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叙事时间及其语篇功能

2021-11-29 07:19吴术燕
梧州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祖显性史记

吴术燕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众所周知,“时间”是我们存在和认知的重要维度,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说:“时间不是什么从经验中抽引出来的经验性的概念。因为,如果不是有时间表象先天地作为基础,同时和相继甚至都不会进入到知觉中来。只有在时间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想像一些东西存在于同一个时间中(同时),或处于不同的时间内(相继)”。并强调:“时间不是什么推论性的、或如人们所说普遍性的概念,而是感性直观的纯形式。”通过对《史记》文本的阅读,我们能观测到时间概念在《史记》中的重要性和灵活性(即对语境的依赖)。

从文献检索中我们发现,对于《史记》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大多数从静态的角度来描写,为此我们尝试从动态以及系统性的角度解释《史记》中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的语篇功能。对《史记》的时间连接成分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尚且不多,从笔者的检索情况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韩晓旭的硕士学位论文《〈史记〉时间词语研究》[1],该文对《史记》中表示时点和时段的词语以及时间副词作了梳理,并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形式上的描写性分类,但没有涉及到时间连接成分的语篇功能。另外,关注这一问题的,还有基于叙事学视角的阐释,主要是有关《史记》叙事时间的研究,代表性学者是高萍[2]和刘宁[3],两位学者论述的角度是一致的,即从时间的线性和速度2个方面探讨了《史记》的叙事顺序和叙事节奏。高萍总结了《史记》中4种时间标示,包括“搭天桥法”、历史纪年标示、时间副词标示和时间名词标示,并从内外2个方向讨论了《史记》的叙事时间,向外同历史时间比较,向内同情节疏密度比较。刘宁的观点与其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对叙事时间的论述是一致的,刘宁归纳了《史记》中叙事时间的作用,即构成立体的叙事结构,同时表达叙述者的态度和立场。曾小霞[4]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探讨了《史记》中的叙事时间问题,曾小霞以荷兰学者米克·巴尔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史记》的叙述时间速度。此外,宋擎擎[5]和宋秀秀[6]也对《史记》的叙事时间分别进行了比较性的和专题性的探讨,前者主要论述了“以人记时”和“以事记时”的功能,后者在继承的基础上再次讨论了《史记》的叙事时间方式和叙事空间结构。从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可见,对于《史记》中时间范畴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宏观角度,且缺乏系统性研究和论证。

在《史记》的语篇结构中,《史记》中的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如“是时”“当是时”“当是之时”等等,不仅具有语篇衔接功能,还发挥了重要的认知作用,主要包括2个方面:第一,时间表达背景化,弱化了时间概念,突出事件和人物,内容更具连贯性;第二,增强结构紧凑感。

一、《史记》中的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及其语篇衔接功能

《史记》中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主要包括“是时”“当是时”“当是之时”“此时”“当此时”“当此之时”“是日”“是岁”“是年”“是后”“自是后”“自是之后”“其后”等,我们依托《中华经典古籍库》对这些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进行穷尽式检索,并梳理了这些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的语篇衔接功能及其分布情况。详见表1。

表1 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的语篇衔接功能及其分布

续表1

二、显性时间表达与隐性时间表达的语篇功能

(一)时间表达背景化

事件是可以用来表达时间的,如现代汉语中的“早饭后”,这种用事件来表达时间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弱化了时间概念,这种弱化时间概念的作用对于《史记》来说尤为重要,显性时间标记对于叙述行为来说更容易打散叙述的连贯性,而本研究所讨论的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将显性时间标记转换为隐性时间标记,即事件标记,将时间背景化,从而突出了事件和人物。图1(图片来自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2%81%E5%AE%BE%E7%9A%84%E9%9D%A2%E5%AD%94/571809?fromtitle=%E8%8A%B1%E7%93%B6%E5%B9%BB%E8%A7%89&fromid=571921)是著名的视觉图像“鲁宾的面孔”,当你看到花瓶时,人脸部分是背景,当你看到人脸时,花瓶部分是背景。当叙述者要突出人物和事件的时候,弱化时间概念的表达,将时间概念背景化,符合认知规律。

