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红梅,黄祎霖
摘要:精准信息推送是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的普遍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精准信息推送的方法论意义显著,主要表现为提高教育对象识别的准确性、增强教育目标确立的针对性、推动教育内容优化、促进反馈调节高效化;精准信息推送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能性从技术保障、场景构筑、动力支持三个方面得以充分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的实现则可从推进推送平台建设、加强数据资源利用与网络内容优化、提升教育者的媒介素养与施教理念、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动态与信息需求变化四个方面加以把握。
关键词:精准信息推送;信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1)11-0113-06
大数据时代智能算法的发展与运用使信息的生产传播更加精细化、精确化,信息传播的靶向性特征越来越明显,精准信息推送已然成为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普遍现象。精准信息推送是依托大数据与算法推荐技术,通过海量信息的检索、识别、检测对目标用户进行标签识别和行为分析,针对目标用户的既往需求和潜在需求所进行的个性化的信息传递的活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正日益融入人们的数字化生活,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研判精准信息推送的方法论意义,并探寻二者的融合之路,对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一、何以必要:精准信息推送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意义
精准信息推送具有用户行为获取的及时性、目标识别的准确性、信息内容与用户需求的一致性三个重要特点。在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行为与过程”[1]。思想政治教育对精准信息推送的运用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环节的有效运转,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识别的准确性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一切活动的前提。互联网打破了时空交往界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延伸拓展创造了契机,但互联网的虚拟性增加了教育对象识别难度,教育者极易陷入“无头苍蝇”式的施教活动中。精准信息推送凭借高效的数据抓取与目标识别能力,为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精准识别提供了可靠方法。
一是运用精准信息推送可以有效锁定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范围。在数字化生存过程中,人的思想与行为通过其网络虚拟互动转码为数字网络信息。人们看过什么电影、听过什么音乐、阅览过什么电子书,都会以数据的形式留存下来,成为信息推送平台用以识别用户的重要资源。通过设计并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识别筛取机制,信息推送的程序后台会对网络数据流进行筛选,以最为快捷的方式获取到最广泛的且具有强相关性的信息用户,从而完成对存在思想问题的网络用户——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识别定位,锁定其时空范围。
二是运用精准信息推送可以准确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类别。通过信息推送平台对网络数据的筛选与甄别,教育者可以找出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重点人群,并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如根据问题类型区分出负面信息易感人群、思想行为失范人群、传播不良信息人群等;根据人的年龄、职业区分出青少年与非青少年、学生与社会工作人员等。区分识别不同类别教育对象的意义在于可以为后续教育方案的制定实施提供依据,因为不同类别对象的思想问题各有不同,对其采取的教育措施也应各具针对性。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的针对性
教育目标的确立是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的关键环节。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目标,必须“对当前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有深切的了解,对人们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正确的预测”[2]126。分析、预测用户行为是精准信息推送的重要功能,通过运用精准信息推送,教育者可以准确发现并预测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从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后续的教育活动明确方向。
一是运用精准信息推送,教育者可以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当前的思想状况,从而针对现存的思想问题设定合适的教育目标。在不侵害教育对象隐私的条件下,可以通过信息推送平台直接获取教育对象的行为数据,并在其预设机制下进行分析处理。这种纯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在很大程度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避免人为误判。教育者需要做的只是对数据结果进行“意义解码”,描绘数据背后人的思想图景,从而准确获取教育对象当前的思想动态,找出教育对象的思想症结所在,并以此为根据确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二是运用精准信息推送,教育者可以有效预测教育对象的思想发展趋向,从而针对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设定前瞻性的教育目标。精准信息推送可以通过对网民行为的预测分析,找出潜在的信息用户,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依托推送平台,教育者不仅能发现显在的、正在发生的思想行为问题,还能“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3],分析预测相关个体的思想与行为发展趋势,甄别出个体隐性的、将要产生的思想行为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前介入,从而做到防微杜渐。
(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
教育内容的优化事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教育对象思想实际及精神世界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广泛的、多方面的。”[4]步入尼葛洛庞帝所预测的“随选信息”(on-demand information)时代,我们不仅拥有信息选择的高度自由,还具备享用多样化信息的现实条件[5]。精准信息推送坚持用户需求导向并有效实现了信息内容的合理分发,将有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
