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探析

2021-11-29 06:40杨金辉
地理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长征精神红船精神延安精神

杨金辉

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筚路蓝缕、坚守初心、百折不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创建了无数的红色圣地,铸就系列红色精神,值得国人永远铭记、尊崇和践行。本文将地理教学与研学旅行、跨学科知识迁移相结合,通过红船精神聚焦世界眼光、长征路线增强区域认知、圣地延安激发综合思维、红岩精神引领思政教育等主题及案例实践,探索红色文化教育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普及途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先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如今,中国共产党已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迈进。当代教师在构建反映时代要求和先进教育理念课程“硬实力”的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红色文化的“软实力”教育。由于地理学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在渗透红色文化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育人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过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如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1]。红色革命文化育人的本质是精神育人,学科与红色革命文化高度融合的教育能够使课堂教学立意深远、品质更卓越[2]。本文从地理学科的视域出发,分析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的方式与路径,旨在探索地理教学与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机契合。

一、 红船精神聚焦世界眼光

1.结合“一大”会址选择,开展探究学习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中共“一大”无疑是开天辟地、震古烁今的大事。其会址也经历了由上海石库门到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的变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就党的“一大”会议选址,即 “区位选择”专题开展学习和探究,以培养学生深度学习和跨学科知识迁移的学习意识。例如,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国内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大城市,为何党的“一大”会址会“情有独钟”地选定位于上海市法租界的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创设问题情境、因疑生问、以问促学。鉴于教育部“双减政策”的颁布施行,教师可以利用中午部分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利用班内电脑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或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等,开展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与互助学习,探析当时国内外的背景情况。高中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查阅知识能力较强,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和学习讨论,基本上可以形成以下共识:①上海经济发达,工人阶级思想先进,群众意识高;②上海为我党初期主要领导人居住地;③法租界位置较为偏僻,安全性高;④上海是中国南北交通枢纽,海陆交通便利,便于与会人员集散。此外,最后一天的会址改在浙江嘉兴南湖也具有邻近上海、交通便利,利于与会人员自身安全保障等优点。

2. 透过“一大”窗口,展现大国胸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国际合作也得到了加强。面对国际形势的激烈变动以及国内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现代公民的要求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正面临着挑战和机遇[3]。早在2015年联合国大会中,习近平主席就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

笔者多年前在嘉兴南湖旅行时,曾偶遇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尽管肤色、语言与国籍各异,但他们不约而同地齐聚嘉兴南湖。这从一定侧面体现了世界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以及当代中国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素养,通过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全球地理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意识”。[4]

透过中共“一大”上海会址,教师可以自然联想到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这是由中国推动建立并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地区性合作组织,其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等。该组织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和平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其秉承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宗旨的“上海精神”,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如果说,100年前的“石库门精神”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如今的“上海精神”就是对“石库门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这将会使现代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新秩序、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并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敢于担当、放眼全球的勇气和决心。正如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该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所指出:“恪守互利共赢的合作观,营造包容普惠的发展前景”“致力于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重要理论和实践探索”。

2009年成立的以中国为主要发起国,包括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五国的“金砖国家”组织,如今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进程,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发展。

3.感悟“一大”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党的“一大”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的深刻理解,结合中国经济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感受到我们党时刻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的初心使命,更加坚定了国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政治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农业、工业、交通、医学、环境乃至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并积极担当大国重任,行使大国使命。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惠及全球;“一带一路”倡议盘活世界经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为全球用户服务;中国医护工作者和中国疫苗助力全球抗疫;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正在全力以赴地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宏伟计划;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空间站对接,将大大推动太空领域的国际合作……课堂是教师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中学地理教师应深挖与地理教学相关的思政资源,结合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和时事新闻等,通过学科知识迁移、开展深度学习多途径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对学生进行课堂思政教育,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塑造。地理课程是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开发多样的地理教学资源,加强意识形态的方向引领,把理想信念、价值理念等融入立德树人阵地的最前沿[5]。

二、 长征路线驱动区域认知

1.追寻长征路线,再现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复杂多样的地球表面事象的思维方式与能力。长征路线就是开展区域认知的良好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题地图,如地形图、气候图、河流图、植被图、城市和红色根据地地图等,并结合代表当地区域特色的景观图片资料、影视资料等,开展对长征线路的区域认知。

长征开始于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工农红军被迫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战略性转移。其中,中央红军主力1934年10月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转战14个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其中中央红军行程近二万五千里,穿越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流域,寻迹长征路线,从南方到北方,从亚热带到温带,从瘴气弥漫的密林到皑皑雪山再到茫茫戈壁荒漠,从人迹罕至的山边水崖到干旱荒芜的黄土高原,处处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翻越了終年积雪、高寒缺氧的夹金山、梦笔山、打鼓山等雪山,穿越了荒无人烟、泥泞不堪、一望无际的松潘草地等沼泽湿地;在与自然抗争的同时,红军战士还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和缺医少药之困,致使红军长征途中处处雪上加霜、难上加难。长征途中经历了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包座战役、激战腊子口等数十次战役,使工农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和巨大的牺牲。其跨越时空的长征线路、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长征精神,既是开展区域认知和进行地理深度学习的良好素材,也是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汲取历史养分、提高自身品行和境界的必由之路。

