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021-11-29 05:02廖丽金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4东华大学学生处上海201620
关键词:网络空间大学生教育

|廖丽金|a.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b.东华大学 学生处,上海 20162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当下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反映,是需要中国人民接受并认可的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目前,在数字信息技术赋能下,网络成为新的意识形态传播场域,同时,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2]。为了在网络阵地取得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需要在遵循意识形态认同规律的基础上面对风险与挑战,把握技术赋能带来的新变化与新机遇。

一、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传播机制、媒体格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空间俨然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力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环境,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

(一) 不良社会思潮冲击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存在被分化的风险

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多元复杂的社会思潮和西方文化汹涌而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持续交锋并不断挤占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空间。尤其在网络空间即时性、裂变性和隐匿性等特性的催化下,这些不良社会思潮竭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试图挑战甚至妄图取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权威。在中央大力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管理、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后,诸多不良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已演变为隐蔽叙事和感性渗透。例如,往往通过“揭秘真相”“你不知道的事实”等极具噱头的字眼在具体突发事件引起的舆情中捏造事实、散播谣言、混淆视听;针对敏感政治议题,披着追求公平、崇尚民主的外衣,以攻击主流意识形态为目标,散播对抗冲突言论;针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负面新闻进行大肆炒作和肆意攻击,“单向度”地歪曲、诋毁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传播不良信息和言论。这类言行严重分化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

(二) 泛娱乐化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有被解构的风险

网络“泛娱乐化”日益兴盛并逐渐成为解构主流价值观的风险隐忧。“泛娱乐化”热衷于对娱乐事件、明星隐私、网络热搜等进行渲染,并通过制造话题、恶意炒作等方式博取眼球,获得流量,以此迎合公众的猎奇心理。与此同时,“泛娱乐化”话语极易耦合不良社会思潮,以戏谑恶搞、揶揄讥讽等方式杂糅新自由主义、所谓“普世价值”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例如,历史虚无主义常在娱乐化掩盖下“戏说”英雄人物和先锋榜样、“恶搞”重大历史事件,以此在娱乐中不断消解公众的历史认知和国家认同,解构主流意识形态。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学生正处于思想认知形成、价值取向塑造、行为言行选择的关键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往往最容易成为“泛娱乐化”俘虏的受众。

(三) 新媒介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有被边缘化的风险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技术赋能加剧了主流价值观教育被边缘化的风险。从电视、报纸等传统传播媒介到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媒介,传播媒介的更迭与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样态也在不断发生转变。一方面,传播模式日趋自由化与去中心化。在去中心化背景下,技术与资本的合谋有可能为不良社会思潮、“泛娱乐化”现象的泛滥提供土壤。在网络技术赋能之下,抖音、快手、小红书、虎牙直播等各种娱乐交互平台层出不穷,催生出多元话语主体。受利益的驱使,这些平台及其相关话语主体同主流价值观教育争夺时间与空间,瓜分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造成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分化格局。另一方面,依托大数据智能算法技术,不良社会思潮得以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推送,进一步固化了其在网络空间的圈层化传播,操控霸占了部分网民的信息渠道,让他们“更为倾向沉溺于与他们喜好一致的信息”[3],形成独属于网民个人的“信息茧房”[4]。这会削弱主流价值观教育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四) 西方敌对势力影响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有被渗透的风险

意识形态之争是网络空间主流价值观教育被渗透的根本原因。随着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中美贸易争端正是意识形态之争、道路之争的具体表现。在网络空间,信息爆炸和监管不严使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演变出了许多虚拟化的手段,隐蔽而深刻地干扰着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从内容上来说,西方敌对势力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植入形形色色的文化产品并通过潜移默化的传播方式向我国输出,以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同时,西方敌对势力还在暗中以高额资金招揽“信徒”,培植一批所谓的“意见领袖”“社会公知”,通过炒作热点事件、散播网络谣言等方式扰乱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从侧面否定党的领导、鼓吹资本主义。从技术上来说互联网技术发源于西方并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其发展进程,因此西方国家在技术上领先。这种技术差距直接影响网络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并逐渐形成了“西方文化”的网络霸权地位,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就能够利用这种“位差优势”,实现以渗透为目的的网络文化产品的高速流动与传输,从上至下对我国网络空间进行全面渗透。