一是精准信息推送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实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染力源于其本身的现实性,需要教育者对社会生活实际、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信息内容形式加以掌握。运用精准信息推送,教育者不仅可以及时了解教育对象需求,也能从信息平台的数据分析预测中找到那些具有现实表现力的社会议题。以现实议题为形式框架,融入用以施教的思想政治信息内容,能有效引起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接受程度。
二是精准信息推送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配的合理化。何时何地配给教育对象何种内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适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将教育内容恰如其分地分配给教育对象。通过精准信息推送,不同的教育内容会由系统根据教育者预先设定的方案自行组合,并适时推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而同一教育内容、同一组合的教育内容方案,则会在重复推送中对教育对象施以长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在精准信息推送智能分发机制作用下实现最优配给。
(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反馈调节的高效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与调节是衔接每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节点。接收反馈是对教育对象需求的再考察,也是对教育内容与效果的检验,只有历经这一过程,才能及时调节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手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准确处理信息反馈,并及时调整信息推送内容是精准信息推送的“重要本领”,精准信息推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与调节得到质的提升。
一是精准信息推送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检测提供便利条件。信息推送平台会为每一条推送设置相关的反馈选项或建议栏,若作为受教育者的信息接收者不愿浏览相关信息,则可以点击“对此类信息不感兴趣”“不再推送此类信息”等选项,或直接输入建议信息,后台会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自行优化推送内容。推送内容的阅读量、点击量、点赞数、评论数等都是重要的反馈信息,可以作为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二是精准信息推送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时调适提供便利条件。利用精准信息推送的反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可以监测推送内容的被接受程度,还可以检验对同一教育对象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从而及时优化调整推送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与调节可以实现“无缝衔接”,克服了以往“先反馈后调节”的局限,做到“实时处理反馈,全程都在优化”,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效率,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良性循环。
二、何以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的基本依据
精准信息推送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信息推送,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现代化的信息生产传播模式,成为时刻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因素。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是否存在实现的可能?我们必须从主客观条件的分析中找出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的基本依据。
(一)重要保障:算法推荐的发展与成熟
算法推荐是精准信息推送的核心技术依靠,它的成熟与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的重要保障。
一是算法推荐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略的社会现象。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的核心要旨是“用户为王”,满足用户的需求是各平台争相努力的方向。在商业层面,算法的产生及其运用是互联网信息平台竞争发展的结果。如今,算法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包括搜索引擎、浏览器、资讯客户端甚至音乐软件在内的互联网产品的“标配”。算法的实质是一种方法,是高效处理海量信息资源生产、交换、分配的方法,它忽视信息传播内容的实质,只追求能否数字化、分类集合、反馈优化。因而从更深的层面探讨算法的形成发展可以得出,它是信息社会生产系统内部自我优化的必然产物。信息社会越向前发展,社会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其生产体系也会越复杂,也就越需要高效智能的算法,这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无法规避的现象。
二是算法推荐是积极可控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延伸的有效技术手段。2018年,”今日头条“首次向社会公开其算法原理,标志着算法作为企业机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公众监督建议的推动,算法推荐技术愈发成熟规范、公开透明,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的技术门槛将越来越低。由于“算法内在地负载着设计者的价值,即算法的能动性或意向性是通过算法设计者的基本价值判断而实现的”[6],所以,只要掌握技术原理及其要领,在算法中嵌入主流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完全可以让其“为我所用”,充分发挥算法推荐的正向作用,使其不再以流量为导向、以攫取利益为目的,而成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有效运行的重要技术工具。
(二)主要场景:去中心化与个性化的互联网
去中心化与个性化的移动互联网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的主要场景,这一场景主要通过以下两个域面得以呈现。
一是分权式的网络信息场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双方关系,精准信息推送是开展施教活动的必要途径。早期的互联网(Web 10)时代,信息内容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他们组成互联网信息权力中心,此时多数人都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进入Web 20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发布原创的内容,共同生产信息,信息生产传播权力由特定群体向全体网民分散转移,此时人们便拥有了信息选择的绝对自主权。信息权力革命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关系变革,教育者不再独占教育信息与教育主导权,受教育者越来越成为个人思想品德发展的主导者。在这种分权式的网络信息场内,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对话必須是在同频道的“同声传译”,否则教育对象完全有可能单方面终止教育进程。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将成为一种必要。
