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冰 罗永胜
摘 要:将课程思政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起来是高职大学英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在解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背后的基本理念。最后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教育理念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3-0173-04
Abstract: Combi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blended teaching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uidelin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volv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urriculum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ideas behind the blended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It is believed that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are the important carriers for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blended teaching; educational ideas
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在教育部人才培养相关文件里已成关注的焦点。《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明确提出“要实现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够在职场中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互联网+”时代,混合式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的组合,而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与社会活动、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它带来了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变革,正成为新的教学范式。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这一进程,线上教学有效支撑了教育部“停课不停学”措施的落实。疫情之后这种融合创新将是教育教学创新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后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是英语技能的培养和语言与知识的传授,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英语教学向英语教育转变。
混合式教学是未来教育教学革新的风向标,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课程教学的创新理念,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否存在契合性,前者怎样最大限度地为外语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开辟新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这无疑是高职外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拟在解读纲要的基础上,探讨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理念。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线上学习是指通过智能手机或者电脑等电子设备从网络上获取学习资源,并在网络上完成学习任务的模式。线下学习一般是指传统没有网络信息技术参与的学习活动。课堂上通过听老师讲课来获得知识的行为就是最典型的线下学习行为。我们把传统的线下书本阅读、练习、听课、课外实践等,都称之为线下学习。因此,混合式学习活动,实际上就是指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相结合以获取知识的现代学习模式。当然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定义,实际上每一次学习活动都要途经多种途径的混合[3]。只是说,线上和线下式两个典型的特征而已。这种学习模式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混合式教学(Blended Teaching)是建立在混合式学习的基础之上的,“教”与“学”不分家。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教必须通过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教”应该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在本文中,混合式教学是指融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网络技术媒介于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宗旨是通过有效的混合教学手段来促进有效的混合式学习行动。其核心思想是多元共存、团队精神、和谐意识、包容理解、友善尊重、共享共进,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高度契合性,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具有内在吻合性。
课程思政可理解为“课程德育”,它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全新综合教育理念。英语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理应成为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应该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桥梁。由于语言是承载思想和文化最重要的工具,在英语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也是高职课程思政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本文中的“课程思政”特指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二、理念的界定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建立在一定的理念之上。高职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也是如此。要想探讨其理念,首先要弄清楚何为“理念”。根据《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理念一词是由“Idea”翻译过来的,用来区别于单纯主观的观念,最早由柏拉图提出,后来德国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又发展了这一概念[4]。
柏拉图的“理念”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但不是物质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映射,而是在事物出现之前就已经独立存在的第一性的东西。柏拉图认为,理念存在于运动的物质世界背后。各种理念构成了一个永恒不变的、普遍的理念世界。这个理念世界决定了物质世界的存在。这有点类似于中国道家学派的“道”——“道”是决定世界万物存在的根本力量,“道”无处不在,但是看不见也摸不着。柏拉图的理念也是如此。
康德发展了柏拉图的“理念”。用理念指称现象背后的“本体”知识。康德在柏拉图的基础上,区分了直观、概念和理念这三个方面,理念是直观和概念所不能及的那一部分。康德称之为“理性概念”,以区别于“知性概念”。康德之后,黑格尔使用“理念”指来称“自在自为”的真理。黑格尔认为,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绝对真理”。无论是柏拉图最高的“善”,还是康德的“理性概念”,还是黑格尔的“绝对真理”,还是道家的“道”,我们都可以理解为一种决定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由于语言和表达对象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语言所表达的理念不可能和客观真理完全一致,因此我们通过语言所学习规律和实际存在的客观规律或者说“真理”之间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距离。而实际上生活中的理念,都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够成为人们所接受的理念。因此现实可操作的理念应该是已经表达出来的,并且被一部分人所接受的基本规律。其本质是一些相对正确的思想或认知。我们所说的理念,就是指相对正确的,用来指导人们行为和实践的思想,也就是广泛接受的指导思想。
三、大学英语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大学英语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是指决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和混合式教学指导思想。本文探讨的是什么样的思想直接或间接决定了高职大学英语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也是必须进行的?我们认为主要包括:(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所在;(2)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理念;(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4)显性课程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5)语言是思想和文化载体的基本理念。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纲要》明文规定,“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无论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什么课程,立德树人都是教育的宗旨所在。在当今这个以国家为基本政治分野的世界,为国家的发展壮大培养人才,仍然是教育的基本使命。因此,在每一门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对于我们来说,为国育才,就是要培养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愿意为中华名族伟大复兴奉献一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然而空洞的说教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具体的课程学习中可以让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让学生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明白,学好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这样和所有课程一样,大学英语教学要把“为国育才”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就英语教师而言,上好每一堂课,传递爱国主义思想就是“为国育才”;就学生而言,认真学习,学好英语,提升英语能力,就是“为国成才”。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学习英文版的爱国主义影片、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体现爱国主义的英文故事,举办爱国为主题英语演讲比赛、写作比赛、阅读比赛等活动来进行。当然所有的这些活动,都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来进行。比如,可以让学生在线观看爱国主义英文影片,线下用英语撰写心得,线上提交分享心得,线下课堂上以口语的形式面向全班汇报心得。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理念
