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魏、北齐文章的骈化及成因*

2021-11-29 09:45龙正华
关键词:骈文北齐文章

龙正华

(厦门大学 中文系 福建 厦门,361005)

自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将北朝文学的特征概括为“贞刚”“重乎气质”“理胜其词”后,研究者论及北朝文学时,大体上都持这种观点。“贞刚”“重乎气质”“理胜其词”便逐渐成为北朝文学的标签。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其实,自高欢把东魏的都城迁到邺城后,东魏、北齐文人多汇聚于此,尤其是北齐后主高纬在武平四年(公元573年)设立文林馆后,南北方的文人多被吸引至此,使得文林馆的人数达到六十人之多。邺城地区的创作队伍随之而变得壮大,其创作风格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文章尝试从文体的角度切入,详细分析东魏、北齐文章的骈化现象及其成因,以此反映东魏、北齐文章的创作面貌。

一、东魏、北齐文章的骈化

文章的骈化指文章由散文逐渐向骈文转变的过程。骈文注重使用偶句,极盛时期的骈文还多用典故及四六句,讲究藻饰,追求谐美的韵律。如莫山洪说:“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特有的一种主要由对偶句构成,具有对仗、用典、声韵、藻饰等四大修辞形态的与散文相对的形式华美的文体。”[1]又如邓瑞全、孟禅静说:“从本质上说,骈文基本是由对偶的文辞组成,也就是两两相对的文句,即对仗。至于用典,声韵,藻饰虽然也是骈文的重要艺术特点,它们可以使骈文的形式更为完美,但它们只是骈文极盛时期的特征,作为判断骈文的依据,只能是从属的条件。”[2]可见骈文有比较具体而且有限的指标,因此可以通过考察东魏、北齐文章的骈文因素来判断它们是否产生骈化现象。具体可从修辞、句式、词风、声韵等角度来探讨。总体看来,东魏、北齐文章的骈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广用骈体,善用偶句

从已发现并出版的东魏、北齐文章看来,其文体有辞赋及“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笺记之列,书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辞引序,碑碣志状”[3],种类非常多。其中,辞赋(如邢邵《新宫赋》)、墓志(如李清《元洪敬墓志》)、诏(如魏收《北齐文宣帝大赦诏》)、书(如祖鸿勋《与阳休之书》)、碑(如邢邵《并州寺碑》)、告(如文宣帝《即为告天》)、册(如魏收《禅位册》)、愿文(如魏收《缮写三部一切愿文》)、表(如穆子荣《太宫吕望表》)、对策(如樊逊《天宝五年举秀才对策》)、颂(如申嗣邕《陇东王感孝颂》)、铭(如郑述祖《天柱山铭》)、序(如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序》)、议(如邢邵《讯囚请占议》)、启(如魏收《上魏书十志启》)共15种文体都有符合骈文体制的文章。而这些文体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社会上常用的文章,可见骈体在东魏、北齐的运用范围很广。

此外,如莫道才说:“骈文就是基本由对偶的修辞格句子组成的文章。”[4]11张仁青说:“骈文者,以通体多用偶句也。”[5]于景祥说:“骈文是骈体文的简称,因其通篇多对偶句,如二马并驰而得名。”[6]可见偶句是骈文的核心要素,也是衡量文章骈化与否的主要标准。通过阅读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及韩理洲等辑校编年的《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与《全北齐北周文补遗》中辑入的东魏、北齐文章,便可以发现,许多东魏、北齐文章中出现了大量的偶句。如作于北齐天宝七年(556)四月的《崔仲姿墓志》:

“夫人讳仲姿,博陵郡安平县人也。父字金钟,钜鹿太守。四岳导其源,一变衍其庆。风愈旧而成大,德唯新而不沫。故灵蛇在握,雕龙仍世。考钜鹿君,振芬芳于兰畹,挺清越于蓝田。道被州闾,义瞻遐迩。屡穷乡选之美,实著邦后之绩。