2.聚焦长征节点,发散区域认知

位于湘赣交界处、罗霄山脉中段、隐蔽偏远处的井冈山是典型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形,树高林密,敌人统治力量薄弱,是我党开展农村包围城市、直至夺取全国胜利的发轫之地;而贵州省遵义市,则因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著名的“遵义会议”而闻名,会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和艰苦朴素、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也由此有了“历史之都”的称号。其实,遵义市也是“地理之都”,它位于云贵高原东北部,东连湖南丘陵,北邻四川盆地,大娄山山脉构成市内地形的主要骨架,域内著名的娄山关地势险要、大气磅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更因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创作的《忆秦娥·娄山关》而为人熟知;境内的赤水丹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这里也是我国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6月江淮准静止锋和7~8月时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多种天气系统交互影响之地;又因其地处低纬,海拔较高,所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气候宜人;此外,区域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独特,少数民族众多,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优势突出;境内仁怀市茅台镇的茅台酒被誉为“国酒”名扬海内外。

3.重温长征诗词,升华区域认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创作的诗词名篇,加深学生对长征艰辛和红色文化的深刻理解。如《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等。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选自《忆秦娥·娄山关》)等作品可以感受到磅礴沧桑之美;“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选自《十六字令三首》),又让人们体验到长征路上的艰险艰辛;而“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选自《念奴娇·昆仑》) 更让我们见识到了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胸襟气魄。

另外,重温革命家肖华结合自己亲历长征而创作的《长征组歌》,也会令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震撼。如在《四渡赤水出奇兵》中的“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于水一家人…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在《过雪山草地》中,“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通过教师的抛砖引玉、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带入感,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4.演练长征专题,巩固区域认知

在课堂上,可以设计若干个长征专题供学生探究(图1):①结合红军长征路线图(红一方面军)及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在红军长征途中,在南北方遇到的主要自然环境困难有哪些?②比较长江上游横断山区河段和黄河青藏高原河段的水系、水文特征的差异;③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试析红军长征地——若尔盖沼泽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等。

三、 圣地延安激发综合思维

从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间,延安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一直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赢得抗战胜利和解放战争胜利的红色革命圣地。

延安精神是长征精神之后,在黄土高原这片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纵深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又一红色精神。其蕴含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至今仍在华夏大地熠熠生辉,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和伟大的现实意义,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是子孙后代永远值得铭记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在地理人眼中,延安所在的黄土高原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地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遍布。在历史人眼中,这里是华夏文明始祖——炎黄二帝开疆扩土、建功立业的根基舞台。而半个多世纪前的黄土高原,是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并与从井冈山、瑞金等革命根据地出发的中央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会师地吴起镇,曾因春秋战国时期的魏国大将吴起在此屯兵驻守而闻名,如今与 “子长县”“志丹县”,乃至黑龙江的“尚志市”等一起被载入史册。在课堂上,教师适当进行知识迁移和学科拓展,往往能够起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效果。

教师思维会影响学生思维,教师境界更会影响学生境界。地理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也要博古通今;既要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也要用發展、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既要有综合思维,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努力呈现反映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时代性、思想性的地理课程内容体系及评价体系。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袁书琪教授在《地理教育学》一书中曾经提出:“地理教师在现代理念、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与实践活动能力、富于创造和开拓的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宽广的全球视野等优良人格特征方面,应成为学生全面效法的榜样。”

通过对黄土高原和延安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研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探究学习:①综合分析影响延安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图2);②试析延安水土流失的危害及主要预防措施;③比较井冈山和延安两地的自然环境差异;④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延安(或井冈山、瑞金)等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可行途径。

四、 红岩精神引领思政教育

1. 走进红色重庆,缅怀红岩先烈

重庆是位于我国大西南地区的一座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英雄城市,自然风光独特多样,人文历史源远流长。重庆现为直辖市,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以及内陆开放高地。2015年,笔者游历了武隆后坪天坑群、长江三峡等自然景点以及合川钓鱼城、奉节白帝城、大足石刻等人文景点。在众多打卡地中,给笔者留下印象最深、教益最大的还是位于重庆市内、体现红岩文化精神的渣滓洞旧址。

