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经”建设:内涵特征与发展路径*

2021-11-29 09:45
关键词:财经学科体系

彭 青

(河北经贸大学 学报编辑部,石家庄,050061)

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财经教育以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科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它的发展历经新中国成立后的初创、“文革”期间的停滞、改革开放时期的恢复和高校扩招后的快速崛起等阶段,如新中国成立初期,陆续组建了中央财经学院、中南财经学院、东北财经学院、四川财经学院、上海财经学院等高等财经院校;而在“文革”期间只有1所财经本科院校得到完整保留;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开始复苏,需要大批经济人才,高等财经教育再次担负起重任;到2018年,我国有200多所财经类高等院校,开设经管类本科专业的院校超过1000所。从历史发展脉络和现实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我国高等财经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俨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这也是高等财经教育的一大特点。而且两者深度融合、相生相长,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为高等财经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高等财经教育则利用其学科特色为经济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持。

一、“四新”建设的目标追求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2018年,教育部提出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等13个部委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将以往的单个计划组合成系列计划,通过实施这一计划,全面推进“四新”建设。与常规的学科分类相比,“四新”建设具有两个显著的目标追求。

一是形成中国特色的学科群。“学科”一词源自西方,究其根本,既指知识的分类,又是学习的科目,还包括对人的培育[1];而古代中国推崇以“经、史、子、集”为主要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这一方式以各种典籍图书为分类标准,与西方的学科分类体系差异很大。晚清时期,随着西学东渐和新式学堂的兴办,西方学科分类逐渐取代“四部之学”并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成为主流,袭用至今。这种转变导致我国学科发展缺乏特色。因为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学科分类均是文化发展尤其是学术发展的外在表现,而学科分类体系的形成则映射出这种文化背后的系统知识的确立[2],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研究对象往往是作为主体的人和各种社会现象,这就决定了中西学科分类必然各有特点,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而照搬西方的学科分类模式,无疑抹杀了我国学科分类体系和特点,弱化了学术影响力。发展“四新”,就是要立足国情,在学科发展体系和过程中融入中国经验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特色。

二是学科由细分转向融合重组。为提高生产效率,取得更大效益,工业革命开始重视分工,因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3]。这种分工在学术上也得以体现,即学科细分。例如,哲学“也像其他职业那样,分成了许多部门”,而且哲学上这种分工,“增进了技巧,节省了时间。各人擅长各人的特殊工作,不但增加全体的成就,而且大大增进科学的内容”[3]。毋庸置疑,学术上的“分工”促进了学科专业化,保证了研究的深入开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解决日益复杂的综合问题的需要,学科融合、学科交叉逐渐成为学科发展的方向之一。正如《新文科建设宣言》所言:“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需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新财经”教育溯源

(一)“新财经”概念起源

“四新”建设提出之后,作为高等教育中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结合最紧密的领域,“新财经”也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财经高校的努力下,呼之而出。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会计专业以“建设新财经,服务新时代”为发展目标,围绕“素质”这一中心,致力于培养“有高度、有宽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新财经应用型人才。2019年11月10日,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河北经贸大学就合作开展“新财经”本科教育实验研究进行签约,双方拟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培养体系、专业结构等方面进行探索。此后,西南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进行了招生专业改革,主动引领新财经教育。

那什么是“新财经”呢?官方尚未对这一新生事物进行明确界定。从目前几所高校正在开展的改革实践来看,新财经的提法滥觞于新文科,或者说,新财经是新文科的分支之一,它是在现有财经学科和专业的基础上,回应科技、社会、经济等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新财经针对财经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进行文理交融,探索培养兼具财经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与传统财经教育不同的是,“新财经”教育将新技术融入财经课程,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跨学科教育,可以说,“新财经”教育是新文科和新工科在财经教育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二)“新财经”教育兴起背景

