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女排精神融入公共体育排球课程的改革研究*

2021-11-29 12:25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女排排球课程思政

李 阳

(佳木斯大学 体育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随着高校教育的深化改革,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更好地将“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融合到公共体育排球课程中,通过深入分析公共体育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公共体育课上普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构建公共体育课程创新模式,探索新途径,发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多重育人功能,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推动各项体育运动项目更好地开展,从而充分发掘公共体育课程的精髓和内涵、探索公共体育课程的实施途径,提高公共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培养高校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高校大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夯实有力的基础。

一、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严峻形势

(一)高校学生体质现状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我国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之一,作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公共体育课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程度,而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公共体育课程。最新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呈整体下降趋势,另外,全球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影响,全民提高身体素质势在必行。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展现状

1.高校学生上课现状

通过调查了解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校根本就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学生上课只是为了应付完成学分,没有“从心”树立正确的锻炼理念,公共体育课程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完全没有意识到自身素质关乎自身、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强盛,公共体育教师也始终在寻求一剂良药,以求改变学生普遍存在的懒散松懈、上课态度不端正、对生活盲目失去目标、懈怠不思进取的现状。

2.高校教师上课现状

教师专业素质一般,教师教学教法形式单一,加之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不能完全配合教师授课思路,达不到理想授课效果,从而课堂学习效果得不到改善,教师备课积极性也逐渐下滑。另外,社会层面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体育课程的任教教师也得不到学校相应的关注,无论从薪资待遇还是深造评奖机制都偏低于其他学科教师,这也降低了体育任课教师上课的积极性。教学考评体系刻板,衡量结果价值低[2]。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基础教学的考核标准是以体能测验为主要形式,考核标准以能够量化的速度、距离、数量等为指标,这些现状也不能够完全地衡量出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二、女排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一)女排精神的内涵

1981年11月16日,在第三届世界杯排球比赛上中国女排首次荣获世界杯赛冠军,打破我国三大球零冠军的魔咒。同年,鲁山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杂志中发表的《中国姑娘》一文中,“女排精神”一词首次亮相。随后,中国女排先后在1981-1986年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中连续五年夺得世界冠军,开创了我国三大球翻身的新篇章。各大媒介的广泛宣传使“女排精神”众人皆知、家喻户晓,充分调动了社会各行各业工作的积极性。20 世纪 80 年代“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为国争光”是女排精神的代名词,是时代背景所孕育的产物,也逐步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信仰。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女排精神”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体育事业的飞跃,女排精神在传承的过程中又被赋予新的内涵,更全面的诠释了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中国女排承载着国人太多的荣耀记忆,女排精神持续刷屏,郎平说:中国女排的精神一直都在,并不会因为输赢而改变。它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精神榜样。

(二)女排精神融入公共体育排球课程的内容与实践

女排精神20世纪80年代诞生,一直延续至今,它具有特殊意义的时代精神,其产生、传播、辐射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体育范畴而扩散到全世界,具有鲜明的榜样属性,女排精神在国家力量的作用下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有力榜样,这一榜样的特殊性在于通过即时性的情感体验带给大家更大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3]得以事半功倍,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快速推动排球运动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开展。“女排精神”作用于公共体育课程,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缓解单一枯燥、晦涩难懂的理论课程对大学生产生的排斥厌学的影响,更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开展的多样性和具体性。

女排运动员在赛场上,6人分别站立在不同的区域,根据个人的防守或者进攻履行不同的职责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价值,最终串联起“排江倒海”的进攻态势和“铜墙铁壁”的防守阵型。同样,在女排国家队的选人上,郎平教练也是以人为本,不陷入体制和固定模式的限定范围,大胆启用新人,用人唯才论。当前高校思政课程就是做“好人”的工作,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关键环节来抓,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受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个体,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价值的体现只能是其个体的作用方式,是决定受教育效果最为重要因素,外界给予的只能是引导和启发作用,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4]女排精神的学习也是对学生自身人格与角色的塑造,是对国家意志的政治认同,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民族情怀的源源动力。

(三)女排精神融入公共体育排球课程的时代价值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女排精神融入公共排球体育课程之中,师生之间易于产生共鸣,更有利于激发师生的感召力,体育的功能性也不断的强化,体育意识得到良好后续效应。运动不仅强身健体,同样有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拼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多重功能[5]。高校体育教师以体育精神为切入点,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形成稳定的价值观。

女排精神的思想引领,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群体和个性体育锻炼的需求。掌握各项体育运动锻炼身体的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有效帮助学生健康体魄、建全人格、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这种精神力量也促使大学生就业之后对未来生活的无限追求,奋力拼搏、永不放弃,必然激发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时代发展的推动者。

三、女排精神融合公共体育排球课程的策略

(一)学校层面

学校始终要加强思政课程教育,拒绝仅仅流于形式,削弱思政课程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对女排精神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女排精神的深刻意义,从而形成不畏失败、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人格品格。另外,还要加强对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仅包括体育器材,还包括对体育教师的重视,提升体育教师的地位,从而有利地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保障上课质量。学校尽可能多地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系列比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用亲身实践的方式去领会女排精神的内涵与意义。高度重视公共体育课程所具有的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团队集体荣誉感、组织纪律性、思想构建和情怀塑造的教育功能,抵制“重技能、轻道德”培养的错误教育理念,充分利用这一载体达到育人效果,为高校学科体系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有利的实践参考。

(二)教师层面

教师在授课时,应采取丰富多样的授课形式,促进学生上课的兴趣,组织有效的小类型比赛,以赛促学,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课程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性,融合女排精神达到育人的多重功效,有效帮助学生健康体魄,领会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建全人格,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其他学科教育同向同行[6]。促进公共体育课程的教育创新、教材建设、项群品牌体系建设和学科发展,打造公共体育课程的精品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学生层面

大学生要正确对待公共体育课程以及学校开设的思政课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女排精神的学习,不断激发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为日后就业、工作、生活打下夯实基础。

四、结语

体育强则国强,民族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女排精神作为新时代民族精神,是国家的精神瑰宝,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需要学习和弘扬女排精神的价值观和正能量。教师在高校公共体育排球课程教学中融合女排精神,用女排精神推动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步伐,提高大学生学习排球运动的意识,从而促进排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猜你喜欢
女排排球课程思政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女排世界杯夺冠电视观后作(外四首)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永远拼搏的女排精神
壮哉,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