二是排他性的个人“信息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突破同质化的信息壁垒,精准信息推送是其主要的方法选择。人们关注的信息会习惯性地被其兴趣引导,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排斥和无视其他内容的倾向。网络空间普遍存在的各种推送加剧了这种信息“偏食”现象,从而诱发“信息茧房”效应。在“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下,“主体极易丧失个体批判性与否定性”[7],只会采纳和认同与自己预期相符的观点和意见,将自己禁锢在同质化信息的孤岛之中,构筑排他性的个人“信息房”。在个人“信息房”的坚固壁垒保护下,外部信息只能通过精准推送的形式进入,而推送信息又在不断强化接收者的行为偏好,其蕴含的意识形态内容则对个体的思想品德发展造成持续影响。在这一场景下,主流意识形态若不及时掌握信息接收者,非主流意识形态就会乘虚而入。也正因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精准信息推送及时介入,帮助个体摆脱信息茧房束缚,用正确的思想感化教育对象。
(三)基本动力:社会信息供给与个人信息需求的矛盾
社会信息供给与个人信息需求是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二者的矛盾运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的内在动因,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社会信息供给的无限性与个人信息选择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无限的网络信息中把握教育对象的有限需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生产处在“无限扩张”状态,各种信息应有尽有,社会信息供给系统几乎可以满足任意用户的信息需求。但就个人而言,信息需求的域面往往十分狭小,无论多么资深的网络用户,其日常信息浏览量在互联网信息的汪洋大海前都不值一提。但海量信息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信息过载,导致高质量信息越来越难以获取。在当前网络条件下,用户获取信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即通过关键词检索相关信息和平台推送相关信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要在海量信息中成功突围,准确锁定且受用于教育对象,若将希望寄托于教育对象的自主搜索显然不太现实,还要更多依靠信息推送的力量。
二是社会信息供给的多元化与个人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之间存在矛盾,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的网络信息中锁定教育對象的个性需求。由于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与固有的兴趣爱好,人们的个性化往往也就意味着单一化。多元信息供给有助于社会需求的满足,但对个人而言却未必有益,因为这将在无形之中增加其选择与调适的难度。但信息推送服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它承担起信息甄选的任务,帮助个人轻松获取所需的信息内容。同样,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丰富、形式各异,但准确寻找“我之所需”却也是一道难题,此时的选择困难实质就转变为自我发展的困惑,消解这种个体自我发展困惑需要外力的引导,这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的另一动因。
三、何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的现实路径
既然精准信息推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意义重大且条件充分,那么在实践层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便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的实现需从多方发力,既要加强推送平台建设,又要增强数据资源的利用与教育内容的优化,同时也要注重教育者能力的提升与对象需求的把握。
(一)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推送平台建设
推送平台是信息推送的核心基站,是信息处理、分析、中转的中枢和大脑,掌控着信息推送的各个环节,优质推送平台是信息推送得以精准高效的重要基础,加强推送平台建设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的重中之重。
一是要推进官方平台与非官方平台协同共建。官方平台由相关部门机构牵头建设,强调综合性、官方性、专业性;非官方平台是官方平台的补充,它主要由社会组织、团体及私人承建,强调特色与个性。两类平台协同共建是凝合社会各方力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两类平台的信息推送内容各有所侧重、相互补充,可以实现信息用户的全覆盖。官方平台要重引领、把方向,强调阵地意识,增强宣传的覆盖力与影响力;非官方平台则要坚持主流价值引领,强化平台的社会责任,主动承担思想教育引导的相关功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信息受众的思想品德发展。
二是要推进主平台与微平台融合共生。主平台与微平台并非两种异质类型的平台,主平台主要指用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推送平台,而微平台则主要指以微信、微博、QQ、抖音、快手等操作简便、互动性强并被广泛应用于移动终端设备的软件平台。微平台是人们日常社交、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的主要场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推进主平台与微平台的融合共生意在将微平台打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重在提升微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功能。主流媒体、政府单位、学校要拓展宣传阵地,在微平台创建账号、创新运营方式,扩大平台信息推送范围,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
(二)积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利用与网络内容优化
数据资源是信息推送的源泉,而内容的优劣则是推送信息能否被用户接纳的根本所在。充分挖掘利用相关数据资源信息,并不断优化推送的教育信息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的重要环节。
一是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共享。大数据时代,“我们作为主体的人的行为被转化为一个数据,并在一个庞大的万物互联网中发生着交换”[8]。在互联网世界中,数据就是一切,数据的背后就是社会,就是人的生存现状。要积极挖掘网络数据资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有效加以整合。例如,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微博、朋友圈和QQ空间等,收集到人们发出的动态、留言、评论等活动信息。将这些数据信息聚合起来,形成网络资源数据库,并对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公开共享,为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提供便利和资源。