红岩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重庆国民党统治区,身陷囹圄的共产党人在渣滓洞、白公馆监狱中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刑拷打所体现出的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曾经的渣滓洞集中营,周围山高林密,院内电网环伺、戒备森严,最后被国民党顽固派在溃逃前焚毁,如今的建筑是按照原来的形制复原的。虽为复制,但是一进营门,仍然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内外两院院墙四周的标语仿佛又把人们带回到那凄风苦雨的年代。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逐一走进一层、二层楼房的每间牢房。每间牢房仅有一个狭小的窗口可以看到天空。展柜里英烈们曾经使用的简陋生活用品和书信等遗物能够让人想起先烈们革命生涯的艰辛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麻绳、带钉棍棒、钢心皮鞭、老虎凳、电椅等各色冰冷的刑具昭示着刽子手对革命志士的严刑拷打和非人折磨。墙上的一张张黑白头像就是当时一个个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进步青年,一双双坚毅执着的目光映射出革命必胜的信念;照片上的生卒年简介是对他们极尽纪念的概括,虽然生不同时,但卒年都定格于1949年,而且是在新中国成立的10月1日以后,更准确的时间是1949年11月27~28日,当天依稀能够听到人民解放军解放四川部分地区的枪炮声。但就是在黎明前的那一夜,丧心病狂的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重庆“11.27”大屠杀,仅15人脱险,200多位革命志士不幸遇难,屠杀结束后刽子手们又纵火焚烧了牢房。电影《烈火中永生》《红岩》《江姐》和歌曲《红梅赞》等就是以此为素材创作而成的。

2.铭记红岩精神,倾注思政教育

袁书琪教授在《地理教育学》一书中指出:“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思品教育,是属于高层面上的地理学科素质教育……地理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全面的个性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通过地理教学所养成的个性思想品德,对于其他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都有很大的作用。”[6]

学生通过每天中午时段对《红岩》系列影视剧的真切了解,无一不受到红岩文化深刻的思想洗礼。教室里时而群情激昂、义愤填膺;时而又凝重肃穆,静默无声。从学生清澈晶莹的眼神里、波动起伏的情感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学生们对国民党顽固派“假恶丑”行径的刻骨仇恨,对革命先烈“真善美”情操的无尽赞美。笔者认为,红岩精神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思想品德有着极其深远的教育意义。

(1)红岩精神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以我血荐轩辕”。正是由于革命先烈坚守着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的大爱情怀,有敢于冲破旧势力、创造新世界的信仰和决心,有敢于“舍小家,为大家”、舍生忘死、积极向上的革命风范,才使他们面对敌人的屠刀也毫不畏惧、一往无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其至真至善的人文情怀和无私无畏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当今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联想时下的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脱贫攻坚任务等,无不需要当今公民勇于担当、爱岗敬业甚至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有一种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由是观之,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是政治、历史和语文老师的专利,地理教学也同样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

(2)红岩精神有助于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牢固定力。红岩精神永不过时,红岩榜样于今尚在。红岩先烈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所表现出来的大义凛然的革命斗志永远激励着一代代国人矢志前行,不向困难低头、不向磨难弯腰。河南兰考焦裕禄精神和林州的红旗渠精神、黑龙江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的治沙造林精神、河北承德的塞罕坝精神、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库布齐精神、钟南山和李兰娟等为代表的抗疫精神等都是红岩文化的吃苦耐劳精神在当今社会的生动再现。近年来,相关调查发现,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素质和心理素质普遍不强,抗压抗挫能力下降也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早已引起党和国家及教育相关部门的极大关注。从学科性质上看,无论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还是区域地理等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是考察、实验、调查等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都需要学生具备相当过硬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现在只要时间允许,笔者一早就在校园操场晨跑健身。当学生看到老师在操场上锻炼时,总是惊喜异常,或围观驻足,或共同参与。此时此刻,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榜样力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7]

(3)红岩精神有助于学生养成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和互助共赢意识。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绝不仅仅是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努力,而是靠千千万万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勠力同心、付出血汗甚至生命的代价。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红岩烈士精诚团结、坚守革命纪律的合作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地理学习极其重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尤其是在考察、实验、调查等地理实践力的锻炼培养中,团结一致、互助协作的团队意识能否顺利执行,往往决定了实践活动的成败。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协作也越发紧密,人际合作、区际合作、国际合作已成必然态势,“地球村”经济业已形成,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作用愈发突显,游离于合作组织之外的“单打独斗”求生存的个人英雄主义现象早已一去不返,而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已为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 刘润为.红色文化与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3-11-14(007).

[2] 张维四,李玉梅.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革命文化教育的探索[J].地理教育,2021(02):7-8.

[3] 韦志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 张维四.挖掘地理教学资源和内涵,加强意识形态的方向引领[J].基础教育课程,2018(11):44-48.

[6]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 新华社.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20-10-29(001).

猜你喜欢
长征精神红船精神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三级延会提出延安精神进国企新举措
延安精神
延安,我把你追寻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红色寻宝 感悟“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