所谓“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是指价值塑造的同时,也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价值塑造、培养能力;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在塑造价值、传授知识,三者是同时发生的,是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2]。这就意味着价值塑造、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三者本身是可以融为一体的,也应该融为一体的,原本也是三位一体的,但是在表达上被人为地割裂了。这一认识和客观实在是统一的。毕竟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提升能力和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我们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在提升英语语言能力,同时因为知识和能力发生了变化,也改变了对英语语言的价值判断。再比如,我们在学习中国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在提升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也在逐步形成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价值判断。同理,既然它们是三位一体的,每门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能够进行价值塑造。在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提出来之前,很多课程中的价值塑造是隐性的,而非显性的。现在有了课程思政这个概念,价值塑造就成为了一个显性的要求,这样每门课程在实施之前,都应该旗帜鲜明地思考:这门课程应该塑造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纲要》进一步指出,全面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2]。同时强调,“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2]。”这一点是课程思政能够赖以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而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任务就是把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塑造显性化——教师有意識地挖掘英语语言学习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传递给学生。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混合式教学最核心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教最终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教完以后,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无论老师怎么教,最终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产生效果。没有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就是无本之木。线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得课堂上的传道授业变得有点鸡肋,因为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在线获得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然而,并不是每个学生在没有外在压力和指导下,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学习资源并开展自学行动。尤其是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很大,加上高职的学生大多学习主动性不强,因此仅仅依靠线上资源来教育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线下老师的指导和督促。但是指导和督促并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只是促使学习行为发生的手段。当学习资源相当丰富,而且极其容易获取的时候,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选择就成为了最为关键的问题。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且通过引导、督促等方式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把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好,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想道德素质。这样就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
混合式教学目前是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方式。在传统班级授课模式中,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上百名学生,很难帮助不同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然而混合式教学可以利用线上资源和线上学习平台非常轻松地给予学生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考核方式。就高职大学英语而言,一个公认的事实就是,进入高职学习后,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英语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所喜欢学习的英语文本和英语技能也是不一样的,如果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堂授课,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计划,必定会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只适合一部分学生,甚至少部分学生的情况,变成永恒的“二八定律”,即百分之八十的老师只是再给百分之二十的学生上课。混合式教学则不然,在网络学习平台中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途径和相应考核方式。比如FIF、Welearn、Ismart英语学习平台中有各种水平和形式英语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线下课堂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平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及考核方式,然后在系统上监控学生完成学习计划的情况,督促学生按照自己制定好的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四)显性课程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显性的课程中总是蕴含着隐性的教育功能。最好的课程思政应该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说教的。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更是如此。显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史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目标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人生理念教育等是很难在英语教学中直接体现出来的。如果把这些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上的教育隐含在语言学习当中,就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philosophy”(哲学)这个单词的时候,可以利用构词法和词源法来解释这个单词含义,在解释这个单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对智慧和真理不断追求的重要性。这个单词源于古希腊语,其中“philo-”是“热爱、追求”的意思,“soph”是“智慧、真理”的意思。这样就可以告诉学生,所谓“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智慧和真理的热爱与追求,一个人只要走在追求智慧和真理的道路上,就可以成为一个哲学家、思想家(philosopher)。然后再给学生讲述苏格拉底、哥白尼、伽利略、夏明翰、瞿秋白等伟大哲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故事。从而培养学生不忘初心、矢志不移、追求智慧和真理的优秀品质。这种讲解单词的方法,表面上是在解释单词的含义,实际上也在进行思想和道德素质教育。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坚持真理是一种非常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坚守的原则,也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样的诗句所体现出来的为真理献身的高尚精神。从理论上来说,讲解单词的意思和用法是显性的,是英语学习的必然要求。但是通过单词的含义来让学生体会追求智慧和真理的重要性,培养坚守初心坚持真理的道德品质却是隐性的。如何将隐性的课程思政融入显性的英语学习,是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面对的课题。
(五)语言是思想和文化载体的基本理念
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这是一个相对普遍接受的事实。从这一认识出发,可以说,语言学习是最重要的思政教育途径,毕竟语言是最重要的思想传递工具。在接受思想传授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语言水平;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比如,儿童在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的过程中,可以自然而然地提升古文水平,同时也会或多或少地接受中国传统的教育。同样地,在百家讲坛听钱文忠先生讲解《三字经》和《弟子规》的过程中,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古文的阅读水平。儿童背诵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语感、提升语言能力,钱文忠先生讲解的主要目的在于传递思想,传播中华古典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好的课程思政的英语教材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英文版,以及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中国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相关主题的英语文献。把这些文献编写成适合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英语教材,利用这些文献开展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语言学习活动,可以自然而然地在英语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因此,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在于改编教材。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主义理想、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优秀文献编入高职英语教材,是进行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第一步。再围绕教材编写线上线下学习任务,线上线下练习题,线上线下测试题,构建出高职大学英语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体系。
四、结束语
《纲要》指出,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2]。这一要求實际上就是公共基础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体现;就是显性课程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体现;就是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体现;就是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的集中体现。当然,这一要求最终是要通过语言的途径来实现的,因此也体现了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的这一基本认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非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高职大学英语的课程需要将现代英语教学理念与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结合[5],最终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版)(教职成厅函〔2021〕4
号)[Z].2021.
[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Z].2020.
[3]徐光春.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8:4.
[4]邵华.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内涵重构、模式创新与多维评价[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20(4):55-59+67.
[5]赵岩,刘盈君.混合式教学在英语教育中的实践与发展——评《当代高校英语教学与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339(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