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军
电视专题片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电视艺术表现形式,其兼具新闻的真实性与时代性,但也具备纪录片、影视剧的艺术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当代公众对文化的需求更大,电视专题片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对于新媒体节目来说,传统电视专题片叙事枯燥无味,冗长且缺乏新意,不符合当代公众的审美观念。为此,在融媒体时代下,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与传播要与时俱进。唯有积极运用现代创作技术、革新创作与传播理念,延伸专题片内涵的深度与广度,才能提升电视专题片的文化、艺术与审美价值。
基于此,本文将以当代电视专题片创作与传播问题为切入点,从多个层面阐释融媒体时代电视专题片的创新策略。
融媒体环境下,传媒领域竞争加剧,大量电视专题片不断涌现,但是其质量与效果并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部分专题片画面极具震撼力与冲击力,但主题同质,内容枯燥乏味,尤其是专题片的主题过于宏观,缺乏深意,难以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生活是电视专题片创作的灵感来源。贴近生活、聚焦实际的专题片不仅能获得受众的关注,而且能够帮助受众了解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时代特征。但当前大部分电视专题片取材范围狭窄,多为追热点、抢热度。电视专题片并不像新闻纪实那样讲求时效性,更重要的是体现对自然、人性的尊重。缺乏内涵且过于宏观的内容难以吸引受众。
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电视专题片能够迅速抓住受众的眼球,调动受众心理功能,激发受众的审美期待及观看专题片的热情。当前电视专题片创作的焦点还集中在前期拍摄上,后期制作技术滞后且过于简单,画面间的衔接与镜头的切换不够连贯,不符合当代受众的审美,导致电视专题片收视率偏低。
在高度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与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打破了信息壁垒,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元及便捷。在此背景下,以电视为载体播出的传统专题片有极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受众随时随地观看的需求。而且,很多电视专题片的策划包装不到位。即使内容优质,如果不能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也难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专题片的主题选取要注重文化性、思想性。反映现实生活的主题有扎实的群众基础;体现少数民族风情的主题则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展现反腐倡廉成效的主题能够提升群众法治意识。无论何种主题,都需要体现鲜明的思想,再以这种思想串联起所有的故事,便可以从小切点切入,向受众传递主流思想、社会主旋律与正能量,使受众在情感真挚、内涵深刻的故事中产生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在选题策划上要注重群策群力,发挥创作者、拍摄者、剪辑制作人员的智慧,保证选题的广度与深度。
对生活的观察、认知、感知及沉浸式体验能够使创作者捕捉到最令自身感动、最具有启发意义的生活细节。抖音平台上的“黑街”账号以照片为载体,从老照片中挖掘生活痕迹,一张彩色遗照背后是爷爷对孩子深沉而又无言的爱;一张无意中抓拍的旅游照片蕴含着夫妻二人奇妙的缘分。
此种从照片中挖掘故事的方法为当代电视专题片创作带来了启示:立足实际,着眼生活,视角向下,记录最真实的百姓故事,传达百姓情感,这并非是对受众需求的一味迎合,而是创作者对生活、对人的关照。
融媒体时代下,电视专题片后期剪辑制作技术更先进,如非线性剪辑技术能实现对图片、视频、音频的剪辑,并且可以自动化添加字幕,可提升剪辑效率。
再如特技效果的运用可以打造美轮美奂、具有冲击力与震撼力的画面,且画面质量较好,能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专题片创作人员要重视后期剪辑与制作,借鉴新媒体专题片制作的成功经验,不断优化专题片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符合当代受众的审美。
在电视专题片选题策划阶段,制作人员可以在微博上发布相关超话,引导受众对选题进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创作灵感,还可以保证专题片选题与受众需求对接。与此同时,在专题片制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与受众互动,选用受众上传的自拍视频、自创稿件等,不仅可以丰富专题片素材,还可以增强专题片的亲和力。
此外,可以剪辑精彩片段发布在抖音上,将平台用户引流至电视媒体,也可以借助微信的推送功能向受众宣传专题片的主要内容,以提升电视专题片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融媒体时代对电视专题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作团队需要加强协作,群策群力,集中智慧,把握时代特征,创新选题,强化专题片内容的文化韵味,并拓展专题片传播渠道,以提升电视专题片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