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服务型制造转型人才培育路径研究

2021-11-28 15:28陈唯静
商讯·公司金融 2021年21期
关键词:人才培育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陈唯静(1988-),女,汉族,陕西渭南人。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品牌营销。

摘要:服务型制造是当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人才问题尤为凸显。新技术新经济下,服务型制造转型人才需求特征也已发生改变。目前,我国服务型制造转型面临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偏低、总体人数过剩但结构性短缺以及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因此,基于服务型制造的关键趋势以及人才需求,企业与高等院校需达成共识,加速产教深度融合,多角度协同重构创新人才培养生态,为产业转型提供充足智力支持。

关键词:服务型制造;产教融合;人才培育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产出中的比重,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型,进而实现价值增值[1]。这种转型升级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方向。

随着服务型制造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当前是制造业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智力支持是实施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撑。但随着科技的發展,制造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2]。

根据文献研究发现,技术技能的创新的主要来源是企业,且需要学校参与得到积累,因此,深度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出路[3]。服务型制造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各高校与企业合作共育人才的共识,加速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发展量增质优、实现校企紧密合作、培养服务型制造人才产业升级等,成为推动服务型制造转型的重要途经。

1.服务型制造转型人才需求特征

根据《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的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创新驱动、智能化、服务化转型的发展路径。因此,面对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以及转型过程中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工作内容的变化,制造企业的岗位对人才需求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转型过程中,服务型制造要求“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其中,技术研发人才以及数字营销人才对服务型制造转型的成功与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4]。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近年来制造业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持续增多。同时,从微笑曲线中高附加值区域是研发以及营销两个环节可以看出,除研发人才外,服务化转型必然会引起对数字营销人才需求的大幅增加。

(1)技术研发人才需求特征

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服务型制造企业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研发与产品服务并重,适应智能化数字经济时代的特征。因此,服务型制造转型对技术研发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创新能力、产品设计、工艺技术改良能力,还包括沟通协作、市场分析、客户服务、大数据等跨学科知识等方面,以此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以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2)数字营销人才需求特征

在服务型制造转型过程中,企业必须突破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技术+产品+服务+运营+…,引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制造、智慧服务等系统解决方案,不断探索新型服务模式,延伸服务体系,创新产品增值服务方式,实现高效协同的智能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因此,大量的数字营销人才也将成为服务型制造转型中的必备竞争力。同时,相较于传统营销人才,数字营销人才应具备产业洞察能力、产品理解能力、数据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等方面。

2.服务型制造转型的人才困境

(1)制造业整体就业人员受教育层次偏低

服务型制造转型需要大量技术研发人员以保证企业的创新生产能力,以及足够的数字营销人员实现产品价值的有效转化。目前,这些专业人才均依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培养及输出。但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20》数据显示,制造业就业人员中93.7%的人受教育程度在大学本科以下,大学本科与研究生就业人员仅占比6%与0.6%,高层次人员严重不足。因此,对于产业亟需高层次人才的现在,现有产业人力资源质量无法支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需求。

(2)存在总体人数过剩与结构性短缺的矛盾

传统制造业以流水生产线为主,对技术人员要求较低,研发人员也占比较少。但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许多基础加工及制造环节被机器所取代,致使整体产业人数过剩。同时,产业发展已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着力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标准、品牌、供应链管理等高附加值区段转移[5]。这样的变化导致这些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现有人员专业技能薄弱,难以胜任关键技术岗位。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我国1.67亿技术人员中仅有不足5000万高层次技能人员,难以支撑产业转型需求[6]。同时,企业缺乏高层次管理人员根据转型需求革新管理机制、组织结构以及工作流程,致使企业内部运营落后,无法跟上转型的快速节奏。

(3)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

当前,制造业转型亟需大量适应新技术、新经济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但却出现了实际招聘过程中“有岗无人”的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以及实际企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其中包括:第一,大量数字化新技术涌现,但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及相关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无法跟上产业、企业的变革发展的步伐;第二,课程内容未得到及时更新,新技术新要求未能及时融入课程当中,致使课程内容陈旧,学生就业无法胜任对应岗位;第三,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仅注重其理论培养,而忽略了企业实践,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较弱,无法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3.服务型制造转型的人才培养路径

(1)依托产业,重构高校服务型制造人才培养新生态

作为人才供给侧,高校应全方位融合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加大对服务型制造转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重构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

一方面,各大高校围绕重点产业和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并针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多层次构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服务型制造人才体系建设。其中,以高端人才需求为导向,研究型院校设置服务型制造或智能制造DBA项目或建立高校科研工作站,以重点项目为依托,組织人才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服务创新,解决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而根据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可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积极开展互动式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可通过服务型制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重点领域技术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形式共建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 “订单式”培养,不断健全育人机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数量及质量。

另一方面,高校需整合各类专业教学资源,结合企业需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构建与产业链相融通的服务型制造课程体系,完善学科体系。首先,应针对服务型制造产业转型对人才的胜任能力需求,调整原有课程内容及授课形式;其次,大力建设“互联网+制造”、“营销+制造”等特色课程,形成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再次,联合国内外典型企业,结合校内外资源,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体化课程,培养适应未来制造领域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学习工厂”