图1 鲁宾的图像

下面结合《史记》中的具体实例来探讨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的这种背景化作用。如果我们把具有指称事件性质的时间连接成分称为隐性时间表达,那么与之相对的表达时点或时段的时间连接成分就是显性时间表达。首先来看《史记·平准书》,《史记·平准书》中显性的时间表达有孝惠、高后时,至孝文时,孝景时,至今,数岁,七十余年间,明年,岁余,三年,三岁,一岁之中等;《史记·平准书》中隐性的时间表达有当此之时、自是之后(出现3次)、其后(出现2次)、当是时、当是之时、是岁(出现4次)、是时(出现6次)、自是以后等。也有两种表达方式结合的情况,如其后四年、其明年(出现8次)、其后二岁等。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把《史记·平准书》中的隐性时间表达都换成显性时间表达,那么整个语篇就被打散了,成为“一盘散沙”。《史记·平准书》也体现出叙述者司马迁“略古详今”的做法,孝惠、孝文、孝景时着墨甚少(含标点统计442字),到了汉武帝后叙述详尽(含标点统计5 999字),并且,所有的隐性时间表达都出现在叙述汉武帝时期的事件之时。在汉武帝时期着墨多,叙述的人物和事件多,如果所有的事件都用显性时间表达方式,时间概念得到强化,那么人物和事件就成为背景,影响叙述的故事性。但也并不是意味着事件多,人物多就一定会用更多的隐性时间表达方式,而本研究只是强调隐性时间表达方式有强化突出人物和事件的作用。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显性时间表达占优势,这与《史记·高祖本纪》整体语篇所呈现出的特点一致,《史记·高祖本纪》中事件极多,人物也多,笔者粗略统计,《史记·高祖本纪》中字数11 601字(含标点),人物129个。来对比分析《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显性时间表达和隐性时间表达,结果见表2。

表2 《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时间表达

由表2可知,《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显性时间表达的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在数量方面远多于隐性时间表达的时间连接成分。这种情况与《史记·平准书》中的隐性时间表达丰富的情况有较大差异。这与两者的内容差别是相适应的。《史记·平准书》主要叙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而《史记·高祖本纪》主要叙述的是汉高祖刘邦的生平事迹,包括早年“神迹”、抗秦及征战、楚汉之争、平叛及征战等。

对比分析可知,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在《史记·平准书》和《史记·高祖本纪》的分布情况与在《史记》篇章类别中的总体分布情况相似。统计这15个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在《史记》5个篇章类别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见表3。

表3 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在《史记》篇章类别中的分布

续表3

进一步对比分析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在《史记》5个篇章类别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见表4。

表4 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在《史记》篇章类别中的分布

表4中,“数量”指的是各类别中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的总数;“比值”指的是这一总数与类别篇目总数的对比结果,即与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的对比结果。从表4中可以明显看到,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在《史记》中的分布趋势由大到小排序:书>本纪>世家>列传>表。

由此更加确定,单篇的比较,即《史记·平准书》与《史记·高祖本纪》的比较,与整体统计数据的结论一致。《史记》中的“表”是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世系、人物、历史事件;“书”主要是叙述礼乐制度、天文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本纪”是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世家”叙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史迹和重要人物的事迹;“列传”叙述帝王诸侯以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本纪”的体例就是按照年月时间来叙述帝王事迹,因此显性时间表达方式占优势是与其内容相适应的。通过上文对《史记·高祖本纪》的数据分析,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印证。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探讨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在文本结构中的具体作用。分别从《史记·平准书》和《史记·高祖本纪》中任意选取“是时”的3个实例,共6个实例,来观测分析。

(1)《史记·平准书》:是时财匮,战士颇不得禄矣。

(2)《史记·平准书》: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

(3)《史记·平准书》:是时山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一二千里。

(4)《史记·高祖本纪》: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6)《史记·高祖本纪》:是时章邯已以军降项羽于赵矣。

上面6个例子中,前3个是《史记·平准书》中的实例,后3个是《史记·高祖本纪》中的实例,例(1)中,上文叙述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赏赐有功将士五十万金,“是时”,引入介绍朝廷的财政情况,因为朝廷财物匮乏,军中的将士常常领不到俸禄,在这一语境中,“是时”引入原因说明,有导引解说的语篇衔接功能,在这里,“是时”如果换成显性时间表达方式,就割裂了上下文的联系,影响叙述的连贯性。

