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衣裳”
——中国高等院校服装史学术会议研究

2021-11-29 05:02贾玺增曾玉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4
关键词:服饰文化服饰服装

|贾玺增 曾玉军|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100084

“华夏衣裳”是由贾玺增担任学术策划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迄今为止共举办了三届,其中第一届、第二届共同主办单位有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三届共同主办单位有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和江西服装学院,承办单位有东华大学出版社、东华大学期刊中心和江西服装学院中华服装文化研究院。

首届“华夏衣裳”——中国高等院校服装史教学与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9月26日至27日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全国74家高校协办,共邀请31位知名专家参与,与会专家围绕“史学研究、教学探讨、创新设计”三个主题分别进行了交流;第二届“华夏衣裳”——中国高等院校服装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6月19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分“文化”“礼仪”“艺术”“产业”四个主题,由来自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行业单位的15位专家聚焦中国服装史研究进行了精彩的主题发言;第三届“华夏衣裳”——中国高等院校服装史研究学术论坛于2021年10月29日在江西服装学院举行,以“服装历史、服装教育、服装设计、服装品牌”为主题,由16位专家围绕这四个方面开展学术交流。

华夏衣裳会议以线下和腾讯视频会议、B站直播的形式进行,研讨会旨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研究者在服装史、服饰文化、史论研究、教学实践等不同领域的拓展和深化,积极推进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和弘扬。同时,研讨会也为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双向、互动的交流平台。

一、服装史学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造就了源远流长的本国传统服饰及其文化,各朝各代的服饰文化瑰宝都以其鲜明特色在世界文化长流中熠熠生辉。服装史研究不仅需要研究者深深耕耘于历史土壤,还需要他们具备对服装学以及设计学等展开多学科交叉运用的能力。针对服装史研究方法的特殊性与多样性,“华夏衣裳”——中国高等院校服装史教学与学术研讨会从中国服装史的研究方法展开讨论,对中国服装史研究的现有成果进行理性分析和经验总结,加强对服装史研究体系本身的剖析和总结,寻求当今正确且有效的研究方法。

“研究过去是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现在,更有底气和智慧去创造未来。”这句话引出了清华大学李当岐教授的“古为今用,继往开来——谈服装史的教与学”发言,李当岐教授指出了学习服装史最为重要的缘由,并就此提出了学习服装史的方法,突出了“文化”的重要性。他对于服装史学研究的创新观点是“了解文化脉络,把握文化特征,探究文化原由,解析文化基因,传承文化精神,去除文化糟粕,汲取生存智慧,创新现代设计”。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包铭新教授以“中国服饰史的研究史——目的、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发展”为题,从服饰史的定义、研究范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历程等方面探讨了服装史研究的发展。他提到,在世纪之交,图像学研究的材料和方法在服装史研究领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运用,服装史研究的范畴不断扩展,研究者的视野更为国际化,并进一步融入了现代学术规范和引入了更多领域的研究方法。

中国服装史的研究方法需要跟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在研究方法论的过程中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整理,能够达到举一反三再证其他的效果。东华大学包铭新教授、李甍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服装史的研究方法——以汉代服饰研究为案例”的发言,认为服装史研究要从图像、文献、实物三方面着手,并分别从服装染织史的研究方法、汉代服饰研究材料综述、研究汉代服饰的角度、关于三种材料综合使用的几点建议等方面提出了关于汉代服饰研究方法的独特见解,拓宽了研究服装史的手段和角度,以便全方位研究服装史。

在研究中国服装史的同时,注意比较同期的西方服装史,能够看到中西方服饰反映出的中西方在审美标准、文化观念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为研究中国服装史提供新的思考角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臧迎春教授以近现代中法女装文化比较为基础,探讨东西方服饰文化的外在表象和深层的美学思想,由内到外剖析了东西方服饰文化之间的内外异同,从服饰文化角度为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供了通俗易懂的案例与方法。

除此之外,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张玲教授从服装“形制”的定量化研究入手,依托考古发掘的南宋女装实物,结合图像及文献证据,对宋代女性服饰风尚加以评价。考古是为了寻找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那些已经丢失的记忆,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有了考古,才使得一个国家的历史更加丰富多彩。张玲教授的研究方法,正体现了服饰品考古对于中国国家与民族文化发掘的重要性。

