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创新研究*

2021-11-29 12:25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辛 勤

(佳木斯大学 美术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更应该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和行动指南。高校作为引领培育大学生价值导向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坚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的职责所在、使命担当。立足新媒体时代背景,适应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技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大学生处于价值取向的渐熟期,步入社会的缓冲期,既有多年来接受传统教育形成的基本价值认知,同时涉世未深的客观因素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认知、践行上出现一些独有的特征。

(一)理解认知的表象化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仅停留在“三个层次”和24字内容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发展历程、基本原则、价值意义和实践路径等知之不多、理解不深。同时,大部分学生无法从中华传统传承、现实紧迫需要和未来发展责任的深度和维度,深层次、多角度理解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情认同不深、自身定位不明、责任使命不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知尚处于相对较浅的表象层次。

(二)遵循践行的选择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的价值要求,是一个系统、全面不可分割的科学整体。大学生的人生经历主要集中于在校学习,缺少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往往更加关注和侧重于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感”,缺少“融入感”,不同程度出现只注重加强个人修养的“独善其身”倾向。

(三)知行合一的脱节化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感情和认识上总体是认同的,具有积极投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意愿,但在知行合一,躬身实践上仍存在一定差距。有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耳熟能详、侃侃而谈,但学习动力不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发图强、成人成才的紧迫感不强;主动锻炼意识不强,不愿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于社团工作和班级工作;自身要求不严,甚至出现缺勤、早退、考试作弊等一些违纪违规问题。

(四)价值观念的波动化

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不强,往往会出现不辨是非、人云亦云的情况。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渠道,刻意歪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丑化中国共产党形象,混淆党、国家、军队关系等错误言论层出不穷、屡见不鲜,传播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从未停歇,容易给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冲击,甚至出现动摇或迷惘的情况。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极大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甚至生活方式。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要求,也是实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转型的必然。

(一)新媒体具有交互性特点,为搭建互动互学平台奠定了基础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公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大学生是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引导者和主力军,与之相适应,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更加自由和开放。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可以利用微信、博客、PPT等新媒体平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者、参与者和传播者,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见解或认识,对他人的言论进行关注和评论,主动探讨、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价值等。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在线交流讨论,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公众,可以随时提出问题、阐述观点、发表见解、寻求帮助,在沟通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2014年,强国论坛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大讨论活动,就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做出了有效探索和创新。

(二)新媒体具有即时性特点,为教育信息实现迅捷直达提供了保障

新媒体传播平台,诸如微信、QQ、微博、网络直播间等都具有实时传播的特点,信息即时发布、即时收到,即时互动、即时交流,信息传播效率极高。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和学生可以及时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资讯、最新事例和最新要求等,紧紧把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旋律,在主动学习、即时学习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三)新媒体具有融合性特点,为增强教育工作吸引力提供了助力

有别于传统媒体相对单一的传播方式,新媒体能够充分实现声音、文字、图片、视频等的有机结合,使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树立新媒体融合意识,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教学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具有吸引力。

(四)新媒体具有海量性特点,对数据精准甄别提出了要求

新媒体条件下,信息平台内容丰富,信息数据呈现海量性特点。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接受大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特别是关注热点、焦点信息,并积极参与其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主流媒体时时跟踪报道疫情讯息,社会公众随时传播消息动态,“举国同心,共战疫情”凝聚磅礴力量,“白衣为甲、逆行出征”感动亿万国人,大学生在经历此次重大疫情的同时,接受了一次很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充斥网络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其中不乏有大量虚假、低俗、错误的内容,大学生接受和适应新事物新理念的能力强,但受政治理论素养、社会经历阅历、个人认知水平等因素影响,对一些刻意捏造、传播的不良思想观念缺乏应有的判断识别能力。树立正确的是非标准,提高政治鉴别力,成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担负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职责。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广泛运用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更加注重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手段,不断改进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根植于内心的精神动力,指导言行的道德规范,更好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探索建设优良的高校新媒体教育应用生态体系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有接受新信息的广泛渠道和平台。高校要充分认识新媒体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推动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将新媒体技术融入传统教育方式,实现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纳入课程计划,增加课时比重,摆到重要位置。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尤其是突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真正把“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要求落实到实处。要积极改进传统说教方式,改变单一讲解模式,通过新媒体技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丰富的视频动画,并通过生动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课堂教育质量。采取宏观层面设置系列专题主题教育与微观层面开展灵活随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开设专题网课,建立讨论论坛,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二)努力提供优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用人才”的重要教育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设计,推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要提高运用新媒体能力,善于运用网络等媒介,在QQ、微信、微博、慕课等多种平台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参与学生讨论和反馈,听取学生观点和意见,充分了解大学生学习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补充和强化。要广泛收集教育素材,精选教育内容,通过趣味视频、卡通动画、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乐于接受的高质量教学课件,保证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三)持续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辨识能力

面对新媒体时代信息良莠不齐的特点,高校应把提高大学生分辨识别庞杂信息的能力,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要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理念、明确是非标准,宣传“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利用新媒体“扁平化”即时传播的特点,及时、经常讲清不良思想风气的表现形式及主要危害,对违背和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言论勇于说“不”,敢于划“叉”,提高大学生的判断力与抗诱惑能力。要加强新闻舆情、时事政治、重点焦点问题的关注,特别是重点关注学生经常浏览的网站、平台和微博“大鳄”,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加以引导或纠正。要积极推进构建“净网”建设,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共同抵制新媒体中虚假,低俗和错误的信息,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四)积极倡导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力度

社会实践活动是感知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运用新媒体平台,可以随时同步跟踪时政热点和社会动态,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更多渠道和路径。高校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新媒体时代下,社会实践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极端重要作用,紧紧围绕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认真核实相关信息、设计社会实践方案,号召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亲身践行实践中,更加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增加感情的认知和行动自觉;更加深刻认知国家、社会、个人的关系,不断强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共同梦想;更加深刻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与担当,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合一。

(五)有效发挥大学生自主教育能动作用

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骨干力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具备开展自主教育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观能力性,不仅能够强化其“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意识,而且能够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教育资源和监督触角。要择优培养和吸收思想过硬、为人正派、公信力强的优秀学生,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骨干队伍,为大学生自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社团组织的能动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开展校园活动的重要内容和鲜明主题,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熏陶。要不断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引导大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引导大学生学党史、新中国史,引导大学生明事理、辨是非、守纪律,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六)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的浓缩,也是优秀文化的内核。高校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深化对校园文化“软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推进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发挥文化教化无形、润物无声的潜在教育作用。要有意识、有针对、有计划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参加活动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要义,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知和认同。要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党课、进团课、进思政课,并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重要内容抓常抓长、抓细抓实,贯穿于大学阶段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和谐文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