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进,石太峰,侯 卓,程山忠
(如皋博爱医院放射科 江苏 如皋 226500)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良性妇科疾病,存在类似于肿瘤的特征,如侵袭、种植等,可在全身各位置种植,常种植于卵巢与盆腔等其他脏器[1]。本病患者典型表现为月经时出血异常,并在卵巢、盆腔附近聚集,存在明显疼痛,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其发病机制至今仍然为完全明确,但考虑与经血逆流被纤维组织包裹形成囊性病变有关[2-3]。临床对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多采用影像学手段检查,CT、MRI均属于常用手段。为了更好地发挥出CT、MRI诊断本病的价值,本次研究以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6例为对象,分析了MR、CT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56例。纳入标准:①满足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标准,病变局限于盆腔内,并经病理检查确诊者;②认知功能正常,能够配合研究者;③对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精神疾病史或近期发生严重变故者;②对比剂过敏者;③不配合研究者。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年龄20~53岁,平均(41.25±8.01)岁;盆腔触痛15例,痛经33例,性交痛8例;产次0~3次,平均(1.15±0.28)次。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
CT检查:采用GE MEDICAL SYSTEMS 64排多层螺旋CT机进行检查,检查前需排除钡餐检查史,嘱患者禁食6 h,并保持膀胱适度充盈。检查时,自膈面到耻骨联合下缘附近,行平扫、排泄期扫描、皮质期扫描、延迟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60 mA、准值0.5 mm、螺距0.8、重组层厚5 mm。在增强扫描时,经肘静脉注入碘佛醇100 mL,控制流率为2.5~3.5 mL/s。注射之后的25 s和240 s时进行扫描,同时通过实时成像对患者情况进行观察。将原始图像传至AW4.6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容积再现等后处理。
MRI检查:选用联影1.5T超导型MRI,腹部线圈,在T2WI灌装定位之后,设置好相应的参数。冠状面扫描定位选择序列T2WI,视野设置为30 cm×30 cm,矩阵设置为512 cm×512 cm。盆腔轴面则选择序列T1WI,TE设置为59 ms,TR设置为1 200 ms,矩阵设置为384×512,层距设置为2.4 mm。增强扫描时在患者的肘静脉注射钆喷酸葡对比剂(流速约1 mL/s,注射浓度0.1 mmol/kg),注射时使用手动注射,完成注射后立刻用0.9%氯化钠溶液冲管,在注射完成后进行扫描,总成像时间为40 s。
(1)病理诊断结果分析;(2)CT表现及误诊情况分析;(3)MRI表现及误诊情况分析;(4)CT与MRI诊断情况分析。
采用SPSS 21.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6例患者病变均位于卵巢,病变肉眼观察可看到紫蓝色小结节,直径1~28 mm,平均(10.25±1.35)mm,镜下异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相同,腺体与间质均可见。
本组CT确诊46例,误诊10例,诊断准确率为78.57%(44/56)。56例患者CT检查病灶定位于盆腔内14例,定位于附件区42例。16例为单囊性病变,检查发现囊壁规则性好,内部密度较液体密度稍高;40例属于多囊性病变,囊内密度存在差异,部分伴随高密度的表现。经增强扫描,囊内无强化信号,囊壁伴有线状强化。误诊10例中,宫外孕1例,附件囊肿2例,囊腺瘤2例,低密度包块1例,囊肿/卵泡1例,输卵管扩张1例,其他占位性病变2例。
本组MRI确诊50例,误诊6例,诊断准确率为89.29%(50/56)。56例患者MRI检查定位于盆腔14例,附件区42例。单囊性病变10例,多囊性病变46例。多囊性病变者各囊内MRI信号不一,囊壁厚薄不一,部分存在囊内短T1、长或短T2信号。误诊6例患者中,囊腺瘤伴出血1例、囊腺瘤伴感染1例、畸胎瘤2例、囊肿1例、输卵管扩张伴积血1例。
CT诊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准确率为78.57%,MRI诊断准确率为89.29%,MRI诊断准确率虽然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7,P>0.05)。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妇科常见病,好发于卵巢及盆腔,在月经来潮时,由于内膜异常脱落,可引发出血,在出血难以排出时,将会局限在卵巢及附近组织位置,部分也会流入腹腔,进而出现囊性病变。由于月经来潮积累的陈旧积血,故囊肿常伴有巧克力酱样特征,所以也常称之为卵巢巧克力囊肿[4]。本病典型表现为进行性痛经,临床多采用超声、CT以及MRI进行诊断,其中MRI诊断符合率较高[5]。在CT诊断上,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表现为存在和子宫临近并紧密粘连的囊性肿块,单囊与多囊病变均可,囊肿密度大,早期囊壁较薄,CT检查可能无明显征象[6]。而MRI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价值在临床中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本次研究中,MRI检查囊性病变例数小于CT,原因在于MRI扫查对囊肿及周围组织的分辨率更高,故而可显示大囊肿周围的小囊,且各囊性病变中囊内MRI信号以及囊壁厚薄存在明显差异。本文中多数患者的囊肿信号呈现为T1WI高信号,T2WI呈现为高或稍低信号,这是因为异位内膜多次、反复地产生出血现象,而血细胞发生分解,细胞之中正铁血红蛋白的分布不均衡,故会导致T1、T2时间延长。
在误诊情况上,CT诊断误诊10例,原因在于病变发生初期,囊肿的囊壁厚度不足,内部密度不高,所以CT的鉴别较为困难,特别是对囊性病变鉴别的难度更大。本次研究误诊患者6例,CT表现为囊壁薄切均匀,内部液体密度接近于液体密度。文献指出[7-8],囊肿内部局灶性高密度属于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敏感征象,高密度信号表示存在血凝块,而增强扫描无强化表现,可作为与囊腺瘤或其他实体包块的诊断标准。而采用MRI诊断时,患者囊内信号存在实性成分或存在双侧扩张输卵管,并发生明显强化,而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处于早期,缺乏明显特征时,则容易误诊。在CT与MRI诊断的比较分析上,囊肿早期密度不高,CT分辨率低,故CT检查缺乏典型征象,而MRI检查则具有分辨率高的优势,可显示小囊肿情况,故诊断准确率更高。本次研究中,CT诊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准确率为78.57%,MRI诊断准确率为89.29%,MRI诊断准确率虽然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T与MRI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均有较高价值。
综上所述,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CT、MRI诊断效果理想,临床应用时需要注意与其他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以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