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铮
明代有诗云:“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这首诗赞美的是兰花的高洁、典雅和坚贞不渝。在我的心中,从事了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就蕴含着这兰花般独有的淡雅之香。引领学生流连在文学的花海,品味着文字的芬芳,也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
古诗文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它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也是非常丰富和宝贵的。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来看,在六年的学习生涯中,学生要学习并积累大量的诗词,初步接触浅显的文言文,这对于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对于古诗文的教学研究,也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着重展开思考和实践的内容。我着力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在教学和实践中努力进行着尝试,引导学生感悟文化魅力,力求让古诗文教学绽放光彩。
一、教学研究浸润文化内涵
1.让诗词吟诵成为一种常态,让校园常伴朗朗读书声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很多优秀而又经典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千百年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课标将诵读古诗词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一定篇目的古代诗词。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为此,我引导学生利用早读时间吟诵大量诗词,从80首必背古诗,到统编本教材补充到136首,再扩展到初中必备诗文,以及《论语》《三字经》等,都成为了学生们积累和吟诵的内容。我充分利用这一活动,精心选择古诗文篇目,细心编辑和串联,并配上优美的背景及音乐,让学生在用心吟诵中尽情漫步诗林,潜移默化地浸润,领略古诗文的无穷魅力。
“精彩五分钟”是我校长期开展的一项教学活动。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会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大家推荐自己喜爱、欣赏的诗词及名家。每一次精彩五分钟的展示,都是学生在与各位诗人对话,与古典诗词对话,与传统文学对话。这一活动,我也坚持进行了很多年,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美诗佳词的积累和学习,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出口成章,还学会了运用诗词来进行表达,增加了语言的浓度,提升了思想的厚度。
我还带领学生们上了一节主题为“浸润书香,久自芬芳”的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和积累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分享和交流。小诗社的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了不同的诗歌类型;据图猜诗的环节让学生们兴致盎然;学生们为“诗人人气榜”投票,并从诗人的创作特点、生平背景,甚至“八卦”趣事进行了分享;在“才艺秀”表演中,小达人们的吟诵、书法展示令同学们啧啧赞叹。在读书分享会上,师生们分享了古诗词学习所得,分享了阅读和积累的快乐。
2.让教学研究成为一种常态,在课堂中浸润传统文化
2019年,统编本教材的推广和使用更加充分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刮起了强劲的“中国风”。为此,我对教材中承载着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思考和探索。
在执教六年级《伯牙鼓琴》一课时,我以“知音故事千古传唱,习得传统传承文化”为教学主旨,在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读懂内容,感受古香古韵。《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它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古人与学生虽相隔遥远,但文字中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却跨越时空,叩击着学生的心灵,学生能够在读中体验、感受、品味,进而对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更多了解。在上这堂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广泛搜集资料,开课时便鼓励学生说说对“伯牙鼓琴”有什么了解。这样的设计,鼓励了学生课前进行资料的搜集,也使得学生在课上的理解和讨论有所依据,还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汇报资料都是自己在说,用的是记忆中的信息,由此可见资料的提前获得是有价值的。这样基于前期的学习和释放,捕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再进行教学的引导,课上做的就是有用的工作。
其次是充分诵读,感悟文字精妙。内涵丰富、描写生动的文言文,值得学生反复诵读。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有层次地朗读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从中读出文义,再到读出情感,直到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背诵下来,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文意蕴,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审美乐趣。通过潜移默化的浸润和渗透,引领学生触摸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并喜爱上文言文,使学生对传统文学形式有更多的期待和学习兴趣,最终能够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最后是拓展学习,深化“知音”内涵。《伯牙鼓琴》这篇文章收录在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艺术之美”单元中。对于学生来说,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很容易读懂,但是故事背后蕴含的艺术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很难全部理解的。这时,适度的拓展必不可少:播放《高山》《流水》两段古琴曲,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判断并感受两段乐曲的特点和高妙,这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培养;借助《论语》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句,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解读伯牙鼓琴,志只在高山和流水的原因,就是在引导学生逐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伯牙和子期的志向相同,为后续对“知音”的理解和评价做了铺垫;借助组合阅读,结合《列子·汤问》中“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一句,更深层次地引导启发学生感悟伯牙、子期兩人的情意,使学生明确,只有心有灵犀、知志又知心的人才可以称作是知音;引导学生自读资料袋后自由谈体会,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对历朝历代名人赞美知音文化的诗句进行赏析,把学习向课外延伸,感受文学艺术之美,增强学生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跨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化身为伯牙和子期,共诉知音佳话,使学生对伯牙绝弦时的心情有了切己的体会,对于“知音”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由以上的教学案例可见,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应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创造和演变中积淀下来的灿烂文化。古诗文的教学,就要打造教法灵动、内涵厚重的课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淀人文底蕴。
二、实践活动承载文化内涵
中国古诗文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能让人的灵魂得到净化洗礼。作为语文教师,引导小学生积累古诗文,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丰富学生的语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基于以上思考,2020年12月,我校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我爱中华诗词美”的古诗词大赛。考虑到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丰富的古诗积累,我和年级组的老师们精心设计了整个活动的环节,题目的准备、环节的设定、服装的展示,无一不浸润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首先挖掘古诗中的内容、情感、文化,让学生在紧张的比赛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题目以词牌和书签的形式来设计,每个选择都充满诗意;选手和主持人的服装也选择了传统服饰中的旗袍和汉服,意在为学生们营造浓浓的传统氛围。
在诗词大会中,环节设计也是精致巧妙:有选手在场上谈古论今,有小小艺术家在台上轻抚古筝,还有小小书法家在场下挥毫泼墨。每位学生都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而家长们的点评和台下观众的互动,更让大家对诗词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在比赛中有了更多的收获。诗词的优美,答题的踊跃,让学生们如痴如醉。每个人都是心潮澎湃,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诗的无限情怀,对古诗文化的热爱。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在活动中,我引领着学生们吟诵千古绝句,体味诗词魅力,共同体会到的那份喜悦与沉醉,那份感动与振奋,都是中国诗词永恒的魅力。“腹有詩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让窈窕淑女因诗词而气芳华,让谦谦君子因诗词而温如玉!让传统文化浸润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
“我爱中华诗词美”的文化大赛,不仅促进了学生去读诗、品诗,爱上中国的诗词文学,还拓宽了他们语文学习的途径,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同时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这样的实践活动,能鼓励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仅让学生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劲风扬帆,一路向前,更为弘扬民族文化开创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几年来,我一直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深耕,在语文实践的活动中摸索。对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我要思考的还有很多,也会及时总结,提炼经验,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探索,更希望学生在这些语文活动中,能够感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经典古诗文的传播者。
(作者单位: 北京市东城区板厂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