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摘要】家园活动的开展往往不能长期坚持,而在为数不多的家园活动中,家长参与积极性不高,常处于被动状态。这样一来,活动质量自然得不到保证,最终导致一些家长教育观念滞后,家园沟通不畅,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影响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高质量的家园关系应是双向互惠的。如何有效利用家长资源,构建合作型家园模式,促进家长教养态度的转变,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家长义工联;家园合作;资源库; 共生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立项号:TY-b/2020/06)的阶段研究成果。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他认为,学校要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幼儿园应借助社会的力量,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为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献策献计,形成优质教育合力。
一、组建义工联,创新合作模式
我园以幼儿发展为立足点,注重发挥家园合力,定期邀请家长来园,鼓励家长志愿者以“义工”身份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事务的积极性。随着家长义工队伍的壮大,我们发现,只有建立家长义工组织,才能让家长义工更清楚地了解参与家园活动的意义与目标,才能提升义工组织的凝聚力与行动力。由此,我园提出以“家长义工”这一新型家园合作模式为切入点,组建家长义工联,促使义工在组织内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我园重点从安全导护、家长助教、活动帮手、爱心支持四个方面组建家长义工联,邀请家长义工参与幼儿园(班级)的事务管理,为幼儿的健康安全保驾护航,为幼儿园的环境改造出谋划策,为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添砖加瓦,在丰富多彩的家园活动中共享快乐,共同成长。与此同时,我园成立了以园长为核心的家长义工联领导小组,组织各班教师与家长推荐一位擅长管理的家长代表作为幼儿园义工联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负责传达幼儿园家长义工联的会议精神和定期活动开展的相关要求,并将家长的建议与想法及时传递给幼儿园管理者,有效协调幼儿园与家长义工各项活动的开展。
二、建立义工制,规范常态工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即规章制度。只有建立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才能更好地规范每位家长义工的行为,才能保障家园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促进家长义工联的良性发展。我园认识到建立家长义工相关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在不断实践、总结提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家长义工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工作管理制度、学习研修方案及评价反馈体系等。
我园制订了人性化的义工管理制度,明确家长义工的职责,提出其参与活动的注意事项及要求,并制订活动章程及具体的、可操作的活动方案,方便家长义工清楚地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设身处地为家长义工考虑,尽可能地减轻家长负担。比如,安全导护团需要家长义工时刻绷紧“安全弦”,按时到岗协助上学、放学时交通疏导,了解各年级组家长的来回路线,维护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秩序。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幼儿园要主动与家庭对话、合作,运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向家庭和大众传播现代儿童教育理念和知识,提升家庭科学育儿的能力[1]。我园制订了详细且灵活的家长义工研修方案,每月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家长开展分层指导,邀请家长定期参加“育儿经验大讲坛”“课程建设学堂”“游戏组织与指导”等学习交流活动,使家长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
幼儿园家园活动的开展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思想和智慧聚集、建构的过程,也是家长义工联不断完善的过程。家长义工的教育观念、指导水平等都在实践中不断发生改变,需要评价者树立动态的评价观。我园组织报道员对家园活动及义工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向社会各界展示我园家长义工联的工作成果,通过表彰优秀家长义工、评选优秀家园活动等调动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发放证书,感谢家长义工的奉献精神,对家长义工的付出加以肯定。
三、构建资源库,吸纳优质资源
家长资源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们自身的职业、才艺、兴趣、特长、智慧等都是潜在的教育资源,也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能源,彰显着独特的魅力。我园本着“吸纳家长资源,实现同生共长”的宗旨,动员并组织幼儿对家庭成员展开调查,重点了解家长的职业专长与优势所在,充分挖掘每个家庭存在的教育資源,不断梳理、整合家长资源,形成多样化的幼儿园人力资源库,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家长成员来自各行各业,不乏知识型的家长,如教师、医务人员、公检法工作者、技术人员、设计师等,他们是开展专业知识探究及实地参观学习的最佳助教。比如,幼儿园可以和在周边小学当老师的妈妈合作,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熟悉小学环境,了解小学的一日学习活动安排,从而帮助大班幼儿提前了解小学生活。幼儿园还可以邀请手艺精湛的木匠、篾匠、绣工等来园对年轻教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结合民俗文化,邀请身怀绝技的面包师、厨师、美食爱好者带幼儿开展生活体验,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金龙定期来我园指导教师“灯彩扎艺”的技能,在民俗工作坊中指导幼儿制作舞龙、舞狮、面具等;一位大班幼儿的家长是中医,多次带领幼儿参观中医诊所,现场诊治、授课,让幼儿直观感受针灸、把脉、拔罐等中医医术的博大精深。
四、互动多样化,实现共生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家乡”中,为了让幼儿了解“丝绸之乡”“禽蛋之乡”“文化之乡”“建筑之乡”,教师将视角面向全社会,充分挖掘周边的社会资源,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家园互动活动。
游戏志愿者带领幼儿来到红学公园,在悦梦广场内玩爸爸妈妈童年时的游戏,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感。亲子共游红学园,一幅幅金钗的透光玻璃绣像,一盏盏古色古香的宫廷灯笼,一卷卷才华横溢的诗词歌赋,浸润着浓厚的红学文化;亲子诵读经典,培养阅读习惯,在创意游览中追寻着中华文化的印记。
安全导护团带领幼儿走在石板街,感受老街的魅力;参观联抗桥、联抗纪念碑,听抗战老兵讲联抗历史;到文化站观看花鼓、莲花落、龙舞演出,听讲解员阿姨介绍它们的故事,认识各种各样的鼓,在敲一敲、摇一摇、舞一舞、说一说中加深对民间文艺的了解;在养蚕专业户家里采摘桑叶、喂蚕、织茧,了解蚕丝的用途,参观服装制造的各个工艺流程;在养殖场参观,认识各种各样的蛋,了解蛋从哪里来,并尝试设计“五彩蛋”。
在参观的过程中,幼儿了解了不同职业的工作人员,展开“爸爸妈妈的工作”“我知道的工作”“我还发现”等调查活动。于是,医生爸爸、护士妈妈、厨师爷爷、警察叔叔等助教团走进幼儿园,带领幼儿在各行各业的知识海洋中快乐遨游。设计师助教鼓励幼儿大胆设计“我心中的房子”“美丽的亭子”“各种各样的桥”,布置成图片展,并与同伴谈谈自己所住的社区,加深对社区的了解。
幼儿了解各行各业人们的工作及其与生活的关系,拓宽了眼界,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幼儿园真正成为自由呼吸、自主创造、快乐成长的幸福家园。
家长义工以合作者、支持者、实施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近距离地与幼儿和教师接触、交流,向幼儿展示不同的自己,提升自身实践水平与组织活动的能力,体验参与家园活动的快乐,提高了家园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在与家长义工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沟通能力及指导家长开展活动的能力,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养,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家长义工联的建立,拓宽了家园活动的途径,实现了幼儿园管理方式的创新,加强了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联系,使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实现了幼儿、教师、家庭的共生发展,架起家园有效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赵改霞.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山西教育(幼教),2021(05):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