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致理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化路径

2021-11-29 05:02程玉莲郭佩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1260
关键词:内化创设价值

|程玉莲 郭佩佩 吉 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260

网络的出现与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网络给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原有的话语体系和解释框架一定程度上被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遭遇困境,但网络同时也为消解这种困境提供了途径,它给教育赋能,为情感可视、互动可见提供技术支持,也成为情感互动与表达的独特通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形式,而目前对情感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亟待深入。鉴于此,立足网络空间探讨情感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互构,探索基于情感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路径非常必要。

一、“情致”通向“理达”的内在逻辑:情感认同与价值内化的作用机理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主要指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在经过主体内在情感体验后得到认同,并成为内心信仰和行为指导的过程。价值内化的实现需要经历知识接收、思想接纳、情感认同以及需求满足几个环节,各环节之间严密关联,知识获得是基础,思想接纳是前提,情感认同是关键,贴近需求实现是前提,其中情感认同在价值内化过程中贯穿始终。

情感认同主要指个体通过自身的心理体验和思维对价值客体作出情感上的肯定性评价,是在肯定、满意、喜爱、赞同等内心体验基础上产生的积极态度。将情感认同纳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真正从主体接受角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过程以及接受机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方思潮和价值观不断输入国内,在这场意识形态之争中,我们需要具备更宏观、更长远的战略思维,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拓展和终极目标视角,围绕“为谁培养人”的命题,思考如何以更人性化、更契合文化环境以及更符合人的需要的方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情致”何以实现“理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认同的内在功能

马克思说过: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5]情感作为人性的一种精神特质,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们价值认同的根基,缺乏情感唤起的行动是难以发动和无法持久的。情感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如下功能:

(一) 价值判断功能

价值判断是价值内化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必须经过情感认同转介,经价值选择后作出价值判断,从而成为行为方向的依据。情感认同是一种心理体验,它的产生一般融合了个体的认知、经历以及成长背景等。个体在遇到触及内心的案例、言语、环境或者人物时,其原有知识结构中的认知在反思、联系等心理效应作用下会放大并产生相互联系,让原有的理性认知转化为有温度、有热情的积极力量。在此基础上个体作出价值判断,并在行为上表现出遵从、信服和积极向外传播的倾向。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手段在技术支持下更加多元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在促进“理、景、情”融合的同时,引导和加快价值判断的形成。

(二) 价值选择功能

情感认同在主客体互动过程中形成,是一个关系型概念。网络活动过程中,情感认同是价值选择的参照系统和重要依据。当网络中的对象符合或者背离网络参与主体的需求时,引发喜爱、崇敬、追随等正面情绪,或厌恶、鄙视、抛弃等负面情绪。这些情感倾向决定价值选择倾向,也就成为价值内化的前提和基础。

(三) 价值调节功能

受多重因素影响,目前一些大学生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比较消极,主要的两种表现为“表面认同”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能逃避”。他们往往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洗脑”,认为“无趣”或“过于正经”,这种态度导致他们在思想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进行屏蔽。在大学生网络参与过程中,应通过情感引导,并让参与内容契合其个人追求,逐渐消解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见、成见,让他们乐于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并积极主动参与,通过影响个体的喜好和行为选择引导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情致”通向“理达”的阻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认同缺失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历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阶段,若要进一步迈向以人为本的“情感主导”阶段,必须充分把握“人的情感性”的根本特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温度感。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价值内化效果的实现上主要有如下瓶颈:

(一) 重理论知识传授,轻情感体验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视理论的传达、道理的灌输,重视理性接受,强调依靠理论的彻底性说服人,依靠真理的力量打动人。同样,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比较多的是,把网络作为工具和载体,将原先面对面的教育方式转换为虚拟平台“屏对屏”的知识传授。目前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实践探索中,情感认同对于价值内化的价值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青年群体的接受心理已发生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接受某种价值观,他们往往会以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为依据,形成个体的价值观念。在个性化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视个体的内在感受,重视情感的唤醒与陶冶。

(二) 重逻辑规范的理性文字表达,轻感性的象征形象表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文字论证有助于在逻辑、理性方面进行说服,以理服人,相对而言可以让价值内化更持久稳固。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决定了其并非完全以知识的样态教人如何行为。网络上具有亲和力和共情性的表情包、独特的话语体系、现代性解读的图片等,有助于从情感上快速拉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其教育对象之间的距离,做到以情感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停留于“屏对屏”“键对键”,更应该“心连心”“情促情”,这样才能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心目中的严肃刻板印象。从价值内化的实现进程而言,逻辑规范的文字说理在后期的影响更为明显。在价值内化的初期,感性的形象符号等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心理特征,更易第一时间吸引大学生,而被吸引、能感知、有触动是实现价值内化的前提。

