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红
【摘要】听、说、读、写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必须要具备的四项能力,这其中,写作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难点。为了切实提升小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读写一体化”的方式进行引导,借助阅读来强化小学生自身的写作功底,并在写作的环节中,巩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在相互助力的条件下,加速小学生“读”、“写”技能的发展。以下,结合多年实际教学经验,简要对读写一体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展开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取用。
【关键词】读写一体化;小学生;语文知识
小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伊始阶段,在此时,小学生不仅智力发育速度加快,对于知识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教师基于读写一体化视角开展语文教学,既有利于提升小学生自身阅读与写作的水平,还有利于夯实小学生对当前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其知识学习效率提高的同时,加速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成长。
一、培养阅读兴趣,激发读写激情
兴趣是小学生从事一切活动的第一推动力,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是落实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必要前提。但由于现阶段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难以调动小学生读写激情的同时,还容易抑制小学生阅读、写作兴趣,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游戏的方式进行引导,通过营造游戏氛围来凸显语文阅读、写作的乐趣,提升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在游戏化的课堂上助力小学生读写激情的激发。
例如,教师在教导小学生《秋天的雨》这一文章时,可以采用小组绘画的游戏进行引导。该文主借秋雨抒发作者对秋天的体会,展现了秋季的缤纷色彩。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先将小学生划分为前后的合作小组,引导小学生在组内一起阅读文章内容。而后,教师可以简单解析文章涉及的知识点,并组织小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最后,再让小学生将自己写作的内容以绘画的方式表现在纸面之上。教师将阅读、写作、绘画三元素进行整合,既可以提升读写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强化小学生对文章景物的感知,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写作激情。
二、重视阅读教学,提升写作水平
读写一体化教学中,“读”为“写”的引导,教师授课时更加需要重视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对此,教师可以采用互文阅读的方式进行授课。即,教师结合现阶段的阅读文体,选择与之相近、相关或相异的文章进行关联阅读,借此提升小学生对文章知识的理解。而后,结合两篇文章中使用的写作手法进行作文的创作练习。这一教学方式既可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小学生自身的写作水平。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学生《题西林壁》这一诗文时,可以选用《登飞来峰》作为互文阅读的素材。前文赞叹了庐山山势之浩大,后文则慨叹了山巅古塔之高耸,且两篇诗文皆表达了相近的情感与相似的哲理。教师授课时可以将这两篇文章安排在一起,先让小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并讲解两诗当中的异曲同工之妙。而后,结合诗文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引导小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联动多媒体设备,动态展示两诗当中描绘的画面,更进一步渲染小学生的视觉感受,刺激其阅读写作欲望的提升。教师采用互文阅读的方式作为铺垫,可以让小学生了解相似情感的不同写作手法;联动信息设备则可以营造更加优质的阅读氛围,為小学生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并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提升小学生的读写水平。
三、拓展阅读空间,扩大读写范围
虽然教材课本是小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首要途径,但教材当中呈现的知识内容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小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对此,就需要教师对阅读的空间、面积进行拓展,让小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语文知识,丰富小学生阅读掌握的同时,在更具多元化的课外书籍、文章阅读中,促进其读写范围的扩大。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周末、假期等时间,带领小学生前往图书馆、图书大厦等场所进行课外拓展活动。不同小学生对于阅读、写作有着不同的需求,针对阅读能力较弱但具备一定写作功底的小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推荐故事类、科普类的书籍,该类型的文章理解难度较低,更易于小学生阅读掌握;针对阅读能力较强但写作能力薄弱的小学生,教师则可以推荐散文类、诗词类的书籍,让小学生在阅读的环节中更进一步掌握文中的写作技巧。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推荐,既可以提高读写教学的针对性,还可以确保每一名小学生都可以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升,进而在丰富、多元的课外书籍阅读中,实现读写视角的扩大、读写能力的增强。
总而言之,读写一体化教学旨在以读促写、以写助读,通过二者相融的方式助力小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同步发展。教师选用多种生动化的方式进行教导,既可以优化小学生的学习感受,还可以点燃小学生的学习激情,进而在充满趣味性的读写课堂上,推动小学生语文学习综合素养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颖.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探讨[J].科普童话,2020(14):75-75.
[2]尤袁芳.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一体的实践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