二是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内容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当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信息推送的形式对教育对象施以影响时,与教育对象直面的不再是教育者,而是教育内容,故而内容的好坏将不仅影响教育效果的呈现,还会直接影响教育过程全局。总的来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内容就要实现内容的多样化,要适应网络空间多元信息生产传播的现实境况,以大众喜闻乐见的信息内容为风向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可接受性。具体而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内容也要实现内容的个性化,即以个体需求为导向,以对象的思想发展状况为考量,形成定制化的教育内容。
(三)深入推动教育者媒介素养的提升与施教理念的革新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发挥着关键作用。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因此,必须推动教育者创新工作方法及理念,在新媒体条件下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一是要加强对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的主体,只有具备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素养,弄清弄懂信息推送的原理机制,熟练运用新兴媒介工具,教育内容信息才能及时而准确地传输至教育对象。一方面,相关部门、单位尤其是学校要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教育,注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媒介理论水平与运用技能。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坚持自我学习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意识,善于接纳并运用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创新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形式及其手段。
二是要推动教育者适时更新教育观念。一要正确认识精准信息推送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及其深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科学化离不开对现代技术的利用,必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二要审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推进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意义重大,教育者需要摒弃以往“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观念,在理念上重视并在实践中发挥线上教育的巨大作用。三要重新思考教育双方的地位及其关系,要以满足教育对象发展需求为要旨,善于通过网络互动拉近教育双方距离,化教化规训为沟通交往。
(四)准确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动态与信息需求变化
信息推送的终点与归宿是用户,精准信息推送之所以谓之精准,就在于它充分满足了用户的实际需求,帮助用户快捷便利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内容。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若要得以实现,就必须对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发展需求予以把握与回应。
一是要调查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动态。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状况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症下药”的主要依据。“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复杂性,要求调查的具体方法要有多样性。”[2]69可以定期通过问卷、访谈、网络社区调研等方式调查教育对象的思想倾向与行为表现,及时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变化,发现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此外,也要善于运用數据分析对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动态作进一步的预测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信息推送提供充足的资料依据,为教育活动的展开打下基础。
二是要关注研判教育对象的信息需求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精准信息推送的方式对教育者施加影响,就必须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网络形式是否满足教育对象的信息需求。网络新兴事物层出不穷,在网络资本的裹挟下,媒体、商家不断地影响和塑造着用户需求,导致其变化频繁。因此,必须将教育对象的信息喜好、兴趣偏好等个性因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推送的重要考量,对内容形式作出相应调整。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教育信息内容的调整不能一味地迎合这些需求,而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引导作用,帮助教育对象摆脱虚幻的需求陷阱。
参考文献:
[1]李梁.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及其模式[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8-82.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6.
[4]毕红梅,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174.
[5]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98.
[6]刘培,池忠军.算法的伦理问题及其解决进路[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118-125.
[7]靖鸣,蔡文玲.“信息茧房”负效应消解的路径选择[J].学习与实践,2020(6):125-131.
[8]蓝江.5G、数字在场与万物互联:通信技术变革的哲学效应[J].探索与争鸣,2019(9):37-40.
[9]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责任编辑:张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