夫人禀训承规,慕和体顺。言为家范,动成世则。亦既有行,义同集灌。究织纴之工,尽苹藻之洁。四德咸举,六行靡遗。方弘此母仪,陇茲世范,而德攸运促,忽若风丝。以天保六年岁次乙亥二月丙子朔六日辛巳卒于敬事行侠仁里。至七年岁次丙子四月乙巳朔十六日庚申祔葬邺城之西一十三里,豹祠之南二里。虽□质已沦,庶徽音可永,乃为铭曰:

累仁必杞,积善余福。既挺髦儁,亦启贞淑。行己无悔,出言可复。德润琛瑜,誉芬兰荣。以茲大族,言归高胤。义同乐□,匹犹秦晋。既尽肃雍,又穷淑慎。适次安静,率由诚信。方弘训范,宜究遐长。遽同草木,忽委风霜。贤愚同□,尊贵莫常。谁奄息马,终是亡羊。幽泉已即,高堂日远。偶人空侍,塗车谁转?鸟思山夕,风悲树晚。象物自归,魂兮讵反。”[7]69

全文共有69句,其中偶句有56句,约占81.1%。可见此文的骈化程度非常高。另外,此文是墓志文,第一、二段本为志文,即概述墓主的生平、功绩、德行等。叙述本不是偶句的突出功能,作者依然使用偶句,可见作者是有意运用偶句来创作。而第三段的铭文部分几乎全是偶句。这些偶句使此文既有整齐之美,又含典雅之韵。可见,《崔仲姿墓志》的偶句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高。其骈化的程度非常高。

又如尹义尚《与徐仆射书》:

“义尚白:‘漳滨江涘,渺若天涯。去雁归鸿,云飞难寄。’瞻言乡国,泣珠泪而盈怀。寤寐德音,仰烟霞而疾首。既而暑往寒来,愁云满塞。河冰自结,非由汉后之军。草露恒严,宁假公超之术。霜飘虎渠,距知朔野之寒。雪覆龙岑,徒忆清江之暖。眷言畴昔,邈矣遐哉。

系仰清颜,愿常丰胜。雍容廊庙,时宣匡奉之风。偃息康庄,无废怡神之道。义尚望国穷魂,繁忧积岁,虽共未殒,岂曰生年?日者谬添后车,陪游上国。会观礼乐,见季子之知音。经奉侍言,嗟郑侨之博物。如军书愈疾之制,碑文妙绝之词。犹贵纸于邺中,尚传声于许下。逮乎百六之年,仍离再三之酷。吉凶礼数,绵历岁时。尝膽茹辛,备同艰险。

每冀穹苍有感,大国矜悯,以礼言归。驱驭驿俱反,何期毳毛湮沦?墜洒漳滨之水,逸翮摩霄,轻讬蓬莱之顶。信知有幸无幸,见生死之殊伦。才与不才,验沉浮之异趣。昔秦归赵璧,还得连城。晋失楚材,直亡其宝。自国祚中绝,行李不通,等避世于桃源,同留寓于仙岭。每瞻牛侯马,想金陵之圣人。今覩皇华,知有熊之建国。宾尧仕舜,犹是八才。纬武经文,方俦四贵,幸甚幸甚!昔杨朱歧路,悲始末之长离。苏武河梁,叹平生之永别。虽复音尘可嗣,终隔风云。梦想时通,无因觏止。依依望楚,寸阴有待。百年将半,轻生若是,命也如何!