财经教育融汇了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多方知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技术的日新月异、经济业态的更迭,传统的财经教育模式和学科知识体系受到挑战,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新财经”教育应运而生。“新财经”教育这一教育形态的出现,既有外部环境的推动,也是自我创新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新时代的呼唤。100多年来,中国高等财经学科历经法商教育、专业教育和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传承与创新,并直接服务于财政、金融、贸易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4]历史发展证明,高等财经教育在深刻参与中国高等教育曲折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前,我们面临着两个大局: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二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财经学科作为经世致用之学,势必对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进行研判,并作出调整以适应这一大势,这种调整在教育领域的直观体现就是实施“新财经”教育改革,将民族复兴等大局思维贯穿于教育过程、知识体系,将教育目的融入国家发展大计,培养更多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财经”专业人才参与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2.新技术的推动。当今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和应用广度令人应接不暇,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一轮科技革新,正孕育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新的产业革命。[5]在此背景下,财经学科也开始重视新技术的应用,专业与科技的融合愈发多样和深入,而这种融合又推动了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如科技金融、商务分析、数字财会、数字经济等新专业的出现。除了知识体系外,学术研究、日常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诸多变化:纸质文献转为数字文献,线上线下教学结合,等等。这些都体现了“社会科学与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变化”[6]。

3.社会需求的变化。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服务社会,当社会环境、经济形势、产业结构等发生变化时,高等教育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变革,旧的财经形态逐渐消减,顺应发展趋势的新财经形态层出不穷。经济形态的此消彼长加速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类财经人才供大于求,新财经人才供给不足。例如:区块链对技术人才的要求是具有扎实技术基础、区块链思维方式和实际应用经验;现代企业管理需要能将多维数据进行高效挖掘整合,并快速准确形成业务建议的商务分析人才,可是,当前这些人才实在太少,亟需得到及时补充,其中“新财经”教育是重要的人才培养途径。此外,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对高等财经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4.学科发展的需要。多年来,西方经济学在我国影响广泛,许多学者以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中国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理论也充斥在高等财经教育的方方面面,这种情况应该引起警醒。而且,我国经济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的经济学研究在创新发展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与此同时,我国的发展经验越来越证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存在诸多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加快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建设,并对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体系进行优化。除了宏观层面的理论重构,在微观层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引发了财经学科的专业调整与融合。

三、“新财经”教育特征

历史表明,只有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才能准确把握高等财经教育的变革趋势和发展特点。“新财经”与“四新”一样,是基于国家战略新需求、立德树人新要求、学科发展新追求而提出的改革方向,具有理念新、要求新、途径新的时代内涵。[7]“新财经”教育既体现了财经教育的一般属性,同时也有其自身特征。

一是战略性。战略性是“新财经”教育的导向特征。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四新”概念的提出是“自上而下”的国家主张,“四新”建设也是“政府主导”的国家工程。[8]具体到“新财经”而言,传统财经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采用西方理论、方法和案例;“新财经”教育则立足于新时代,着力通过中国理论、运用中国方法、剖析中国案例去解释中国各种经济现象,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财经学科体系,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积极投身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财经人才。

二是创新性。创新性是“新财经”教育的属性特征。相较于传统财经教育,“新财经”教育之“新”,不是简单的新旧区分,也不是简单地完全摒弃,而是在保持和继承传统财经学科优秀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在教育目的、学科结构、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从而实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例如,通过新的学科增长点,将传统的财经专业知识进行改造升级,提倡结合新技术手段和其他学科,进行多学科融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上,新财经更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要求学生同时具备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

三是融合性。这是“新财经”教育的学科特征。新财经的融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科广度融合。新财经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及拓展,也包含与自然科学的文理结合、文工结合,通过将新技术相关专业与财经专业、人文专业相结合,实现财经专业信息化、智能化、人文化。第二,产教深度融合。根据我国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开展校企合作,推行产教深度融合,实施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提升“新财经”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构建一批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财经专业,改变传统财经教育以专业为导向培养专门人才的惯例,趋于以行业为导向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从而增强人才适应产业实际需求的能力。

四是发展性。这是“新财经”教育的动态特征。从知识生产角度而言,知识不只是解释过去,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8]新财经密切关联经济发展,导致它所研究的问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很多新的经济现象、问题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层出不穷,并且解决方式也因问题而异,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新财经”教育是动态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调整、完善。