二、服装历史

中国传统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贾玺增教授关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之美”的主题发言,立足历史发展视角,讲述了中国先民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对手工制物充满热情和欲望,他们通过拟物象形的服饰元素,构建出生动和谐、时节有序、内外融合的“新世界”,这些传统服饰文化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浪漫情怀和充满智慧的文化想象力,反映了中国先民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

先秦时期的楚国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富有地域特色,对后代的服饰文化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王柯副教授主讲了“从概念到文化:‘楚服饰’的历史文化语义”,通过对“楚国服饰”“楚地服饰”“楚人服饰”三个楚服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分析把握不同概念所指的历史演进轨迹与文化蕴含。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王方作了题为“汉代长冠的礼仪化之路”的发言。她提出两汉时期长冠的演变过程既体现出两汉冠式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具有其发展的特殊性。这种不同寻常的演化过程反映出汉代冠服符号化和礼仪化的过程,深刻诠释了汉代服饰制度的形成轨迹。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刘冰冰副教授以“汉阳陵周应墓塑衣彩绘俑服饰研究与艺术再现”为题,对相关服饰的造型特点作了总结,并针对其款式、色彩、发饰、足服进行了深入分析。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李芽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妆容的成型时代:汉代妆容造型研究”的发言,她提出,汉代是中国妆容的成型时代,对汉代的妆容造型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并向大家展示了西汉妆容由简约素朴走向大气磅礴的过程,和在“阳尊阴卑”背景下东汉妆容的纤柔之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李甍教授阐述了《舆服志》与中国古代染织服饰史研究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如何将《舆服志》应用于冠服的具体形制、发展演变、表现形式、分等分类等方面的研究。与此同时,李甍教授就“国服与汉服:辽代二元体系中的服饰制度”进行了主题发言,从横向建构和纵向建构两个方面清晰梳理了辽代具有鲜明特色的封建等级服饰制度,指出了辽代的服饰制度具备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双重属性。

众所周知,明朝的服饰文化对周边国家尤其是朝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点近些年在学术界和网络平台都引起了相当多的讨论。韩国檀国大学传统服装系崔然宇教授以“释《大明会典》冠服制度中的‘~年定’”为题介绍了《大明会典》的编纂、版本、题解、冠服制度中的“~年定”等内容。崔然宇教授的发言和介绍从真实历史的角度为理解明朝服装对于彼时朝鲜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论证。此外,故宫博物院博士后温少华“明代皇室冠礼的行礼特征及冠礼服研究”的发言对明代文献中的冠礼制度进行了梳理,并从文献结构、制度变迁、着用特色等三个角度考证了明代皇室的冠礼制度、行礼特征及冠礼服的着用等情况。

敦煌石窟艺术是极具敦煌地方特色的佛教艺术品。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武琼芳在“基于敦煌石窟的服饰染织史研究”的主题发言中指出,敦煌石窟对于服饰染织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敦煌石窟体量庞大、延续时间长、内容丰富,是可供服饰染织研究的重要资料。它体现了多元文化和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三、创新设计

服装,既是遮身蔽体的商业化产品,也是传播精神信息的物质化载体。在当今社会中,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大都是立足于对本土优秀传统服饰的传承,并反映社会发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系李薇教授为大家带来了“旧样新裁: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道与器”的主题发言。她阐释了“道”与“器”的定义,并提出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商业表现、以器载道三方面的表现,强调从创意上突破时间的限制,将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转换从而让民族文化融入国际时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系鲁闽教授阐述了新中式设计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其在传统美学范式下,如何运用现代设计方法、材质及工艺等去演绎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精髓。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崔荣荣教授以“传统服饰艺术的哲理性思辨”为题,从传统服饰与服饰艺术、传统服饰造型与女性审美、传统五行五色哲理诠释和传统服饰文化与装饰艺术的思考四个方面展开演讲,通过对“天圆地方”审美理念、精巧织造工艺与各种文化意涵的纹饰共生、“五行五色”传统色彩观等内容的介绍诠释了传统哲理性思想。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李加林教授介绍了“高密度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与“独花织锦服装设计工艺技术”,这两项技术使织锦个性化创新设计与制作成为现实。西安美术学院服装系高强副教授阐述了对秦兵马俑服饰艺术进行考察研究并从中提取精华,将其时代精神和审美特征融入当代时尚设计中的过程与方法,诠释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学院杨素瑞老师为大家讲述了清代宫廷服饰色彩考析,通过分析清代宫廷服饰色彩,指出从传统服饰色彩中提取的重要信息,可为现代服装设计当中色彩的运用提供后现代式的创新手段。