例(2)中,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时候,有钱的人都争相隐瞒藏匿财产,只有卜式积极捐献钱财资助国家。”上文叙述卜式多次捐献钱财资助国家,“是时”,引入当时富豪的态度,与卜式形成对比,有总结评述上文的语篇衔接功能。同样,如果这里的“是时”换成了显性时间表达方式,上下文关系就不明显了。

例(3)中,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时候崤山以东地区遭受黄河水害,一连好几年都没有收成,饥荒导致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而这种情形纵横一二千里范围内都有发生。”上文叙述国库日益富足,但粮食却不充沛,由于官署机构日益混乱增多,下属的罪徒奴婢众多,每年经由黄河水运来的粮食只有四百万石,各官署需要自己去采购粮食,“是时”,引入当时崤山以东遭受的黄河水灾,下文叙述皇帝准许饥民到江淮一带就地取食谋生,并运来巴蜀的粮食赈济灾民。“是时”,具有引入事件的语篇衔接功能,“是时”引入的事件与上下文关系密切,如果换成显性时间表达方式,就割裂了上下文的关系。

例(4)中,上文叙述高祖的母亲刘媪在太湖的岸边休息,在梦里和神相交合,“是时”,转换叙述视角,介绍当时的情形,当时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太公前去察看刘媪,就发现一条蛟龙趴在她身上。这里的“是时”具有转换视角的语篇衔接功能,对同一时间,采用不同的视角来叙述,使得事件立体而丰满,如果把“是时”换成显性时间表达方式,就失去了这种效果。

例(5)中,上文叙述雍齿背叛沛公归降魏国,为魏国守卫丰邑。沛公带兵攻打丰邑,攻不下来,于是想要借兵攻打丰邑。“是时”,引入其他对象的情况,即对其他战场的描述,当时,秦朝大将章邯追击陈王,别将司马率领部队向北攻占了楚地,血洗了相县,来到砀县。下文叙述沛公与东阳宁君带部队向西进发,和别将在萧县的西方交战。“是时”,具有引入人物的语篇衔接功能,使得语篇结构立体而丰满,如果换成显性时间表达方式,就失去了这种效果。

例(6)中,上文叙述沛公向西进发,一路顺畅,沛公派了魏人宁昌出使秦朝,使者没能归来。“是时”,引入人物章邯,当时章邯已经率领全军在赵地向项羽投降了,下文相继叙述项羽和沛公的战况。“是时”具有引入人物的语篇衔接功能,同例(5)一样,不宜换成显性时间表达方式。

通过这6个实例的分析,我们看到,《史记》中的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在语篇衔接中具有多种衔接功能,使得语篇结构呈现出立体性,从而使得语篇逐步丰满,在这些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出现的地方,是不能够换成显性时间表达方式的,否则影响语篇的衔接和语篇的连贯性。这些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与显性时间表达方式相比,弱化了时间概念,突出了事件和人物,有利于增强语篇内容的连贯性。张德禄先生在《语篇连贯的宏观原则研究》[7]一文中,强调了连贯的整体性,“连贯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只有当语篇的部分之间、上下层次之间相互联系,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是社会交际事件中进行交际的需要,语篇才能是连贯的。”“是时”等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引导建立了不同的语篇模式,从整体性方面看,符合语篇连贯的要求,并能够增强语篇的连贯性。

(二)增强语篇结构紧凑感

在前文已经讨论过《史记》中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属于隐性时间表达方式,在语篇中建立的是隐性结构,从而使语篇结构呈现出立体性。既然是隐性的结构,对显性的时间连接成分所建立的显性结构起辅助作用,那么这种由隐性结构与显性结构结合起来的语篇结构,在紧凑感方面一定是强于只有显性结构的单一语篇结构。下面通过具体实例来分析体会。

(7)《史记·平准书》: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不领于天下之经费。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

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其后卒以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氏钱布天下,而铸钱之禁生焉。

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

孝景时,上郡以西旱,亦复修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县官以除罪。益造苑马以广用,而宫室列观舆马益增修矣。

(8)《史记·平准书》: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闾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自是之后,严助、朱买臣等招来东瓯,事两越,江淮之间萧然烦费矣。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彭吴贾灭朝鲜,置沧海之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及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毙以巧法,财赂衰耗而不赡。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陵迟,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始也。