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于2019 年印发的《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中指出“产教融合型企业是能够深入参与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积极发挥自主办学潜能,为社会转型与创新就业带来一定价值的,具有规模性、示范性、引领性的企业”。为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企业方也需主动积极的参与人才培育的过程中,成为重要办学和育人主体。各地需根据不同制造产业需求,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大力培育特色产教融合型企业,有效引导和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构建以新型制造业发展为导向的业从研发到生产、从销售到服务的全过程的协同育人模式。

根据产教融合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产教融合企业可开展合作办学、教学参与以及产品服务等多种运行机制[7]。

一是与高校合作开办区域性产业学院、企业大学。对接产业统一要求,整合高校不同学科师资力量,纳入企业优质师资,依据企业内容运营业务的管理、产品、营销、服务等方面板块设计教学内容并开发课程,在真实企业工作环境中实际训练,以赋能为中心,结合用户需求,分层开设技能培训及管理人员研修项目。

二是与高校深度合作,真实参与人才培育过程。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资金、人力、场地、管理与经验方面的支持,学校作为主要实施者与企业合作制订应用型课程、人才培养标准、企业实习环节,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组建管理部门并明确相关评价机制。其中,应用型课程是将企业生产实践与基础课程和教材进行整合而形成的,包括生产设备操作流程和企业项目案例分析等。评价机制包括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企业实习质量评价以及产教融合实施质量评价。

三是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发新型教学模式、先进生产技术、学术科研成果以及智能化教育产品。依托校企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检验机制和反馈机制,通过收集产品使用情况的满意度和教学效果反馈不断改进教学产品,实现以产促学、以研促教,引领产教融合模式不断革新和发展。

(3)加快政产学研用联盟建设,推动培育创新型实用人才

围绕区域发展战略,依托制造业重大工程项目、高校及科研院所,以核心技术市场应用为导向构建包含政府机关、龙头企业、中小型典型企业、研究型高校及科研院所、应用型高校以及培训机构在内的多领域、跨行业、跨学科、跨国界的政产学研用联盟,从而推动培育实用人才,支持创新创业。

首先,发挥政产学研用联盟在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培育上的引导作用。通过搭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产学研用价值链,引导竞争性企业围绕共性基础技术开展应用创新,并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定向、委培等形式加快培养造就产业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同时,加强交流培训,实现现有人才的质量再提升。

其次,发挥政产学研用联盟在“管理+技术”复合创新型人才培育上的纽带作用。集聚互联网产学研用联盟的各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创建创业学院等,培养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同时,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同吸引集聚一批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等多种方式引进或组建复合型工作小组,进而推动多领域跨学科之间的人才互动,形成全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

再次,发挥政产学院用联盟在人才供需平衡上的对接作用。通过供给方与需求方的长期稳定合作及资源共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高校等人才供给方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对接。联盟内以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开展精准对接活动,搭建人才引育双赢桥梁。

(4)建立智能人才服务平台及专家库,推动多领域跨学科人才互动成长

整合高校、企业及社会资源,依托数字技术,构建专门的人才网络平台,通过建立人才服务网络搜索、人才信息数据库和人才服务供需对接,加强服务型制造业人才需求预测、人才信息发布、人才培训、人才跨行业跨区域交流,实现对接供需的全智能化服务与管理。

第一,人才服务平台为制造业大中小企业、政府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社会团队等提供全开放的人才通路,各方均可通过网站发布需求信息或提供人才服务。发挥人才搜索引擎作用,有效、动态的管理人才资源。

第二,充分引入加盟服务机构的海量服务信息资源,保证了平台人才信息数据的实时性,实现加盟服务机构和平台服务信息数据的动态更新;及时收录注册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人才信息,从而建立服务型制造动态人才服务信息数据库,为产业转型人才储备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

第三,开展人才培训、技术研讨、国际交流等服务,为服务型制造转型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定期多渠道多形式举办人才交流活动,不仅能推进重点领域共性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更能促进服务型制造专业人才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四,设立服务型制造网络专家库及跨领域重点科研项目组,强化企业与高层次专家的沟通交流,促进高层次专家与企业间的合作,并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专家智库,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动态、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孙林岩,李刚,江志斌,等.21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J].中国机械工程,2007(19):2307-2312.

[2]曾文瑜,闵旭光.“数字化赋能”视阈下制造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矛盾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05):212-214.

[3]马陆亭.加强产教融合 共同培育先进制造业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06):16-17.

[4]李伟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中劳动力技能需求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20,34(04):82-86.

[5]王一鸣.百年大变局、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J].管理世界,2020,36(12):1-13.

[6]刘泽双,丁洁.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技能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软科学,2020,34(06):136-144.

[7]董树功,艾頔.产教融合型企业:价值定位、运行机理与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1):56-61.

猜你喜欢
人才培育产教融合
市场需求视野下营销人才培育模式探析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的SWOT分析
浅析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营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探析
营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