在品牌发言方面,盖娅传说创始人熊英围绕“乾坤方仪”,从设计角度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服装的显著重要性;东北虎高级定制公司婚纱设计总监张伊宇以“当中国风遇到世界——穿在身上的情书”为题,从中国式婚礼服的缘起谈到中国古代婚服的三种形式,用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和一个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展示了华夏五千年服饰文明的经典回溯和一场爱与时尚精粹的极致礼颂。

中共焦作市委常委、修武县县委书记郭鹏和大家分享了“汉服产业的修武实践”。汉服“十三余”品牌总监白泽作了“中国传统服饰在网络社交时代的创新性营销与传播”的主题发言,从品牌的角度,通过介绍“十三余”自身发展历程及案例分析,引出汉服行业的发展、当代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十三余”如何在年轻市场中传播文化、输出内容的相关思考。北京雅致东方生活艺术中心汉服趋势研究会发起人王淑扬作了题为“汉服热潮背后——汉服趋势研究会与传统服饰文化趋势洞察”的发言,通过趋势美学主题、四大趋势人群中流行要点等来研究汉服如何承载传统服饰文化,并探索汉服未来发展的方向。

传统图案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古代一直都充当着人类服饰当中的图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贾玺增副教授以 “汉代纹样的时代特色与设计转化”为题,分享了汉代纹样艺术与其在设计中的实践应用方法。他认为汉代纹样既写实又抽象,指出汉代也是中国本土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之一。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王乐教授作了“看样裁衣——汉唐服饰上图案应用艺术”的主题发言,以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丝绸文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汉唐之间显花织物的主要品种、面料在服饰上的应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李雁老师主讲的“近代儿童服饰纹样研究”聚焦不同的儿童服装品类,通过许多实物分析了近代儿童服饰纹样,为现代童装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四、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保护、传承并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发展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正因如此,在服装设计的学科当中,少数民族服装史也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张国云教授通过对侗族服饰的服装形制和相关等纹饰符号的分析,探讨了侗族服饰文化的独特性与多元性。此外,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学院杨渝坪教授就“彝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大家展开交流,并简单介绍了四川地区尤其是大小凉山彝族纺、染、织、绣、服饰制作方面国家级或省级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工艺特征、制作技艺、代表传承人等内容,呼吁大家共同为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发展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五、服装设计

在“华夏衣裳”——中国高等院校服装史教学与学术研讨会上,关于传统文化对于品牌运营重要性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肖文陵教授作了“眺望时尚的尽头”主题发言,从时尚产品的生产和时尚文化的传播展开,讲述了21世纪时尚产业所蕴含的生机;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吴洪教授在视频发言中指出,我们今天强调的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传承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王永进教授在分享“高性能冬季服装装备设计方法与文化应用”报告时,特别提出了“人—服装—环境”的设计方法,即以人体为中心,结合环境及功能考虑整体与单一效果;北京融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殷丽莉作了“新消费时代,服装产业如何在当下乘‘风’破浪”的主题发言,提出新消费时代的消费场景、消费习惯、消费人群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服装产业的供给端要和消费端同频共振,既要紧跟新兴消费趋势,又要观察前沿文化潮流,统筹考虑背后理念的更迭、供给的创新;WE视觉创始人路凡作了以“中国风陈列的沉浸式视觉体验”为题的发言,指出中国品牌应该提升中国式审美,将中国风元素设计输出到全世界,分别讲解了如何将中国风的设计元素灵活运用到陈列空间、中国品牌,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中国式审美等视觉传达问题;杨子品牌创始人杨子作了“设计师品牌的独立性认知与文化基点”的主题发言,指出“对于品牌而言,我们应该让设计更有思想”;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学院张宁博士分享了以“中国潮牌文化的设计策略研究”为题的论文研究成果,指出了当前中国潮牌文化设计存在的不足,并分享了中国街头文化的特点和代表性元素。

