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实施海洋教育的基础与路径

2021-11-29 06:40孙源成常珊珊
地理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材分析高中地理

孙源成 常珊珊

摘 要: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国内外环境、地理课程、地理教材三个方面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海洋教育的基础进行了剖析,以2019年人教版教材为例对高中地理必修及选择性必修部分的“海洋教育”内容安排特点进行梳理,并提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国家发展战略、结合“人海关系”落实核心素养、关注海洋主题学习进阶等利用教材深化海洋教育的路径思考。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教育;高中地理;教材分析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发展中大国,海洋兴衰关乎国家发展利益,维护国家海洋战略安全需要公民普遍树立海洋意识,强化海权思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1]地理学科在海洋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海洋意识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学中的尺度思想和空间格局观念对唤起学生海洋国土认知和海洋权益意识具有很强的促进意义。此外,人地协调观本身就蕴含着人海协调理念及海洋生态意识。为全面认识海洋教育在当前高中地理课程中的落实要求,本文梳理了高中地理教学实施海洋教育的基础,挖掘高中地理学科在海洋教育方面的育人价值,以深化地理教学中渗透海洋意识教育的路径思考。

二、高中地理教学实施海洋教育的基础

1.时代背景:海洋大发展的世纪呼唤国民海洋意识的提升

21世纪人类进入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新时期,正确认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维护海洋安全与权益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2]然而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依然突出,国家间海洋权益纷争激烈。[3]我国管辖海洋面积广阔,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先天禀赋,拥有广泛的海洋利益。[4]面对国际海洋格局所处的转换关键期,我国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方案。[5]最新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要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6]

放眼世界,临海发达国家的海洋教育体系总体较为完备,21世纪以来相继出台多项文件聚焦提升国民海洋意识。美国在《21世纪海洋白皮书》中提出了全球性海洋计划,旨在促进终身海洋教育、强化民族海洋意识。英国颁布海洋法强调每位国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海洋环境,鼓励国民发表个人见解共同参与海洋管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日本也在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加入海洋教育内容,加深学生对日本领土、领海及海洋资源等海洋权益的理解。[7]

《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17)》显示当前我国国民海洋意识稳步增强,但仍处于浅层次水平。[8]我国农耕文明传统深厚,重陆轻海观念较深,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海洋教育也得到不断深化。《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充分强调了海洋教育尤其是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明确要求以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为重点,增强海洋基础知识教育。[9]

2.课程要求:海洋教育在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指向

(1)必修与选择性必修均涉海洋,凸显学习进阶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简称“2017版课标”)在必修及选择性必修部分的内容要求均涉及海洋教育。在必修部分,海洋教育要求体现基础性和全面性,使学生从自然和社会视角全面认识“立体的海洋”。其中,地理1将海洋内容的基本要求整合为“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两部分,要求学生重点关注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非原理机制等。地理2从社会视角出发,凸显国家本位意识,立足我国海洋国情突出维护海洋主权权益、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性。

选择性必修部分是在必修海洋内容上的深化和拓展,增加对海洋规律和机理的内容要求,加深对海洋社会属性的理解和关注,体现出高中地理课程整体设计上对学生海洋内容学习的进阶要求。其中,“自然地理基础”首先聚焦水圈中的海水,在必修部分海水運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次,从更大尺度即地球的外部圈层角度认识海洋,从大气圈与水圈的内在联系中认知海气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模块从海洋资源、海洋空间、海洋环境等角度深度剖析海洋安全在我国国家安全维护中的重要地位。

(2)突出“人海关系”,关注海洋国家安全。2017版课标修订基本原则及课程结构设计中指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生态文明及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在确定课程名称和内容时综合考虑融入海洋意识教育。此外,在必修及选择性必修部分内容要求中提到“海水性质、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从不同维度强调人类与海洋的密切关系和协调人海关系的重要意义(表1)。

必修部分将“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权益”等内容列入其中,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从维护海洋权益角度唤起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和海权意识。选择性必修内容将海洋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相融合,强调海洋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重大意义,拓展海洋生存空间、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关乎海洋强国目标的实现;通过海洋通道发生的污染跨境扩散对环境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会产生潜在威胁。由此,学生能从社会发展及国家本位角度审视海洋的重要价值,理解国家相关海洋政策措施的必要作用和对我国国家安全的保障功能。

