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武,曾 贝
(1.梧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2.梧州学院 学生工作处,广西 梧州 5430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针对大学生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共开设有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侧重点。与其他4门思政课程相比,“纲要”课自身的特色尤为鲜明,它虽然是门政治课,但历史是其基调和底色。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历史叙述,让广大青年学子更好地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概况和演变的历史脉络,进而引导大学生深入地了解国史、党史,尤其是要通过中国近现代时期基本史实的叙述,不但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还要让他们透过历史的表象更明确地理解和铭记中国近代历史和人民因何做出了“四个选择”(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
通过中小学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广大青年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概况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印象,基本上不会太陌生,因而,在大学阶段,如何讲好“纲要”课,如何讲好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故事,更好地激发和吸引大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并引导他们透过历史的迷雾洞悉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养成和增强历史性思维和判断的能力,进而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这应该是每位“纲要”课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毋庸讳言,在“纲要”的日常教学中,传统的依靠教材、课堂讲解的授课模式,将很难引起大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我们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改革创新,探索增强“纲要”课实效性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思维要新,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1];2018年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也强调高校思政课要“增强获得感,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2]。贯彻和实现这一原则,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创新,其中,将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的日常教学,无疑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每个地域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呈现出各异的历史面貌。而这种丰厚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是一个地方历史底蕴的重要体现”[1]。将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的日常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和载体,将能更加有效地提高“纲要”课的吸引力,丰富并活跃课堂教学,进而从源头上增强“纲要”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于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的教学相融合的问题,近年来,已有部分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利用和融入“纲要”课的教学进程中进行了一定的思考。而对于广西地区而言,作为桂东南的重镇,梧州同样也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如何将梧州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机地融入到“纲要”课的教学中,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的文献却并不多见[3]。为此,本研究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梧州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概述,进而对其与“纲要”课日常教学相融合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梧州位于广西东部,古称苍梧郡,“地总百粤,山连五岭,唇齿湖湘,襟喉桂广”[4]。因地处浔江、桂江、西江交汇之处,自古以来即为“三江总汇”之地,便利的水陆交通,使得梧州长期以来就是广西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进出交流的门户,自梧州起航,顺流而下,可达港、粤,朔江而上,可至邕、桂、柳、滇、黔等地。凭借着优越的交通及地理位置,早在先秦时期,即有百越之民在此处繁衍生息;至秦汉时期,梧州城即已具规模;西汉高后五年,赵光筑苍梧王城,此为梧州建城之始;至唐武德四年,正式设置梧州,此为梧州得名之始,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
梧州自建城以来,嗣后,经历代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成为桂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近代时期,1897年,依据清政府与英国签署的《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附款》,梧州开放为通商口岸。开埠之后,该地市商萃集,百货流通。据统计,梧州进出口贸易总额在1904年即达到10504215关平银两,最高的1910年竟达13077623关平银两[5]。梧州关进出口贸易的年吞吐量位居“八桂之首,列珠江内河第二,全国内河港口第六位”[6]。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带动了梧州近代工商业的繁盛,据《广西年鉴》记载,“梧州在1933年有1393家商号,40多个行业,从业人员5656人”[4],“资本总额为2782293元毫币,占当年广西商业资本总额的63.32%”[5]。快速发展的工商贸易,不但使得梧州获得了“小香港”的美誉,还使其成为整个广西地区近代化起步较早、程度最高的地区,成为“近代广西工业的发源地和最大的工业生产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广西近代经济发展先驱”[7]。
近代时期的梧州不但在社会经济方面居于广西的首位,而且在近代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诸如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之后,攻克的第一座城市永安即位于今天梧州的蒙山,占领永安之后,太平军在此整顿军备,并分封诸王,建立官制、颁布天历,史称“永安建制”,初步建立起太平天国的政治体制,对嗣后太平天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此外,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革命生涯中,与梧州亦有不解之缘,在辛亥革命之后,面对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中山先生为继续革命奔走,曾于1921年底至1922年初期间,三次驻节梧州,从而在梧州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足迹,与之建立起密切的渊源。
