诸实施的过程;是发现各种问题,遭遇各种困境,并不断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思路的探究学习过程;是实现跨越学科界限,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冒险对幼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尝试新材料和新技术并表述自己的想法,尽管可能会出现错误、返工和失败,但这些都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会用到这些失败的经验。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学着面对挫折,并为今后积累经验,最终达到目标,体验到成功与进步。
当有了可视的成绩,有掌控感,获得信任、自信,就能培养幼儿积极的态度及自我效能感。
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
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获得基于自身的而非他人灌输的对事物的理解。情境是意义建构的重要载体,从学习角度看,它强调人的主体性、社会性和真实性,强调目标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和建构作用。
探究9:一次特别的展示!
随着探究课程“小零件•大世界”的深入,“零件博物馆”也迎来了一批批的参观者。展示区域内呈现了小研究者们参与项目的整个探究过程:各个小组的设计图纸、被拆卸的机械零件、组装一代“乐迪”、二代机器人“瓦特”以及形态各异的零件小制作……
展览为参观者和孩子之间创造了交流的空间,孩子们以小组形式各有分工地向参观者展示自己的“发明成果”,解释齿轮的运转以及操作中自己的种种小发现,为大家做简要的项目描述。所有的参与者都获得了积极的体验,连老师们也不禁感叹:这些我们经常不加思索就用的物品,是如此有趣。
聚焦于手中的事情、实现自己的计划,是发展儿童应对未来所需要的重要能力之一。历时两个多月,关于零件的探究并未完结。
1.回顾“小零件,大世界”探究之路,我们以生活世界为起点,立足于日常生活体验,尊重儿童的个性化兴趣和发展差异,鼓励儿童充分参与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
2.我们对儿童的想法和兴趣给予足够的尊重和接纳,充满好奇地参与学习过程,让儿童在其中感觉到安全和包容,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3.我们努力以一种积极的错误观,允许儿童在探索中试错,让儿童学会应对错误与挫折,并将其视为学习过程的重要部分;
4.我们惊叹于儿童敏锐的探索意识和强大的学习能力,认为学习不是对既有知识的传授和吸收,而是在环境与儿童、儿童与儿童、成人和儿童的互动中共同建构的,STEAM教育理念下的探究课程,让儿童在探究的实践中学习制订计划,勇于尝试一件自己没有尝试过的事情;
5.学习社会交往,与他人合作;
6.学习自我调节,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有回弹力,获得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良好发展;
7.学习提出问题、表达思想,在探索和实验、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共同建构的互动和学习,师幼共同建构意义,从而促进儿童深度的自主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