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蕊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戏剧化教学法是“以人为本”的戏剧表演化教学形式,构建交际互动语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与知识运用能力。但是,国际汉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倾向于知识传授,学生对教师及课堂的依赖度较高,创新、自主学习能力较为薄弱。因此,戏剧化教学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汉语教学提供了新理论及方法。
戏剧化教学法,是教师构建戏剧形式的多元化教学空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情景剧等,对戏剧表演标准与戏剧元素的使用没有过多的限制,课堂活动方式也较为灵活。通常情况下,根据所要表演的话剧或戏剧形式、内容与时长等选择合适的服装与道具即可,若需要进行特定的演出安排,则应按照教学需求来进一步确定。
另外,戏剧化教学法尚且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不同地区、国家对戏剧化教学法的称呼与定义均不同。无论是戏剧元素还是戏剧方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虽有细微差别,但是教育目的是大体一致的。一般来说,中国国内对戏剧教学法的称呼更为契合,其主要是在学科教学中,以戏剧技巧和戏剧因素为基础,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简而言之,各国家地区对“戏剧化教学法”的称呼不同,此方法可以定义为教师利用戏剧技巧,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调动经验,促使其在戏剧表演中能够实现各方面的锻炼,如合作、语言表达、行为方式、知识积累等[1]。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常用阅读文本、讲解、朗读与单独的听力训练,教学方式枯燥单一,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教学效果往往很不理想。戏剧化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突破与创新,采取戏剧表演方式,促使学生在创造的戏剧情境中锻炼自己的汉语表达与应用能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将戏剧和国际汉语教学联系起来,营造一种社会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些展现与反思自己的机会。进而在戏剧表演活动中,感受到文化熏陶与活力。相比较文本教学来说,其需要在特定的设计场景下进行戏剧表演,对话场景较多,表现出明显的针对性、灵活性与趣味性。
国际汉语教育教学中,戏剧化教学法的应用,一般是教师按照剧本进行场景表演与语言表达。处于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可以结合剧本来进行汉语对白,能够在一定的场景下锻炼学生的汉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当学生具备一定量的汉语知识与词汇量基础之后,且逐渐了解并掌握戏剧化教学特点,教师可以适当要求学生不参照剧本进行表演,若出现忘词现象,也可以临场发挥,这一点不作要求。当学生具备国际汉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几个主题创作剧本、编排与演绎,综合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
国际汉语教学中,应用戏剧化教学法,通过创设或模拟社交场景,实现了语境教学要求。同样地,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反馈来灵活调整戏剧教学过程,或供学生选择多种活动场景,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与自主参与机会,以此强化学生的经验感知与汉语表达能力。
与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戏剧化教学的趣味性优势,体现在发挥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也是促使学生获得学习热情与兴趣的“点火机”。戏剧化教学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使得语法、词汇的使用更加自然,也帮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将语言学习融入情境中,可以促使学生掌握跨语境方法,提升语言交流的互动性与信息应用性,在表演中锻炼的技能等,都可以夯实学生汉语能力的基础。
国际汉语戏剧化教学法的运用策略,主要分为文本学习、排练表演、反思输出三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国际汉语戏剧化教学法应做好剧本准备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有些教师不太了解学生的兴趣或特长,这正是一个互相了解的机会。确定剧本,应匹配学生汉语阶段性学习能力,以及其语言表现力和发展水平,很多学生接触国际汉语的时间较短,缺乏一定的基础,若直接让学生对照原文进行改编存在一定的困难,容易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对此,教师应在剧本准备阶段为学生提供一些题材,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剧本,如电影、童话故事、舞台剧等,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2]。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的组员,编排或练习剧本,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让学生对剧本产生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汉语学习。
国际汉语戏剧教学法中,学生充当的角色较多,如表演者、编剧、组织者等,其承担着多种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戏剧教学法,应先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重难点与方法,重视教学实质,须要教师也要以一定的身份角色来参与到戏剧教学活动中,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尤其是对于加强戏剧情节的趣味性,深入把握剧本主旨和情感渲染部分,教师应予以一定的方法指导。教师在调节活动氛围上,也具有积极的作用,若学生在戏剧教学法实施中,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等现象,教师要采取适当的积极行动,活跃课堂氛围。
国际汉语戏剧化教学安排,可以划分为四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一个学时。第一个模块,教师应为学生准备预习内容,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布置,将句型与词语放在相应的戏剧情境中进行解释说明,重视语气助词、语法点与词句断句等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熟悉常用句型与词语,然后理解文本内容,教师起到监督与指导学生汉语学习的作用。第二个模块,教学环节。根据不同国家、民族、性格与汉语基础,小组自由组成,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来确定剧本类型。小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剧本准备、分配角色等工作。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与定位角色,可以利用视频播放让学生先感知舞台效果。然后,教师提出戏剧表演的相关要求,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不改变原文内涵的基础上,改编对话与故事情节,估算戏剧表演时间,最终敲定剧本。第三个模块,开展戏剧化教学环节。各个小组分别进行讨论,根据戏剧角色的定位来开始演练。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做过多的干涉,而是旁观学生表现,学生需要帮助时才予以指导解惑,鼓励学生勇敢面对问题,并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第四个模块,实施戏剧化教学活动。可以在教室或者其他地方,各小组根据节目编排顺序来进行汇报表演,每个小组结束表演后,给观众两分钟的点评时间,教师汇总问题,最后进行总结,促使学生相互借鉴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汉语能力。
以班级为单位或者是以全年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参与戏剧舞台表演,可以用中国风舞蹈进行开场,为整个戏剧表演奠定国风基调。然后上演《火枪手》《白雪公主》《西游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自编自导的戏剧,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让人印象深刻。对此,将国际汉语教学以“剧场”情境方式来输出语言文化知识,为教学提供了剧场观念。此时的剧场具有隐喻和现实的双重性质,国际汉语教学戏剧化方式则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性质。从汉语教学的戏剧化形式来看,以课堂为戏剧化教学场地,赋予了教室新的教学空间形态。更具体来说,戏剧化国际汉语教学所架构的空间,则是“空的空间”,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神秘性与创造性。教育戏剧化形式,体现出参与主体的无限潜力,“舞台”上的随机应变,促使教师反思教学,也是一种教育智慧的生成过程。可谓是“空间与人之间的一体融合”,这也是戏剧化教育智慧与育人的终极目标[3]。
教师在国际汉语戏剧化教学中,应强调课堂纪律,这是保障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前提。戏剧化教学法较为新颖,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且起到活跃课堂的作用,但是不加以调节,容易引起学生的过于活跃,难以维持课堂纪律,无法有序完成戏剧教学目标。因此,对整个课堂的全局掌控,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可以选择一定的奖惩制度,戏剧表演前,进行规则说明,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在课堂上是不允许的,如出现态度不端正或违反规则的人,应予以一定的惩罚。如给小组降分、额外表演等;对于表现优异的小组及成员,教师应予以奖励。并且,教师需要提前告知学生,戏剧表演后需要发表感想与意见,可采用录制方式进行回放,使得学生关注表演,不仅是对自己,同时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正式表演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表演者和观众,这种奖惩制度,能够提醒学生保持组织纪律。
在新教育理念推崇下,教学改革也在不断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课程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消化与吸收国际汉语知识及文化内容,戏剧化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氛围,具有一定的教学前瞻性,是寓教于乐的有效教学方式。不仅如此,戏剧化教学方式,带动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得学生在掌握汉语语言的同时,更多地积累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