3.教材基础:海洋教育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体现

(1)强化认知逻辑指向,突出海洋意识渗透。2019年版新教材顺应新课标内容要求而变化,教材在海洋教育部分的内容安排也体现出新的思路,包括海洋资源、生态、战略、权益等意识在内的综合海洋意识渗透明显(表2)。此外,教材层次体系突出结构的完整性,内容在体现地理学科体系的同时,也关注到学生认知逻辑在教材编写与使用中的指向,条理清晰的章节编排有助于学生迅速建立思维框架,从整体建构学科体系。

在必修部分的逻辑可以概括为:海洋不仅是自然界中水的一部分,还是广阔的国土空间和巨大的资源宝库。许多人“以海为生”,也有许多国家“因海而兴”。海洋成为交通线路,也时常给人类带来灾害。学生还应认识到海洋中领海是有主权归属的,只有维护好自身海洋权益,才能为海洋开发提供和平稳定的环境。“海洋知识”仅是“海洋意识”培养的载体,“海洋意识”教育本质上是关于海洋观念的教育[10]。在选择性必修部分,特别是“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模块,海洋意识渗透尤为突出。教师可以从自然资源利用、海洋空间开发、污染物跨国转移等方面唤起学生的海洋资源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生态意识,并结合国家安全教育为学生创设深度思考空间。新教材海洋教育的内容安排在观念引领方面给当前地理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2)案例尺度聚焦微观,丰富具体鲜活情境。活动性教学内容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鲜活载体,是学生在课堂中生成性表现的迸发点,教材案例选择凸显了地理学科中海洋教育“聚焦现实、贴近生活、服务当下”的倾向。如图1所示,新教材使用了较多的鲜活材料,多采用小尺度的具体情境,更贴近学生生活与我国国情民生,能让学生从我国发展成就中体会海洋的重要地位。例如,教材使用“曹妃甸海水淡化车间”的具体情境说明我国当前利用海水的具体方式,此外“福建紫菜养殖场”“香港国际机场填海工程”等都是我国利用海洋的生动事实。“2010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等国际重大海洋环境事故被写入教材也体现出在海洋安全教育中结合时事热点的重要性。具体真实的案例情境更能契合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升华学生的海洋意识与情感。这也给教师在课前选取教学素材、设计教学过程提供了生动启发。

(3)材料呈现暗含伏笔,学习方式交互联动。新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化材料给学生课外探究学习提供了更多生发点,案例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对个性化问题进行研讨的积极性。例如在“潮汐”教学中,教材设置的“钱塘江大潮”案例表述为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探究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和规律埋下了伏笔,部分学生或对案例中“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海水上涨势头更猛烈”这一描述产生疑惑,从而进一步搜集资料了解引潮力的相关知识,这就为学生基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的课外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空间。在“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土安全”一节中,案例材料向学生呈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国家海洋权益,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拓展查找“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依据及法理依据,增强学生维护神圣国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师应当在把握课标要求的前提下,对学生基于兴趣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及时引导,促进课堂内外学习联动与统一,拓宽学生的海洋视野。

(4)深化核心素养培养,緊密结合我国国情。在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教材必修部分凸显海洋意识教育表明其应成为全体高中生必须接受的课程内容,充分展现“海洋教育”的基本育人功能,在地理课程中更好地落实国家意志。在选择性必修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更是单独作为一个模块,成为选考地理的学生必须修习掌握的内容。

海洋教育内容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联系紧密。在学习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的基础上,从海洋空间利用格局和环境资源演变态势上综合考虑当前我国复杂的海洋国情,这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从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出问题的揭示到我国落实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举措呈现,都是落实人地协调观的内容载体。学生结合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调查海洋污染等国情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的行动是落实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生动过程。能够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审视我国的海洋国情,这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学生海洋意识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高中地理教学实施海洋教育的路径

1.提高海洋权益教育意识,密切联系国家发展战略

当前基础教育层面存在的海洋教育问题凸显为过于重视海洋知识讲授,在教学实际层面未突出海洋与国家主权教育、海洋与国家安全教育、海洋国土观教育等,多仅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让学生认识海洋,明确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的重要性。[11]当今海洋权益内涵十分丰富,不只局限于传统的海洋政治权益,还包括海上安全利益、海洋科学利益、海洋文化利益、海洋环境利益等。2019年版教材新增的海洋权益保护与国家发展战略内容也提醒我们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树立新型海洋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海洋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依托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增加时事热点情境材料