(三) 重教育内容创新,轻有效场景创设

如上所述,价值内化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除理论认知、严谨逻辑演绎等促成条件外,价值内化的形成还需要外围环境的烘托、渲染以及浸润,需要情感生发的“发酵剂”。在特定情境中诱发喜爱、崇敬、愤怒、悲伤等心理反应,有助于强化知识、固化情感,进而实现价值内化。但是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情境创设不够重视,缺乏研究,不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旧采用线下的理论灌输模式,没有突破线下教育的时空限制、场域限制,没有充分整合网络资源,也没有发挥技术优势进行情境创设,技术优势开发不足,教育设计拓展性不够,说理和情感融合欠缺。我们需要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创设,给内容“留痕”,打造内容的情境载体,促进价值烙印化。

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主体情感特征和情感需求,因此无法有效激发主体的情感认同,影响了其有效性和针对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内心,激发教育对象内在情感,促进价值真正内化。

四、“情致”能够通向“理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认同情景创设

强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认同价值,并非一味推崇感性意识,而是要明确情感认同在理性认知中的作用,明确“理”“情”“景”之间的内在逻辑,理解三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功能,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旨归。

(一) 创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情感认同生成“融点”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场景能营造多重情感体验环境,对促进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创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验环境,突破时空限制,延展学生感知,立足于学生实际需要来丰富网络教育素材,充分开发不同媒介载体的功能,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图像、气味等分别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个渠道刺激受众感官系统,由此营造的虚拟情境可将不同的信息形态融入同一个故事或同一幕景观中立体呈现,让个体从中获得更鲜活生动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依循特定的情感去感受和实践,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实现认同目标。除此外,要注重 “景”和“情”的有机嵌合,注重内容与场景设计的融合,还要根据大学生的喜好及作息特点,在把握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基础上嵌入。

(二) 场景创设贴近心理需求,疏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情感触发的“瘀点”

情感是一种由社会建构的心理活动,受潜在物质利益关系引导。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促进情感的认同,背离利益需要时则无法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作为诱发情感的载体与环境,网络情景的创设是否贴近需求是情感认同能否诱发的关键。场景创设如果被网络参与主体判断为具有潜在利益关系,积极情感被唤醒,反之则是消极情感被激发。据此,情景创设需要结合网络参与主体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发展需求、利益需要。应在研究大学生心理状态、利益诉求的基础上确定场景创设的内容,对参与主体进行引导,答疑解惑。网络情景创设所建构的虚拟世界应既反映现实世界,又能与现实世界交互交融,既能复制现实情景,又能创造现实没有的场景,且能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尽力渲染环境,最大程度地激发情感,使大学生沉浸于个性的释放、情感的共鸣中。

(三) 创新网络情景叙事方式,把准教育对象情感认同的“触点”

情感来源于生活,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促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足够的亲和力,能够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并能密切回应大学生日常需求,才能聚合“粉丝圈层”。网络象征形象的即时性、跳跃性和符号言说性,更生动、更接近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容易在大学生内心投射并传达出丰富的内容意涵,发挥更鲜活的价值传播张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与更新话语体系,以更贴近青年人的喜好和思想需求,改善在青年人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以活泼、轻松的感性外貌传递严肃、深刻的价值理念。在这样的交流模式中,一般不会为负担理性表达的形式束缚,而是根据个体本身的需求进行坦露或抒发,缓释在现实环境下被暗示的逻辑惯性,进而转向氛围更加放松、形式更加个人的“会意”沟通。红火的直播带货给我们的启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需求,贴近他们的生活状态,且符合他们的态度追求。可以把一批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培育成为大众网红,进而向圈层网红转变。这批网红需具备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性、相似性和信任性越强,伙伴关系、真实自我和课后体验存在感就会越强,学生就越能感受到一种与“网红”施教者的情感亲近,越能对其所在粉丝社群表现出归属感或依恋感。网红和青年粉丝之间的高强度黏性一旦形成,就容易通过坚韧的情感联系予以引导。

总之,在高校网络教育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在大学生需求和接受心态日益变化的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设计需要更精致和更细微的态度,同时也亟待转换教育视角,唤醒大学生内心情感,并将之贯穿于认知教育、价值教育过程中,使情感认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中发挥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内化创设价值
红色旅游地文化氛围生产与旅游者价值观内化关系研究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从知识内化视角看翻转课堂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