今车书同轨,行李相续。猥荷文移,通赐论及。輶轩既已复命,义尚未被哀矜。窃以晋楚释囚,共成亲好。今乃拘彼来此,不亦难乎?夫以匹夫投分,犹须坦荡。况两国二君,邢宜细记,彼若才如廉乐,犹恐不习禁兵。苟非其人,留之何益?然三战三败,卒成强伯之功。七纵七擒,终仗天威之力。由此言之,彼此如耳,徐元直西蜀之谋士,关云长刘氏之骁将。须归即遣,知叛弗追。今之与古,何其异趣。且二国叶和,长江共有,如首如尾,可以同规。或贰或猜,岂名唇齿。是以隔河分歃,君子知其不终,衷甲寻盟,春秋贬其行诈。伏承圣上钦明,英贤佐辅,方知解网之气,用表无偏之化。若彼之俘虏,犹且蒙归,此之南冠。何辞不遣,如其苟相猜贰?

信不由衷,虽笃亲邻,义尚何罪?不任辛酸之念,轻陈万一之情。伏愿仁人,少存畴昔,承闲之便,希复开言。昔张子余年,诚称吴王之赐。微躬迈影,实仰含弘之泽。载笔涟洏,罔知所运。”[8]

第一段共21句,除了第一句及最后两句不是偶句外,其余全是偶句。借助形象的环境描写将作者思归之心生动地表达出来。适当地将抒情与描写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偶句的功能;第二段共26句,开头6句全用偶句来赞美徐仆射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保持自己的风度。接着用四句散句表达了自己“望国穷魂”的思乡之情。最后叙述了他“谬添后车,陪游上国”的种种遭遇及自己的艰难处境。骈散兼用,叙事之中透露出浓厚的哀婉之情;第三段引经据典表达了“百年将半,轻生若是”的感慨,流露出深沉的无奈之情;第四、五段陈述两国已通好,而自己却不得南归的困惑。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滞留北方的悲愤之情。用散句来叙事,用偶句来抒情与议论。还化用吕布、诸葛亮、杨朱等历史人物的事迹为典故来说明问题,语言简洁流畅,而含义却非常丰富。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东魏、北齐文章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广泛使用骈体;其二,偶句的成熟。这又表现在两方面:一为文章偶句的数量增多,二为对偶句的熟练运用。这些特征表明东魏、北齐文章出现明显的骈化现象。

(二)铺陈夸饰,文采富艳

以文体为标准,可将东魏、北齐文章分为“章奏符檄”类的无韵文与“赋墓碑铭”类的韵文。这两类文章在遣词造句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前者是公文,用词平实简易,语言简约凝练,如北齐孝昭帝的《轻罚诏》、高洋《正风俗诏》、魏收《北齐文宣帝大赦诏》、邢邵《为文宣帝受禅等极赦诏》等。这些文章除了出现较多的偶句,呈现出一定的骈化现象外,并无过多的修饰,文风与一般的散文没有多大的区别。

而“赋墓碑铭”类的韵文则讲究雕章琢句,铺陈藻饰,追求华美艳丽的语言风格。如邢邵《新宫赋》为突出新宫的雄壮,竭尽铺排之能,不仅通过大量罗列新宫周围的奇异景物来衬托它的雄峻,还充分利用夸张的手法直接描写新宫的形状。语言瑰丽多姿,华丽优美。又如《崔德墓志》说崔德“年十五,礼传大义,历略于胸怀;雕虫小赋,时存于笔下。若夫绿竹红桃之苑,青山碧水之池,莫不亲迎上客,常置盈罇。井中车辖,塞湧泉如不生;船上流杯,没酒波如复出。箜篌笙管之声,四弦六孔之响,兼以舞出天中,歌传樑上。”[7]94通过铺排崔德在各种场合的待客之道来赞美他深得礼仪之道。描写细腻形象,语言华丽优美。这与东魏、北齐的御用公文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初步统计,东魏、北齐共有骈文128篇,其中就有57篇墓志文,约占41%。这54篇墓志文在颂美墓主的德行、才能、功绩等时,基本上都采用类似《崔德墓志》的书写方式。其语言都较为华丽优美,文学性较强。