其后汉将岁以数万骑出击胡,及车骑将军卫青取匈奴河南地,筑朔方。当是时,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锺致一石,散币于邛、僰以集之。数岁道不通,蛮夷因以数攻,吏发兵诛之。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东至沧海之郡,人徒之费拟于南夷。又兴十万余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及入羊为郎,始于此。

其后四年,而汉遣大将将六将军,军十余万,击右贤王,获者虏万五千级。明年,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得首虏万九千级。捕斩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余万斤,虏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而汉军之士马死者十余万,兵甲之财转漕之费不与焉。于是大农陈藏钱经耗,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有司言:“天子曰‘朕闻五帝之教不相复而治,禹、汤之法不同道而王,所由殊路,而建德一也。北边未安,朕甚悼之。日者,大将军攻匈奴,斩首虏万九千级,留蹛无所食。议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命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直三十余万金。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千夫如五大夫。其有罪又减二等。爵得至乐卿,以显军功。”军功多用越等,大者封侯卿大夫,小者郎吏。吏道杂而多端,则官职耗废。

这两个例子均出自《史记·平准书》,在例(7)这一语段中,3个显性的时间连接成分,即“孝惠、高后时”“至孝文时”“孝景时”,起到了标识边界的作用,这3个显性时间连接成分将这4个自然段切分出3个并列平行的语篇结构。在例(8)中,只有第一自然段中的“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是显性的时间表达方式,第一自然段中的“当此之时”是隐性的时间表达方式,第二自然段中的“自是之后”和第三自然段“其后”“当是时”是隐性的时间表达方式,第四自然段中的“其后四年”是隐性和显性两种时间表达方式的结合,第四自然段中的“明年”是显性的时间表达方式。从内容方面看,例(8)中,这4个自然段主要介绍的都是社会背景信息,以及在相应的社会背景下中产生的制度,主题相关,语义顺承,结构上具有紧凑感。

以上两个实例是对截取部分语段进行了对比,通篇来看,可以将《史记·平准书》中的显性时间连接成分和隐性的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按照出现的顺序平铺出来,以便从整体的视角来观察。下面依次将这些时间连接成分排列出来:孝惠、高后时、至孝文时、其后、孝景时、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当此之时、自是之后、其后、当是时、其后四年、明年、其明年、当是之时、其明年、其秋、是岁、初、其后、其明年、是时、至是岁四十余年、从建元以来、其明年、是时、异时、初、是时、数岁、岁余、是时、初、初、自是之后、岁余、是岁、其后二岁、初、是时、是时、其明年、其明年、其明年、元封元年、一岁之中、是岁。整体上来看,上述这些时间连接成分具有表达的模糊性,其中,可以明确标识边界的有“孝惠、高后时”“至孝文时”“孝景时”“汉兴七十余年之间”“至是岁四十余年”“从建元以来”“元封元年”这7个时间连接成分。上文已经讨论过隐性的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其弱化了时间概念,增强了语篇的连贯性,同理,时间表达的模糊性也是弱化了时间概念,人物和事件得以凸显的同时,语篇结构的紧凑性也得以增强。

三、结语

《史记》中既有显性时间表达方式,也有隐性时间表达方式,隐性时间表达方式主要体现为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有的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的语篇衔接功能比较单一,如“是年”“是后”“自是后”以及“自是之后”的语篇衔接功能都是只有1个;有的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的语篇衔接功能多样化,如“是时”的语篇衔接功能数量最多,有8个,其次是“当是时”,有7个,再次是“其后”和“是岁”,有5个和4个。这些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只是《史记》中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的一部分,我们围绕“是”“此”“其”这3个指称词选取出具有代表性的13个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即“是时”“当是时”“当是之时”“此时”“当此时”“当此之时”“是日”“是岁”“是年”“是后”“自是后”“自是之后”“其后”,在《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对这些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的实例进行穷尽式检索,得到593个符合语义要求的实例,这些实例遍布《史记》所包含的各个篇章类别之中,按分布趋势由大到小排序,即书、本纪、世家、列传、表都有所分布。《史记》中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以指称事件为主导的表达方式弱化了时间概念,使时间表达背景化,使结构紧凑感增强,突出了事件的表达和人物的塑造,增强了语篇的连贯性。

猜你喜欢
高祖显性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牵手“袖珍之恋”, 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牵手“袖珍之恋”,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殷卜辞中“高祖河”的点读问题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