二、网络空间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工作思路

认同是一个动态的、需要持续建构的过程。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本质上是个体赞同与认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并将其内化为价值认同,外化为行为选择的过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就是教育主体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刻把握,针对大学生群体实施的一系列促进其认同的教育活动。在新时代,数字信息技术拓展了意识形态的灌输手段,网络空间拓宽了育人的场域。在新形势下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既要把握技术赋能所带来的新变化与新机遇,又要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客观规律。

(一) 坚持内容供给与传播形式的创新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本质上是一种“内在的认同”,是个体有意识地从自身利益诉求出发,对各类价值进行对比分析和处理,进而作出判断与选择,由“知其然”的认知认同转变为“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同。根据传播学理论,长期来看,对传播的说服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传播内容的可信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需求越来越多样,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5],给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引领带来诸多挑战。为在复杂多变的网络场域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捍卫主流意识形态,当代教育工作者需要坚持对内容供给与传播形式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引领青年大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逻辑,然而受移动互联网时代“快餐式阅读”的影响,现实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时存在简单化、教条化的倾向。碎片化解读经典,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在网络内容供给中首先要把握的就是理论的真理性,无论是主动供给文化作品还是被动回应热点问题,都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映其真理性,渗透其科学性,同时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实践,善于开发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网络内容。除内容供给外还应注重传播形式的创新,当代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网络原住民群体,教育环境与场域的深刻变化要求教育的话语体系与传播形式也要与时俱进,传播形式是否符合互联网产品传播规律直接影响网络技术赋能的效度和教育对象的接受效度。青年大学生对一个事物的认同往往开始于对其表象的兴趣,也就是形式的感知,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效能,教育者需要以感性形象、影视画面、符号象征等表达想要传播的内容,并通过微观层面的日常生活化传播,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平台新路径,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

(二) 实现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联通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知来源于实践,实践积累了经验资料,带来了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经验资料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归根结底是直接经验。网络空间的信息都是间接经验,有些具有科学性,有些缺乏科学性甚至会破坏正确的思想认知。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产生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真实物理空间的实践经验,缺乏足够的经验资料,也就缺乏对现实世界的感性认知与理性推演。

因此,在网络上引领大学生必须同时注重对物理空间的拓展,一是传统课堂教学应与网络教学保持联通,二是实践劳动应与网络育人保持联通。在物理空间中,大学生从事的是现实的劳动,他们的社会关系是真实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这不仅是对人的本质的回归与发展,也为大学生接纳与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经验准备。此外,移动互联网时代竞争意识凸显、个体利益日益受到重视,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利益能否得到切实保障。因此,还应满足网民正当的利益诉求,从微观视角去研究并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通过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公信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三) 打通从理论认同到行为认同的路径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可分成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和行为认同等不同的层次[6]。从本质上讲,大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或思想品德的认同的内化过程表现为两种矛盾运动,其一是主体内部知、情、意、信、行诸要素因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存在矛盾而产生的运动,其二是因主体原有思想品德状态与外部所要灌输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矛盾而产生的运动。这要求在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过程中将教育对象既看成接受教育的客体又看成自我教育的主体,研究和尊重认同过程的内在规律,打通从理论认同到行为认同的路径。

从群体角度来看,一是要充分激发和维护学生在网络中的主体性。网络世界的平权化格局打破了自上而下的传统灌输教化模式,虽然给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增加了难度,但同时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选择接纳的内容到选择表达的内容都体现出了主体对于客体关系的自觉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有利于其认同内化过程的实现。二是要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一切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和思想精神活动的动力。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一定要关照现实,考虑当代青年大学生新的历史特点和现实困境,立足其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开展工作。三是要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是作为价值客体的人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需要[7],不同于物的价值,人主要通过劳动对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从而实现和确证他自己的价值,因此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也只有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前提下人类才能体现其崇高的地位。因此,教育者既要关注和尊重个体的价值又要注意引导其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从个体角度来看,每个学生因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等不同,其思想品德状态也存在差异,在理论水平、情感状态、政治倾向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程度。协调好每个学生的内部环境,实现矛盾的统一是落实精准引导的关键,而网络技术恰恰可以赋能精准思政,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定制,以及精准灌输、精准反馈。

三、网络空间促进大学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践路径

当前,要从思想指引、政策舆论、方式转换、路径拓展等方面下功夫,掌握网络空间的话语权、主动权和管理权,让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学生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一) 思想引领,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领导力