总之,东魏、北齐无韵之文具有简洁凝练,平实自然的风格特征。而墓志文类的韵文则多铺排藻饰,文采富艳。文体不同,文章风格也出现较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致使东魏、北齐文章的风格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为其骈化提供更多的可能。尤其是东魏、北齐的韵文那种雕章琢句,追求华丽文采的特性,更为其骈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催化剂。因为讲究藻饰,追求文采也是骈文的主要因素之一,如尹恭弘说:“骈体文在对偶、句式、用典、藻饰、音律等方面有自己的要求。”[9]又如奚彤云说:“骈文,实际上是书面化的极致形态,其对偶、声律、用典、藻饰等特征都使它远离自然。”[10]他们都将藻饰,即追求华丽的文采看成是骈文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东魏、北齐的韵文又多铺排藻饰,文采富艳,可见其已向骈文迈出一大步,出现了显著的骈化现象。

(三)多四字句,渐趋四六化

在句式方面,东魏、北齐文章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多四言句,特别是墓志文中的铭文全用整齐的四言句。如《石信墓志》中的铭文:“洪源广浚,门大方高。连薨接汉,栋起干霄。五侯并进,十相俱朝。荣我邦族,衢路歌谣。懿德不群,艺能罕譬。学通河泻,辞穷皎日。孝慕拯拯,腹心王室。义彰内外,表里誉扬。忽从逝水,奄逐西光。幽泉永谢,送槚方长。”[7]81整段话全是四字句,语言特别整齐。除此之外,如魏收《北齐孝昭帝郊祀恩降诏》《北齐废帝即位大赦诏》,邢邵《文宣帝哀策文》《甘露颂》《献武皇帝寺铭》等文章基本上都由四字句组成。可见东魏、北齐文章普遍使用四字句。

另外,东魏、北齐文章的四字句还经常和六字句连用,形成骈文的典型句式,即四六句。如魏收《兖州都督胡延碑铭并序》中的“势如烈火,可等华井之寒;富同金穴,能比太舟之散。”[7]21封孝琰、崔赡《封子绘墓志》中的“轩蹄欲聘,大丙之驾可追;抚翼将飞,姑余之望何远。”[7]25李清《李清造报德像碑》中的“乘车食肉,不假长铗之谣;升堂入室,无劳囊锥之请。”[7]28等等,这种句式整齐而有变化,与散文长短不一的句式有着天壤之别。文章连用两组四六句式,就会构成四六隔句对。而四六隔句对是骈文标准的句式,文章多用这种句式,则表明其骈化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东魏、北齐文章多四字句,且四字句还经常与六字句连用,组合成四六句式,使文章出现四六化的趋向。四字句、六字句、四六句都是骈文的常用句式,东魏、北齐文章多用这些句式,尤其是出现标准的骈文句式,即四六隔句对,表明东魏、北齐文章的骈化程度已经很高。

总之,尽管东魏、北齐文章在典故、声律方面还没有突出的特征,如北齐孝昭帝的《轻罚诏》、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邢邵《谢封尚书令表》等公文都很少用典故,且没有流转圆融的声律之美,但这两者都不是骈文的核心要素,不能将其作为判断文章骈化与否的主要因素。如莫道才说:“用典、声律、藻饰,虽是骈文的重要艺术特点,它们使骈文形式更为完美,但它们只是骈文极盛时期的特征,作为判断骈文的依据,它们最多只是从属的条件。骈文最基本的因素就是主要运用成双成对的修辞方式即对偶来表现。”[4]11偶句才是判断文章骈化与否的主要条件。东魏、北齐文章既出现大量的偶句,又有整齐的四字句、四六句、四六隔句对,且还讲究藻饰,追求华丽之美,这就足以表明其骈化程度已经很高,只不过还未达到极盛时期的特征罢了。

二、东魏、北齐文章出现骈化现象的原因

北朝文章发展到东魏、北齐时,出现了明显的骈化现象,许多文章已蜕变成较为标准的骈文作品,如祖鸿勋《与阳休之书》、尹义尚《与徐仆射书》、魏收《并州寺碑》、邢邵《新宫赋》等。东魏、北齐之前的北朝文章,即北魏与十六国时期的文章虽也有骈化现象,但其骈化程度不及东魏、北齐文章。东魏、北齐文章何以产生如此显著的骈化现象呢?总体看来,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

