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
(汉口学院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物质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旅游成为现代人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市场需求的旺盛,自然也造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在此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本应获得较好的发展,但受限于双师型人才队伍的匮乏,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学科,对人才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由于教师队伍在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欠缺,使得培养的人才也缺乏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就无法胜任岗位工作,影响了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时间较短,从1999 年开始才在高等教育中全面扩招,以工商管理专业下设的二级学科形式而存在,专业名称为旅游管理。而在这之前一直以技能教育、职业教育的形式对专业人才进行培训。为适应国内迅猛发展的旅游行业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从2013 年开始旅游管理专业才成为一级学科,学科建设才逐渐完善。也就是说旅游管理专业的正式发展也不过20 年时间,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从经管学科分支出来的。其授课教师也由经管、历史等专业学科中调配而来,教师本身就在旅游管理专业方面存在着专业度不足的问题,而实践经验就更加地欠缺。于是在专业教学中通常是照本宣科,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在实践方面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难以胜任岗位职责。随着旅游行业的火爆,旅游管理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教师队伍也不断地引进专业人才,很多高校毕业的年轻教师成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骨干。这些年轻的教师虽然在专业知识储备上较为充足,但依然存在着实践欠缺的问题。而且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自身的能力水平并不能充分地发挥,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基础较为薄弱,在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目前很多高校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时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把双师型教师等同于双证书教师,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方向上出现了偏离,影响了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许多人单纯地把双师型等同于双证书,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既要有教师资格证,又要有职业资格证,但这显然是片面的。教师资格证、旅行社经理资格证、导游证等这些证书,只能说明教师有成为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资格,并不能说明教师就有成为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证书不等于能力,旅游管理专业的从业经历、教育能力等都不能只通过双证书来进行证明。
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具备专业教育能力,又具备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其本身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掌握学科教学规律,有着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教学经验。而且对于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有着充分的了解,有一线的从业经验,在从业中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可以对学生的实践和就业进行有效的指导,才可以称为双师型教师。我们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通常都只具备专业的理论教学能力,而并不具备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力。即使考取了双证书,也只是具备了成为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而并非具备了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还需要在行业中通过实践的打磨,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在行业实践中取得实效,这样才能证明开展的专业教学具有实效性,也才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对学生的实践和就业进行指导[1]。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从根本上驱动教师群体的自我提升,要使专业教师树立自我提升的意识,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较长的周期,只有教师自身树立了自我提升的意识,才能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成效更加显著。
教师要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看清行业的发展趋势,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更加长远的规划。想要在专业教育领域里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顺应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升自身的专业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的不足。只用既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学能力,又具备专业实践能力,才能开展更加有效的教学,对学生的实践和就业进行有效的指导。否则作为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自身在实践中无所建树,甚至无所适从,又如何能教好学生呢。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态势,与旅游企业保持联系,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理念,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科研也是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教师如果不具备实践的经验和实践科研的能力,也难以在职业生涯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因此专业教师要审时度势,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自主地进行实践能力方面的提升。
学校可以通过一定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手段来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通过构建阶梯型考评体系,来督促和激励教师的自主提升。阶梯型考评体系,可以把教师的能力水平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与之配套不同的福利待遇,通过这种分层级奖励机制,来驱动教师群体进行自我提升,提高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阶梯型考评体系的考评标准,需要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旅游实践指导能力等方面,考评的层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级。
初级双师型教师要具备双资格证书,具有教育资格证书和初级导游资格证,最低要具有讲师职称,理论知识较为扎实,可以独立讲授一门或者几门专业课程。中级双师型教师要具有中级旅游资格证书,有两年以上在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可以进行旅游专业文件的编写。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本科以上学历,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可以独立进行两门及以上专业课程的讲授。可以对教学经验进行独立总结,有教学改革的经历,并发表过专业文献。高级双师型教师要有高级职称,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可以系统性的讲授至少两门以上的专业课程。在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中有一定的成果,并可以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有高级导游资格证,有两年以上企业一线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参与过旅游教材的编写,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时,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可以进行实践创新。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师,对应着不同的福利待遇,把教学能力水平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从而驱动教师从不同目的出发,实现共同的提升目标,最终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2]。
为了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对专业教师聘用制度进行完善,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的准入门槛,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基础,拓宽专业教师的准入路径,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有志青年可以成为行业的一线教师。
首先,需要在一线教师人才的选聘上要严格把关,通过严格的聘用制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教师资格证、职业证书、教学能力、从业经验、科研能力等多方面资质和能力进行考察,从而引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使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得到提升。其次,要拓宽专业教师的选聘路径,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来进行一线教师的选聘,使更多的优秀人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掌握招聘信息,有机会进入高校开展专业教学。同时还可以发展一批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兼职教师,把企业的一线从业人员,聘请到高校做兼职教师,以弥补专职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3]。
再次要完善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制度,强化对教师人才队伍的培训,使在岗教师和兼职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培训,实现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学校可以遴选出一部分优秀的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训练,使其在一线的实践中积累实践经验,并通过优秀的科研能力,把积累的实践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学校也可以聘请一些行业的专家、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引导和培训,以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还可以对聘请的兼职教师进行上岗培训,使其了解专业教学的流程,明确教学的目标,承担起教学的职责,实现高效的教学,最大化地发挥其在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总之一方面引进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为学校的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另一方要强化对现有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不断的培训提升,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4]。
目前校企间的合作通常只局限于对学生群体进行培养,为学生提供实现的平台和实践的机会,但针对教师层面的合作培养机制还不够成熟完善。教师缺乏实践提升的机会和平台,也使得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受到了影响。因为对于专职教师来说,往往最欠缺的就是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因此要密切校企间的合作,尽快对教师层面校企合作培养机制进行完善,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提供平台和机会。一方面要建设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基地,寻找到适宜的企业为教师的实践提供平台和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完善学校的培训制度,分批次、有计划、有组织的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轮流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训练和顶岗实践。此外专业教师在进行实践性研究时,可以利用企业的实践资源,来促进自身的教学研究,从而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实现对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同时也利用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实现双方的共赢[5]。
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进行教学时要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这样才能提高专业的教学水平,从而使得培养的人才可以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具体的建设中,要正确认知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虽然目前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并无明确的定义,但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必然是教学和实践都擅长的教师。作为专业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这样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更有利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学校方面也要通过制度的完善,来促进教师队伍的自我提升。并为教师提供培训提升的机会和平台,强化校企间的合作,完善相关的合作培养机制,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