总而言之,“新财经”教育的特征就集中在“新”上,但这一“新”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不是对传统财经教育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它的继承、更新和发展。

四、“新财经”教育的建设路径

众所周知,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往往有其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而且在其前进过程中要不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创新发展,以保持前进动力、发展活力。作为一项教育改革,“新财经”教育也不例外。建设“新财经”教育,不但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积极投身国家现代化经济建设,还要遵循财经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本质规律,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一)构建中国特色财经科学新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战略任务[9],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发展目标、突出了发展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快构建“三大体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而时代的变化及新技术的发展在重构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思维模式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内容和传播方式,协同创新、融合发展逐渐成为解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大问题的基本方法,这些变化对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有着直接作用。

财经学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探索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如何解决中国财经问题,讲述中国财经故事。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应立足时代、扎根祖国、融通中外、面向未来,科学把握财经学科及财经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寻求中国特色财经学科创新发展之路,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新财经”教育的逻辑起点。在此前提下,瞄准“新财经”发展趋势,把握“新财经”发展规律,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谋划“新财经”学科布局,将“新财经”学科设置同时代发展及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如果说学科体系是新财经的基础和依托,那么学术体系则是“新财经”的核心。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财经”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国家亟需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与学科发展紧密联系,将现代技术融入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学体系和应用体系,对财经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进行理论探新,提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形成“新财经”学科体系。

(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培养目标上,“新财经”教育更为关注人才的道德情操和创新精神。“新财经”教育的核心功能依然是为未来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重点。“新财经”教育的发展背景和特征体系决定了“立德树人”是“新财经”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目标要求。而在新时代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求,仅仅依靠传承和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创新。创新是新发展理念核心内容之一,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面对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和国内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形势,必须把创新作为发展基点,构建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在人才培养上,加大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育。

在教学实施上,推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考核等全方位改革。例如,通过在不同专业学生中的综合选拔,组成新财经实验班;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教学与实践;此外,根据“新财经”融合性、交叉性的学科特点,设置一批思政课程群、通识教育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打造金课,挤掉“水课”。通过改革,“新财经”教育必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共通的新型教育体系。

(三)开辟学术研究新路径

与传统财经教育相比,“新财经”教育融入了更多新技术,这必然会对“新财经”学术研究提出新要求,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技术化程度提高。其一,学术资料数据化。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学术资料更易实现数据化,这不但节省了学术资料的存储空间,还能让学者更便捷、精准地获取。因此,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有效获取研究所需资料就成为进行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其二,研究方法技术化。由于“新财经”教育中的许多专业课程(如金融工程、数字经济、智慧工商管理)融入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教师、科研人员将需要掌握如何处理学术研究中的新技术问题,以及如何使用新技术进行学术研究,这些都是新的挑战。

此外,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学科的融合性促使“新财经”研究必须走一条合作探索之路。传统的财经研究往往依靠个人即可完成,而“新财经”强调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教师个体受专业背景、研究专长等条件限制,很难独自完成相关学术研究,建设跨学科研究团队就成为必然选择。

(四)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

经世致用是财经学科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根本。与许多学科专业相比,财经学科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宏观政策到居民个人消费、理财等微观事例,财经知识都可以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指导与帮助。步入新发展阶段后,面对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传统财经难以解决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基于此,发展“新财经”实属顺势而为。“新财经”可以从两个方面服务社会:一是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围绕“产”进行专业实践教学,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根据产教融合情况对产业进行研发,形成产、教、研协同发展,为产业提供科技支持。二是做好智库建设,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智库在服务宏观决策、引领创新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财经”要紧扣经济发展这一主线,与相关决策部门有效对接,针对特定领域建立专业化的研究平台,进行专题研究,形成富有前瞻性、建设性的智库报告,为地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猜你喜欢
财经学科体系
【学科新书导览】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财经日历
财经记者的知与行
“超学科”来啦
财经阅读时代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