(一)高氏继承北魏的文化遗产

《北齐书》卷二《神武下》说:“(天平元年)九月庚寅,神武还于洛阳,乃遣僧道荣奉表关中,又不答。乃集百僚四门耆老,议所推立。……议立清河王世子善见。议定,白清河王。……乃立之。是为孝静帝。魏于是始分为二。神武以孝武既西,恐逼崤、陕,洛阳复在河外,接近梁境,如向晋阳,形势不能相接,乃议迁邺,护军祖莹赞焉。诏下三日,军驾便发,户四十万狼狈就道。神武留洛阳部分,事毕还晋阳。自是军国政务,皆归相府。”[11]18洛阳、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邺城都是北魏的重镇,尤其是洛阳更是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只带走了少数的军队,却把北魏的家业留给高欢。高欢基本上全部继承了北魏的基业,如《隋书·音乐志》说:“齐神武霸迹肈创,迁都于邺,犹曰人臣。故咸遵魏典。及文宣初禅,尚未改旧章。”[12]313又如《通典》说:“北齐选举,多沿后魏之制”[13]。而北魏历代统治者又多重视文化建设,如“(太祖)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天兴二年春,增国子太学生员至三千。……太宗世,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世族始光三年春,别起太学于城东,后征卢玄、高允等,而令州郡各举才学。……显祖天安初,诏立乡学,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太和中,改中书为国子学,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又开皇子之学。及迁都洛邑,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高祖钦明稽古,笃好墳典,坐与据鞍,不忘讲道。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进,崔光、邢峦之徒以文史达,其余涉猎典章,关历词翰,莫不縻以好爵,动贻赏眷。于是斯文鬱然,比隆周汉。世宗时,复诏营国学,……时天下承平,学业大盛”[14]。这就为东魏、北齐留下了深厚的文化遗产,也为东魏、北齐文章的骈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文林馆的建立

《北齐书·文苑传》说:“(后主)颇好讽咏,……敕通直朗兰陵萧放及晋陵王孝式录古名贤烈士及近代轻艳诸诗以充图书,帝弥重之。后复追齐州录事参军萧慤、赵州功曹参军颜之推同入撰次,犹依霸朝,谓之馆客。放及之推意欲更广其事,又祖珽辅政,爱重之推,又托邓长顒渐说后主,属意斯文。三年,祖珽奏立文林馆。”[11]603高纬喜爱阅读,便敕令王孝式、萧放、颜之推等人给他编辑图书。萧放、颜之推了解高纬的嗜好后,想要扩大编书的规模以迎合他的阅读嗜好,便鼓动祖珽奏立文林馆。最终在邓长顒的游说下,后主高纬同意设立文林馆。可见北齐建立文林馆的初衷是为了方便编撰图书。

尽管北齐设立文林馆不是为了发展文学创作,但它却把北齐境内的著名文人汇聚在一起。如《北齐书·文苑传》说后主高纬同意建立文林馆后,祖珽便召引魏收、徐之才、阳休之、萧放、萧慤、颜之推等六十多名文人入馆修书[11]603-604。这为文人切磋技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提升北齐文人的创作艺术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何况文林馆中又有来自南朝的文人,如萧放、萧慤、颜之推等。这些文人在南朝时本就是杰出的文学家,深得南朝骈文创作艺术的精髓。魏收、徐之才、阳休之等北方土著文人与他们相互切磋,就等于和南朝优秀的骈文家相互切磋。东魏、北齐文章出现大量的偶句,整齐的句式、华丽的文采等显著的骈化现象,多是东魏、北齐文人相互切磋,相互学习的结果。