正面灌输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8],充分论述了灌输理论的科学性。新时代,面对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正面思想引领,拓宽宣传阵地、拔高话语音量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关键环节。一是应深耕内容建设。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着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为核心的内容体系,不断创作生产有内涵、有价值、有流量的主流“舆论盛宴”和“精神大餐”,让网络正能量和主旋律成为提升大学生认知、滋养大学生心灵的“营养剂”,不断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二是应发挥品牌效能。深入挖掘学生需求,创新技术手段,积极培育符合学生口味的“潮流精品”及“名栏佳作”,倾心打造“给‘00后’讲党史”“新时代·青年说”“青春中国”等网络文化品牌,让“生动”又“走心”的网络文化品牌成为凝聚青年思想、促进青年沟通的桥梁,推动网络主旋律传得更远、传得更开、传得更深入。三是应繁荣网络文化。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评选”“网络文创论坛”等大型网络文化活动,通过作品评比、展播等形式大力宣传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在网络空间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让广大学生在主流网络文化熏陶下增强价值认同和理性认知。

(二) 依法治理,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舆论监管保障性

网络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健全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民网络行为,形成多元协同治理合力。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既能让大众更为理性有序地参与网络生活,也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首先,提升青年学生网络素养。增强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例如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让学生明白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体现和延伸,培养保障网络运行安全、网络数据安全、网络信息及传播安全等意识,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促进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等方面体现青年学生的作为与担当。其次,健全监管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加强网络信息监督,用先进的信息收集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防止各种有害信息侵入网络,建立预警机制,不断提升网络监控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还要针对突发问题建立专门、有效的疏导机制,在问题出现时能够做到精准应对,最大限度将消极影响扼杀在摇篮中。最后,完善惩戒机制。言论自由是社会民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网络上时常出现带有侮辱性的词汇、辱华现象、分裂中国言论,特别是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借助网络平台散播不实信息,赚取流量,甚至不惜歪曲历史、混淆视听,传播歪曲党史国史的不实内容,这类行为涉及大是大非,挑战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底线,应从严惩治,绝不宽容,以肃清网络空间。

(三) 话语创新,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亲和力

网络平权化的现实条件下,单纯自上而下的理论灌输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接收习惯和认知规律,新时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领要注重话语表达的与时俱进、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回应教育对象的多元需求,以创新的话语体系提升网络思政的亲和力。一是激发情感共鸣。应转换话语的输出形式,用贴近生活的“网言网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传播力。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密集的信息轰炸和刻意的信息包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因此,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善于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与教育方式互联互通,让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互融互鉴,采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以“接地气”的话语表述出来,使得大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下自觉将其所传递的思想观念转化为价值认同。二是提升话语生命力。在纷繁杂乱的网络空间中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价值引流,而主流意识形态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在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教育者应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遵循思维、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维护最广大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用科学的力量揭示真相,并有理有据地对恶意歪曲党史国史、攻击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破坏民族国家统一的言论予以反击。三是培育“中国梦”宣讲人。在学生骨干中培育一批意识形态宣讲人,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职业发展的“个人梦”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变教育客体为教育主体,让大学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和继承人。

(四) 路径拓展,把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动权

数字技术给各领域都带来了深刻变革,数字时代的意识形态引领工作要善于将技术变量转变为赋能增量,在深入研究掌握新兴技术及其对于产业的影响的基础上利用技术,要善于在网络空间开拓思政路径,把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动权。一是搭建融媒体矩阵。为更好地推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高校应积极搭建网络平台,形成融媒体矩阵,打造生产优质网络文化作品的“中央厨房”,借助图文、视频、H5、VR等新型媒体技术,通过互动式、体验式的信息服务,达到渗透式教育的目的,切实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二是发挥自媒体作用。自媒体时代,人人手握麦克风,网络上也自然涌现很多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意见领袖”“草根大V”。在意识形态领域,相较于权威专家、官方公告,青年大学生更乐于接受“草根”网友的意见,更容易受到同辈人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学生“明星”政治素养、理论功底和宣传能力的培养,打造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让其起到“领头羊”作用,通过朋辈教育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三是利用大数据技术。要顺应网络发展规律,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治理管控中,通过挖掘数据、筛选信息和深入分析,对网络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进行归纳和预测,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供精准性预测和实践支撑。

四、结语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问题,加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至关重要。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网络无疑是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巨大变量,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渗透分化从来没有停止过,其真实目的就是与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青年。因此,学校要从坚持内容供给与传播形式的创新、实现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联通、打通从理论认同到行为认同的路径等方面出发,立足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深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规律的把握,在思想指引、舆论导向、方式转换、路径拓展上下功夫,推动这个“巨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