六、服装教育

自服装教育教学进入我国高校以来,几十年间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与变化,从服装教学规模、服装学科范围等方面看,还需与时俱进,适时解决服装类专业与我国当代社会环境发展之间的诸多矛盾与问题。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华梅教授在“服装文化教研要立足于新、高、准”的主题发言中指出,服装文化是立体的、多维的,服装文化研究不能仅限于史论,还应包括面料、设计、制作以及展示等全流程实践活动;清华大学贾玺增副教授以在清华大学的实际教学经历,阐述如何从服装史、纹样史、流行时尚三个研究方向构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知识研究体系,如何将三者融合为创新设计服务,同时,通过教学实践案例对中国服装史课程的知识构建与教材建设进行阐述,探讨服装史论教材丛书中《中外服装史》、《中国服装史》和“简明版服装史系列”教材的写作特点,从中展示中国服装史课程的知识构建与教材建设过程中科研与教学融合的过程。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陶音教授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染织服饰设计专业的东方设计体系教学理念,分享了以融合传统文化追寻为当代社会创新为特色的教学经验。中国的设计师需要承担传播本国优秀文化的责任,陶音教授以“东方设计之于全球价值——独立设计师人才培养教学探索”为题,分析了东方设计对设计风格多元发展的贡献性、对世界品牌的吸引力、对中国设计师品牌的影响力等,并提出“我们要培养兼具全球化视野和‘中国创造’使命感的应用型创新设计人才”。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谢梦荻老师分享了教学过程中针对数字环境下时尚的传统与创新、共享与合作的服饰设计教学经验;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蒋玉秋副教授介绍了“道器相容”的教学观念,通过“传道重器”,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服饰中的设计智慧,带领学生进行相关服装实践体验,心手合一传承中国服饰文化;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王展副教授介绍了北京电影学院根据电影创作的需要,在服装史教学时分七个板块进行,以传统服饰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为重点内容,让学生在体会传统服饰美感的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上海戏剧学院李芽教授主讲了“中国古代妆容研究与教学探讨”,对古代妆容造型和古代化妆品文化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分享;韩国檀国大学崔然宇教授分享了教学经验,檀国大学传统衣裳系在校博物馆所属服饰研究院研究者的合作下,用服饰实物来进行教学,该课程已成为该校服装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特色课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服装学院李杰副教授主讲了“传统服饰专题创新设计”,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传统服饰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课程体系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并阐述了其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摸索出的体现中国时尚价值观的现代创新设计手法;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田顺副教授介绍了广州美术学院染织学科的纺织与服饰设计创新教学思路及实践;湖北美术学院时尚艺术学院邹璐老师主讲了“基于文化调研方法学习的服装史教学探索”,介绍了基于文化调研方法学习的服装史教学探索;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范文娲老师以“实践与反思——服装史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思考”为题作了交流。

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王露教授围绕“科技与时尚互融、共生与课程创新研究”这一主题的中心思想,提出了中国服饰教育的基本要求,论证了其“坚持关注设计发展的前沿研究、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前提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杨雪君老师主讲了“服装史翻转课堂教学”,向大家演示了服装史翻转课堂如何教学。

七、结语

“华夏衣裳”系列论坛的举办彰显了中华民族复兴路上中国服装行业的历史责任,为加强全国高等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探讨服装史及其相关课程的优秀教学方法,促进服装专业课程改革和提升行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快中国服装教育最新成果的转换搭建了优质平台。论坛汇集服装行业不同领域专家,汇聚多种学术理念和业界实战经验,从业态发展、设计创新、文化传播等方面极大促进了行业发展,体现了“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的最新成果。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服饰服装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道具服装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云想衣裳花想容
广西瑶族服饰文化研究
Wearing History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