(三)攀比成风,奢丽为美的社会风俗

东魏、北齐的都城是远在河北的邺城。“邺城始建于春秋时代的齐桓公时期(前647年左右),本为齐桓公率领其他诸侯为卫文公所建的城市之一,后经西门豹的治理而成为一个重要的边陲重镇,相当于魏国的别都。”[15]春秋以后,又曾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的都城,所以其社会风俗非常特殊。如《隋书·地理志》说:“魏郡,邺都所在,浮巧成俗,雕刻之工,特云精妙,士女被服,咸以奢丽相高,其性所尚习,得京、洛之风矣。”[12]860又如《北齐书》说:“顷者风俗流宕,浮竞日滋,家有吉凶,务求胜异。婚姻丧葬之费,车服饮食之华,动竭岁资,以营日富。又奴仆带金玉,婢妾衣罗绮,始以创出为奇,后以过前为丽,上下贵贱,无复等差。”[11]51可见邺城地区的社会风俗与“京、洛之风”相似,而与其它边塞地区那种淳朴的民风相去甚远,百姓攀比成风,醉心于奢丽之美。受此风俗的影响,东魏、北齐文人也喜欢攀比、较量。如《北齐书·魏收传》说:“始收比温子升、邢邵稍为后进,邵既被疏出,子升以罪幽死,收遂大被任用,独步一时。议论更相訾毁,各有朋党。收每议陋邢邵文。邵又云:‘江南任昉,文体本疏,魏收非直模拟,亦大偷窃。’收闻乃曰:‘伊常于沈约集中作贼,何意道我偷任昉’。”[11]491-492邢、魏之间的谩骂将他们的攀比之心表露得淋漓尽致。这种喜好攀比的心理,能够促使东魏、北齐文人不断地钻研创作艺术,为他们的文章创作积累宝贵的艺术技巧。东魏、北齐文章中的那些工整的偶句,那种华丽的文采,便是文人的艺术技巧积累到一定程度而结出的硕果。

此外,邺城地区以奢丽为美的社会风俗与骈文讲究藻饰,追求艺术之美的特性非常相似。当这种以奢丽为美的社会风俗对东魏、北齐文人的创作产生影响时,其文章便会出现显著的骈化现象。如东魏、北齐的墓志文、碑文与当时的社会风俗有较大的关系,所以在所有东魏、北齐文章中,它们的文词最美,骈化程度也最高。

除了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外,民族矛盾的缓和,高氏统治者的嗜好,文人的文学观念等因素对东魏、北齐文章的骈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文人的独立性较强,而他们又没有明晰的创作理念,所以这些因素对于东魏、北齐文章出现骈化现象的作用不及北魏的文化遗产,文林馆的建立及邺城地区攀比成风,奢丽为美的社会风俗。

三、结 论

从已发现并出版的东魏、北齐文章看来,骈体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文体中,许多文章的偶句不仅数量大,而且还有相当标准的骈文句式,其质量非常高。此外,还有许多文章如墓志文、碑文、铭文、辞赋等韵文,不仅使用大量的偶句,而且还多铺陈夸饰,多用四字句、六字句、四六句等骈文的基本句式。文章既有骈文的整齐之美,又具备极盛时期的骈文那种文采富艳的文体特征。这表明东魏、北齐文章出现了较为显著的骈化现象。但是由于东魏、北齐的文章散佚很严重,其骈化现象是否还表现在其它方面,有待进一步的发现及更为细致的分析。东魏、北齐文章之所以出现显著的骈化现象,主要因为其受到高氏统治者全面继承了北魏的文化遗产,文林馆的建立及邺城地区攀比成风,奢丽为美的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总之,北朝文章发展到东魏、北齐时,出现了显著的骈化现象,这表明东魏、北齐文章的艺术性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已不是质朴无文,理过其词的文学作品。

猜你喜欢
骈文北齐文章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论骈文的发展与影响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北齐·墓壁画 仪卫出行图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陆孝昇墓志》考释
《龙藏寺碑》艺术风格浅析
北齐文林馆考证及其对北齐文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