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依然·阿扎提
摘要: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国家也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翻译人才的就业渠道也越来越广,要想做好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沟通工作,各个少数民族应当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对此,本文就如何培养少数民族翻译人才进行分析。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
一、中华文化的含义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联系
(一)含义
中华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不同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民族特点,所有民族文化都有着互通性,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内容,更是彰显中华民族魅力的主要形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体,共同构建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二)联系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的特性。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知和归属感,彰显了中华民族厚重的道德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了解并掌握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华民族文化
培养少数民族翻译人才并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进行翻译,同时也要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工作。只有在翻译过程中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内涵进行准确翻译,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从而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当下西方各种思想以及文化形式对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巨大的冲击的背景下,不仅要做好本民族语言的学习,同时还要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到必要的了解。只有真正掌握民族语言,掌握语言背后的各类文化知识,才能做好翻译工作。教师可以通过收集民族语言文化故事、典籍等资料进行研究和出版。学校和政府及时更新教材,确保青少年学习到最可靠、最真实的民族文化资料,尤其是对于涉及到民族事务的翻译人才,在培养过程时更应当重视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做好翻译工作的同时,做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与弘扬。
三、少数民族翻译人员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文化认同包含着语言认同。学习、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前提。对于少数民族翻译人员来说,更要注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应用,增强自身文化素质,带头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头发挥好翻译工作桥梁纽带作用。
(二)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翻译人员文化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对于少数民族翻译人员来说,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夯实文化认同的基石,有助于翻译工作。同时,对少数民族翻译人员来说,学习好、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能更好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发挥翻译人才作用,更好地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更有利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四、少数民族翻译人才的培养措施
(一)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呈现多样化、综合化、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当进行更新,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但是现阶段对翻译人员培养模式仍有不足。例如,过于重视知识结构,没有对专业技能进行培养,这样就导致培养出的翻译人才不能在工作中有效发展。各大高校也应当结合本院校的办学方向,地方的经济发展,科学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只有明确发展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种行业的少数民族翻译人才。同时依托翻译人才的工作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
(二)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
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之后可以引进必要的教材,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在一些高校中,翻译人才的教材可能没有体现出将来的就业范围,或者地域的发展特性,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就业,学习到的内容不好应用到后期的工作中,或者一些高校引进的教材仍然以语言板块、理论板块为主,缺少对学生技能培养的意识。由此可见,高校应当重视翻译人才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引进工作,把重点放在翻译人才学习的内容上,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将来就业提供基础,确保学生能够拥有核心竞争力。另外在课程的设置上,翻译专业的学生也应当学习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和事务的相关知识。例如,民族文化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内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能体现院校的自身特色。
(三)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
要想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翻译人才,院校要重视教师的综合水平,只有加大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力度,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翻译人才。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翻译专业教师有着水平不高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各个民族之间的语言结构不同,有些翻译教师并没有主修该民族语言的课程,对该语言的文化、历史、经济等不够了解,在为学生讲解时没有讲授更全面、更科学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学习意识不足,教师要在新的教学理念下,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争取为学生带来更高效的翻译课堂。还有一些院校教师教学法简单只用教材,而没有通过互联网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模式,还有一些翻译专业的教师并不愿意去少数民族地区任教,这样一来,或多或少会制约着少数民族翻译教师的结构。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越来越高,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也會与日俱增,少数民族地区的翻译人才首先应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重视本民族的个性和特色发展,其次要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语言翻译体现出较强的翻译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为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施红梅, 穆正礼. 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7, 000(010):223,225.
[2]艾尔夏提. 提高少数民族翻译人才培养的策略探析[J]. 传播力研究, 2019, v.3;No.055(07):22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