梧州自晚清时期开埠通商,启动了其近代化的历程,带动了梧州地区工商业的发展,新式教育的兴起,从而使得梧州的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一批产业工人阶级及新式知识分子群体。这为嗣后马克思主义在广西地区的传播,对广西地区中共党组织的组建、共产革命的启动,奠定了必要的历史基础。梧州亦因此而成为“广西第一面党旗升起的地方”,梧州是最早建立中共广西组织的地区,也是西南地区最早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地区”[8]1,梧州也因而成为广西革命的摇篮和策源地,将革命的火种散播于八桂大地,并创造了广西党史上的“十八个第一”。诸如中共广西第一个地委、第一个农村支部、第一个妇女支部、第一个全省性的党组织,等等[9],从而在中共广西党史、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珍贵的红色教育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总之,作为百年商埠,两粤都会,梧州依江而生,“因港成市,以商兴市”,工商业贸易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梧州经济的繁盛及社会的演变。该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更是广府民系、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梧州不但创造并保留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还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类型丰富且数量众多,尤其是近代以来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在广西地区更是独具优势。这些不同种类且规模庞大的地方性历史文化资源,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弥足珍贵的财富,从而为讲好“纲要”课、促进该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极富有价值的资源优势和基础。
如上所述,梧州作为桂东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积累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应注重利用好这些宝贵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其应有的思政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促进其与“纲要”课日常教学的有机融合,进而找到其与“纲要”教材体系相契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有效地将梧州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予以转化为“纲要”课的教学资源,进而创新“纲要”课的授课方式和内容,提高其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教材体系,根据所讲授的章节内容,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将与讲授的章节内容相关联的梧州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诸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等有选择性地穿插进来,使之作为教材授课内容的有效补充。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助于向学生解释重要的历史重点、难点,澄清其历史认知的疑惑,又增加了学生的地方性历史认知,更有助于其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概念和演变的历史逻辑。
诸如在教材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在本章内容中,主要讲述了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侵略的相关问题。在讲授经济侵略的时候,会涉及到通商口岸的概念,可将梧州开埠通商的相关历史背景纳入进来,1897年《中英续议缅甸条约》签订,根据该条约及附款专条,梧州被迫开埠为通商口岸,英国随后即在梧州鹤岗设立领事署,建设了有英国人掌控的梧州海关,从而使得梧州成为英国在西江流域进行经济入侵和掠夺的重要基地。通过对梧州开埠通商相关历史事实的讲述,使得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近代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和途径,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近代通商口岸的历史概念及其体系构成,即何为条约口岸、何为自开口岸,这些通商口岸又有何地位和功能等。
此外,在讲授本章内容时,会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学生经常会感到很困惑的问题,即西方国家的入侵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什么?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要辩证客观地向学生讲清楚其中历史的关节和内在逻辑,尤其是要向学生讲清楚,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多方位多渠道的入侵,对中国历史所产生的诸多面向的影响和结果,使学生更清晰地明白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总体来说,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导致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等一切苦难的根源。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某种转型,但是要让学生明白,这种影响和结果不是西方国家主观的意愿。以梧州为例,自被强迫开埠之后,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下,梧州在工商贸易等方面有所发展,社会状况有所转变,但是,梧州近代以来的这种变化,是在国家丧失大量主权,在近代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这种特殊社会形态下的畸形演变。
在教材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部分,其中会重点讲到由农民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初期阶段,梧州地区曾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太平军在金田起义,随后,即率军北上。是年9月,击败清军提督向荣,占据永安城,这是太平军自金田起义之后攻克的第一座城市,而当时的永安就是今广西梧州下属的蒙山县。太平军占领永安期间,一面清除队伍内部的奸细,并整顿军纪,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军政建设。诸如分封诸王、建立官制、颁行天历、规定礼制、建立圣库制度等,进而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治制度的雏形,史称“永安建制”。这一历史事件对嗣后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此外,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李秀成、陈玉成亦出生于今广西梧州下属的藤县,在当地也流传不少两位将领的历史事迹和传奇故事。因此,在讲述此部分内容时,将太平军在梧州活动的相关历史事实穿插讲授,可以让学生更为清晰地了解太平天国早期的发展历程和活动轨迹。
