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表达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研究
——以思维导图为例

2021-11-29 14:26
山西青年 2021年16期
关键词:气泡可视化导图

陈 欢

(西安培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一、可视化的理解

可视化最早是用于计算机领域的一种技术,将庞大繁琐的数据用直观的图形或图像转换出来,进行交互式处理的方法、理论和技术。它涉及计算机图形学、视觉传达、图像处理等学科。后来随着知识碎片化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应用,被用在各个领域,旨在以最快、最短、最有效的方法使信息被大脑吸收。

二、可视化表达的方法

可视化表达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以多样的图表类型来处理各种数据信息。如气泡图表、泡沫比较、气泡竞争式、连成串的气泡竞争式、气泡集群、气泡网络、气泡映射、气泡星形环、信息图表、图纸、矩阵、家庭树、思维导图、概念图、极区网络、辐射爆散式、柱状饼形图、雷达、螺旋等。

一般在电脑办公软件中出现的图形、图表都可被看作为可视化表达的方法,其目的旨在一目了然、简洁明了地反映数据所要呈现的内容。

但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和自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视化表达的方法也随之拓展,不仅仅展现出专业技术化的一面,还能体现它的大众性、普遍性,用更简单的方式表达输出信息。如短视频、色彩的跳跃搭配的图像和影像、朗朗上口的音乐和诗歌等,也被看作为可视化表达的方法。

三、可视化表达在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由于可视化表达方法的大众性和普遍性,故其在各个领域都被广泛使用。面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根据对00后学生的成长特点和知识获取方式的研究,不同课程的教学改革持续进行着,运用可视化表达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

面对多样化的专业、多样化的课程、不同地区、不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有其统一性,但也有其特殊性。如课程标准不统一、教材不统一、考核方式不统一等导致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能力都有较大的差异。如何做到多样性中的统一,和统一性下的多样化发展,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使理论知识与学生专业相融合、使教师与学生找到共鸣共振是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可视化表达既包含技术层面的应用,又体现着艺术在人类大脑中的作用,将左脑和右脑各自功能直接作用到学生学习知识、传播知识、转换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

(一)可视化表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面对不同程度的大学生,不同院校在统一的教材体系中一定要找到适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考虑本校学生不同程度的学生接受的速度与转换知识的能力。微课、慕课的教学方法可以用视频、音效、图像、色彩等表达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重难点问题讲述清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进行反复学习、查找资料,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1]

(二)可视化表达提高教师与学生应用技术的能力

大数据的高速发展,自媒体的广泛应用,掌握信息技术在现如今成为每个人必备的一种技能。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在三尺讲台讲好课,更要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云端传授知识,故可视化表达的方法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新技能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新时代的学生更应该掌握更多信息技术,有效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及表达能力。

四、思维导图——可视化表达的方法之一

(一)思维导图的理解

哲学上讲,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是一张关系网,人类的大脑也是如此。当一条信息射入大脑之后,大脑中心开始散发出成千上万的联想,每一个联想又有无限的连接,这就是大脑的放射式思考。而思维导图就是利用大脑思考的模式,用色彩、线条、网格、文字等形式,从多维度来反映和组织相关信息,也称为“心智图”或“脑图”。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在根据人大脑的自然结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树状发散思维。大脑对某一个人或事物的初级认识即感性认识,在眼耳鼻舌身的作用下,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传递到大脑,对此人、事物或知识点有了最基本的认识。但这只是对事物表面进行了认识和了解,并没有涉及事物的本质,也就是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完成了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了解,从而为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做准备。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某个知识点时,大脑对知识的接收和输出也是这样一种模式。起初只是感性的了解,并没有深入探索和思考,但是经过点、线、面的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会不断延伸和放大某个知识点,使知识从表面较为肤浅的感知到深刻的了解和应用。这就形成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交织,在对某个知识点不断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中,激发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力,培养了学生思考的连续性、深刻性、批判性、发散性,形成了联想思考、类比思考、形象思考、灵感思考、辩证思考等,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哲学思考水平和运用哲学方法论的水平。最后达到知识之间的迁移、植入、连接、转化及最后的创新。创新过程也就是将认识转化为实践,掌握真理、创造价值。

思维导图的特点就是利用对某个信息直观的认识之后,不断地进行深入分析、剖析、拓展,利用右脑感性、左脑理性不断地对信息进行深加工,从而转化、输出、传播、创新。

五、思维导图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思考和设计教学的完整过程

思维导图就是将教师对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等用一种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地把教材结构、知识点、各种信息串联起来,高效率地进行教学设计和预案,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教材或每章重点难点问题,根据自身情况完成教学任务。[2]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思维导图是一种树状图的形式,主题是树干,围绕主题展开的观点或知识点是树枝,课前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学习绘制思维导图,课中学生和教师可以共同修改或生成新内容,课后学生可以讨论拓展结论,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反思。整个课堂教学形成了良性互动,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技术与艺术相融合,多元评价学习模式。

(三)帮助学生形成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相结合的知识构建

思维导图对其知识的精细加工与组织,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扩充了记忆容量。思维导图用文字、图像、色彩的组合形式,直观的视觉形象和逻辑思维在帮助学生绘制已有知识构成的过程中可以总结经验,不断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在理解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意义关系中,使公共课程的知识与其专业课的知识形成关联度,连成知识网络图,激发学生的意义生成,从而构建和创造新的知识,达到知识的输入、转化和创新。

以上探讨可以看出,可视化表达在课程教学中尤其独特优势,首先是学会使用工具。根据课程性质、课程内容、授课对象的不同,教师和学生可以使用不同工具或建构新工具来完成基本教学。其次是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教师和学生根据使用工具的情况选择适合课程内容的学习平台,更好地完成知识的补充和创新。再次是树立标杆。多样的可视化表达教学方法,可以让不同院校、不同课程、不同地域的教师和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在校内可以形成公开课,在校外可以进行经验分享会,相互交流互鉴。最后是集教学成果。可视化表达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可以转化和创新,在教学评价环节不仅是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收获的鉴定。

思维导图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方式,其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拓展性强、知识结果脉络完整被更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思维导图只是可视化表达的一种模式,它对知识的记忆、延展和关联有很好作用,如何应对复杂的教学系统、满足多样化的学生学习需求,如何科学地体现它的教学功能、准确地评教学功能,如何与探究性学习、问题式讨论等进行整合,如何优化课堂、与小组配合完成任务式教学等第二课堂活动的结合,仍将是教学改革中进行探索的内容。

个体差异,每个人对知识的获取方法、能力、吸收、转化程度都不同,但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新时代的青年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需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而这个过程中无疑有着每位一线教师的功劳。作为教师,授课内容仅仅是我们的工作,育人才是我们的使命。让每个青年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有所为,必须和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连,就需要有正确的思想理论做支撑,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做指引,就需要将正确的理论知识进行转化和输出,不断修炼自己,不断造福人类。

猜你喜欢
气泡可视化导图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思维可视化
SIAU诗杭便携式气泡水杯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短道速滑研究可视化分析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冰冻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