海洋教育离不开丰富且具有时代性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在依托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开发有利于学生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的学习素材,海洋意识的丰富内涵为教师开发海洋教育课程资源、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在案例选取上与社会联系愈发紧密,并提供了具体鲜活的情境,这提醒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既可以从学科角度切入,从海洋的性质和运动出发,聚焦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价值和对我国的战略意义,也可以结合时下热点新闻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当下海洋基本国情和面临的突出问题,熟悉海洋灾害防治的基本策略。

3.编制海洋教育校本课程,结合“人—海”关系落实核心素养

有学者指出,培养人的海洋意识目标仅仅是海洋教育的初始阶段性目标,海洋教育应当着眼于综合培养学生包括海洋认知、海洋情感、海洋道德、海洋意志、海洋行为等在内的海洋素养[12]。因此,素养培养视域下的海洋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的具身体验和多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体悟学习过程,打破课堂及学校空间局限,提升思维品质。新教材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增加具身学习体验。海洋教育内容在落实核心素养要求方面可以围绕“人海关系”展开(图2),剖析“海对人”的影响、“人对海”的行为,从多层次多角度挖掘核心素养的培养点。“人海关系”最终实现的目标是要走向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沿海省份的学生接触海洋机会较多,日常生活与海洋的关系也更为密切,该地区的学校可发挥地域优势,依托当地海洋环境的优美风光或存在的问题编制海洋地理校本课程,组织海边实地考察及海洋国情调查活动,了解当地常见海洋灾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激发学生保护当地海洋环境、热爱家乡的浓厚情感。[13]

4.关注海洋主题学习进阶,创新海洋意识考核方式

学科渗透视角下的海洋教育存在突出的“碎片化”问题,但也有学者指出学科渗透具有减少学生学业负担、避免学科知识重叠的考量,海洋教育也必须通过具体学科内容的系统组织与学习,才能在海洋教育知识、素养目标达成的同时体现指引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海洋教育意义。[14]新教材内容在体现地理学科体系的同时,愈发重视学生的认知逻辑和对知识结构的把握,在教学中应当突出海洋教育的整体性,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和逐级深入,实现学生良好的学习进阶。“学习进阶”是对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学习某一概念或研究某一主题时依次进阶、逐步深入的思维路径的描述。[15]教师可以从学习进阶的视角出发,设计整合“海洋教育”进行大单元教学,统筹安排课堂教学、学生自学与学业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海洋意识的成就水平和学习表现。此外,海洋意识的评价不应局限于书面考试,还可以采取小组探究展示汇报、海洋知识抢答、海洋国情宣讲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海洋意识的过程性考察,让学生在搜集资料和展示交流中提高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和信念。

资助项目: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教师教育专项”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学习力提升研究(CCNUTEI2020-17);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走向卓越:我国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现场学习力”诊断与提升研究(2020JG31)。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尤永斌.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统筹与布局[J].前线,2020(6):19-22.

[3] 叶泉.论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角色与实现路径[J].国际观察,2020(5):74-106.

[4] 林建华,祁文涛.民族复兴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多维解析[J].理论学刊,2019(4):109-118.

[5] 陈琦.论海洋和平、权益、生态发展的中国方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问题的重要论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12):76-80+10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 [2021-4-18].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7] 徐以国.国内外海洋意识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研论丛,2017(5):5-6.

[8] 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课题组.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报告(2017)[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8.

[9] 孟显丽.海洋强国战略视域下的海洋意识教育——《我们的海洋》编辑手记[J].出版广角,2018(15):50-52.

[10] 金如委,仲小敏.中学地理课堂渗透“海洋意识”教育的内容及策略[J].地理教学,2020(23):12-16.

[11] 郝瑞彬,段士华.中学地理教育的新内容——海洋教育[J].中學地理教学参考(下半月),2002(10):9-10.

[12] 马勇.从海洋意识到海洋素养——我国海洋教育目标的更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43(2):5-8.

[13] 巩琳. 基于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洋教育教学内容演变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5.

[14] 曾佑来,李德显.我国中小学海洋教育困境及其破解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6):81-84.

[15] 李亚,段玉山.美国学习进阶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6(4):24-30.

猜你喜欢
教材分析高中地理
“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教学设计
南师大版幼儿园中班(下)《我的数学》教材分析
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