在教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部分,需要重点讲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等问题。对于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优势和特征及国人的选择和判断等方面,从宏观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进入中国,又如何在当时众多的西方社会学说和流派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的。这一历史进程既是“十月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推动的结果,同时也是国人出于救亡的意识进行积极主动选择接受的产物。而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通过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进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此,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走向普罗大众的,是通过何种群体、以何种方式,使得马克思主义由原在精英知识分子间流传,进而成为普通民众接受和坚定信奉的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地方党组织如何建立和发展,党务及群众运动如何运作,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的国民革命在地方的发展状况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除了从宏观的维度进行必要的概述之外,还有必要将梧州地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纳入授课的范畴,可以从地方的视角,以必要的历史细节,令学生对上述问题有着更为直观、清晰的认知。
众所周知,梧州在广西近代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广西革命的摇篮,在广西党史上曾拥有十八个第一”[9]。之所以有如此辉煌的成绩,既得益于梧州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特别是靠近广东。此外,更得益于梧州开埠以来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地无产阶级的成长,特别是梧州近代新式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梧州形成了一批接受新式教育、思想活跃的中小知识分子群体。最早在梧州建立党组织的关键人物,如龙启炎、谭寿林、周济、李省群等,都是具有新思想的新式中小知识分子。正是依靠这些新式知识分子,通过创办进步刊物、组建进步社团、建立学校、讲习所、开展群众运动等方式和途径,不但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梧州得到广泛的传播,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民众的结合,从而为中共梧州党组织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至1925年10月下旬,中共梧州支部成立,“代号伍竹枝,设在梧州马王街民国日报社内”,由龙启炎担任支部书记兼组织干事[10],这是“广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个共产党组织”[8]2;同年12月,中共梧州地委成立,代号“伍祝迪,隶属中共广东区委领导,机关设在今天的梧州建设路兴仁巷4号”[10]。嗣后,在大革命时期,在梧州地区还先后组建了中共广西地委、广西特委、广西临时省委等党组织,领导广西各地的党团组织建设及群众运动,梧州也因此成为这一时期广西革命的中心。通过上述内容的讲解,既可以让学生对本章的重点、难点问题得以释疑解惑,亦可以通过梧州辉煌的党史、革命史,令学生倍增对于梧州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高校思政课由于其特殊性,其日常教学除了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育之外,更应注重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教育部早在1998年出台的高校“两课”课程建设新方案中就提出“要加强两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教学”[11]。嗣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多次下发文件,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指导,如2004年明确指出“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12]。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又再次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13];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学分[14]。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又明确指出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5]。
由此可见,必要的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学,对于提高“纲要”课的思政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而将梧州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应用于“纲要”课所需的实践教学,是非常契合习总书记讲话的主旨及精神的。正如上所述,梧州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众多的红色遗迹、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诸如大革命时期中共梧州地委旧址,现今的万秀区建设路兴仁巷4号,系一栋三层高的砖木混合结构的小楼,无声地向后人讲述着梧州的红色往事;再如中共广西地区第一农村党支部——多贤支部纪念馆,位于现今的万秀区夏郢镇凤凰村,纪念馆通过史料、文物展览等方式,真实记录和反映了红色火种播撒至乡村,指引农民开展革命运动的光辉历程和重要贡献。另外,在梧州地区还有中共石桥地下党支部旧址、调村红色旅游区等其他诸多重要的红色遗址和旅游景区。除了这些红色资源之外,梧州本地厚重的历史底蕴,也使得该地的其他种类的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也可作为“纲要”实践教学的内容,诸如梧州开埠之后设立的梧州关旧址、蒙山的“太平天国永安陈列馆”、中山纪念堂、苍梧县李济深故居等。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的教学进程中将会起到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上述地址的现场教学,可以增强“纲要”课的有趣性和吸引力,并令青年学生更为直观地获得对于地方历史的认知,进而理解和掌握近代中国国情和社会背景。
作为桂东南地区的重镇,梧州历史底蕴厚重,人文荟萃,在广西近现代史尤其是革命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充分发掘和利用梧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注重于这些资源所具有的思政教育功能,使之有机地融入到“纲要”课的日常教学中,这将对解决“纲要”课当前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增强该课程的实效性等具有明显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高校思政课之一,“纲要”课采用的是2018版国家统编教材,其理论性明显,相对比较抽象和概念化,特别是该教材主要从宏观的视角,利用宏大叙事的模式,粗略地概括了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而众所周知,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时期,长达上百年,而且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改革、革命、各色人物等大量呈现,历史的踪迹千头万绪,而具体到各个地域的变迁实态,又有着各自不同的面貌和特征,对于这样错综复杂的历史局势,仅仅靠一本“纲要”课教材,是无法涵盖其全局的。
由于“纲要”课教材具有上述特征,因而,如果任课教师只是依靠教材,采用传统的授课形式,对于仅仅具有碎片化的历史认知的青年学生而言,将难以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诸多历史事件及历史概念,他们的历史认知将会更为混杂,难以理清头绪,最终将会影响到“纲要”课的教学实效。为此,“纲要”课教师须做出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在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的同时,在授课内容上,更应该灵活多样,依靠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特别是在教材宏大叙事脉络上,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历史的细节,尤其是要将地方性的历史知识,诸如梧州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有机地嵌入到“纲要”课的教学中,可以使得教材较为抽象的历史理论和概念更为形象和具体。如此一来,历史将不再是教材干燥乏味的话语和简单的政治说教,而是一部“鲜活”的历史,诸多历史人物形象、历史事件将会生动起来、凸显起来。因而,通过梧州地方性历史知识讲好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故事”,可以拉近学生与中国近现代历史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得学生通过历史能更真切地读懂近代中国,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念,进而达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纲要”课主要是从历史的维度对青年学生进行必要的家、国教育,使其逐渐养成应有的家国情怀。为此,在“纲要”课的日常教学中,将梧州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有机地融入进来,特别是利用梧州当地典型且有代表性、影响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并注意发掘其蕴涵的历史民族精神,借此不但可以让青年学生进一步了解近代以来本地域内发生的历史风云变幻,从而对青年学生产生感召、激励作用,增强其对于家乡历史的自豪感、荣誉感、认同感;而且亦能激发青年学生树立起植根于家乡、热爱家乡并力图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营造一种如同身临其境、切实参与的环境和氛围,强化学生们的感知程度,丰富和提高他们的地方性历史认知,进而增强其对于国家层面宏观历史趋势的理解和把握,最终实现以史育德、以德育人的目标和宗旨。
“欲放眼天下,应心怀乡土”[16],爱国主义并非只是一句宽泛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之中,尤其要注意从细节、小处着眼。“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爱祖国语言开始的”[1]。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梧州地方性历史文化资源,既是区域历史变迁的结晶,也是国家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区域乃至国家民族精神的体现。将梧州这些珍贵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有机地嵌入“纲要”课的日常教学,更因为其固有的地域色彩鲜明,在很大程度上更加贴近学生固有的历史认识水平、思维特征及情感体验,使得大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对身边熟悉的事物有较多的感性认识”[16]。因此,通过向学生讲述熟悉的梧州家乡故事、熟悉的梧州家乡人物、熟悉的梧州家乡景物,调动学生深入探索和思考历史演变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感触和共鸣,对于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油然而生,由家而国,进而养成显而易见的爱国主义情操。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高校思政课程,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职能。主要从历史的维度,依靠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不仅能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还可以增强其必要的历史认知,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历史脉络,掌握中国近代以来国史、国情,洞悉“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更深层次上理解近代中国人民在何种背景之下,因何而做出了“四个选择”的历史抉择。因职责綦重,为此,在“纲要”的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地创新授课的形式和内容,克服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和弊端,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讲好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思考和探索历史迷雾的主动性,形成必要的历史思维和判断能力,能够把握时代演变的态势,从而增强“纲要”课以史育德,以德育人的实效性。
“纲要”课授课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其方式当不拘一格,其路径亦大有不同。其中,注重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有机地融入到“纲要”课的教学进程中,无疑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中国地域广阔,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各地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积淀,地方性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但底蕴厚重,且类型多样,数量丰富,这些珍贵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理应被纳入到“纲要”课的教学进程中。以广西梧州为例,作为桂东南地区的重要门户,得益于优越的西江水路及地理优势,长期以来,梧州即是两广地区的行政、商贸、航运中心。当地历史悠久,亦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地域历史积淀不但厚重,而且还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在近代以来,梧州在诸如太平天国等重大历史事件中有着重要作用,嗣后更是桂东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基地,是广西地区革命的策源地,在广西党史、革命史上均有着光辉的历程和重要的地位及影响力。因此,充分利用好梧州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近代以来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适当选材,合理运用,将其转化为优质的思政教学资源,将能更加丰富“纲要”课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并可通过地方性的历史叙述,进而影响和塑造青年学生对于家乡和国家的自豪感、荣誉感、认同感。此外,在选择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并运用于“纲要”课教学时,要注意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事先做好规划设计,突出梧州地方性的本土特色,还要注重课程资源的统筹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的实际利用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