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辉
(重庆市合川区教育考试中心,重庆 401520)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活动一定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真正开展好创新教育,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由于学生客观存在的身心、认知、情感等领域各种素质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
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转化工作的先决条件。要搞好转化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得深入了解,全面分析学困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家访、调查分析等,发现美术课上学困生在智力、健康、心理、学习等各方面和其他同学都差不多,没有先天性的缺陷,大多数属于兴趣爱好、心理因素、外界评价等因素造成的,我们把调研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发现美术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社会、生活环境等原因,由于城乡差异,经济基础、家庭环境影响学生接受美术教育,学习美术的花费相对投入比较多,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很多学生家庭难以承受,这类家长从主观上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经费让孩子接受美术兴趣培养的学习,所以这些孩子就被动放弃和失去了很多学习机会。二是心理原因,部分学生美术基础相对较差,对美术的学习缺乏自信心,他们大多不敢画、不想画,久而久之专业基础和审美素养得培养都受到影响。三是学科方面原因,部分家长认为美术不是考试学科,没比较花过多的时间去学习,他们更注重考试学科,主观上不重视美术学习。四是教师原因,部分老师常常忽视了美术学困生的培养,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优生上,美术学困生没能得到更多的关心、关注和培养,在美术活动中参与度不高,甚至经常被忽视,久而久之影响其美术学习。问题找出了,那么如何解决问题呢?如何转化美术学困生?经过多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我觉得应做好三个方面:
审美教育可以培养人们崇高的道德情操,促使人们的心灵趋向于善,使其人格日臻完美。所以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高尔基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心灵的体操;奥夫襄尼夫说:“爱美就是爱生活,爱创造,爱为崇高理想而斗争。爱美能使人振作起来,使人生充满高尚精神,并能以深刻的意义和内容充实人生。”美育所以有这样的作用,正是因为人们的任何道德行为,都发源于人们的内心指令。美育还是培养知识经济时代开放性人才的关键。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最需要的,是一种具有开放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才,而美育恰恰在这方面做出独特的贡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学困生,学困生是普遍性的,又是相对性的。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努力,重视与学困生的情感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可见教师的爱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美术教师更应如此,我们应主动关心、关注、帮助美术学困生,因材施教,逐渐培养其美术学习兴趣、提升美术基本技能和审美素养,坚持以生为本,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站在学生的立场和更高的高度思考问题和开展美术教育教学工作。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优秀的孩子老师们都喜欢!而大家所认为的“差生”就可怜了!就像没人爱没人疼的孩子!教师不应时常批评责备他们,而应多找他们谈谈心,帮助这些“差生”找到一条认识自我的道路。只要他们取得一些进步,我们就应予以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都说爱是一剂良药,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关爱学生的心灵,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以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习进步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我对美术学困生很是同情!其实他们上美术课也是一样不听课,不带学习用具,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刻意地找他们聊天,问问家里的情况,喜欢上美术课吗?不带用具的原因等等!有的孩子家里条件确实差,有的家长确实不重视美术课,“语文、数学、英语都学不好,还给你买什么颜料”,这些都是我了解的真实情况。有时我会把自己的用具颜料借给这些孩子,有时会买一些美术学习用具送给他们,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主动愿意学,愿意画。在美术课堂上,只要学困生举手,我都要尽可能地为他创造机会,让他们感到教师心中有他,让他们知道老师没有另眼看待他,希望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优秀。这时孩子他会感动会感恩,常受批评的孩子最懂这一点,他们会更努力地学好做好,不让你失望。即使他们画得再不好,但是已经达到了我们美术教育所要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儿童知道并感受到教师和集体是看到他的个人优点并加以赞许的话,那么,他就会努力做得更好。”能促进学困生的进步是我美术教育工作中很有价值的一面。
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必须全面调查了解学生,对其各方面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基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联合家长共同教育。因此,在转化这类学困生时,我采取了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让家长深度参与到孩子的美术学习中,努力转变家长对美术学习的认识,主动了解孩子在美术学习中的需求,并要求其全面配合学校和老师,共同解决孩子在美术学习上的困难问题。学困生之所以“学困”,主要是厌学。厌学主要是没有打下扎实的基础造成的。所以这时教师要降低教学中的难度,尽量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分散难点、抓住重点,把难于理解的问题变成可以掌握的知识。
培养美术学困生好的学习习惯,交给学困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适合于每门学科的,美术学科也不例外,这对学困生而言更显重要。因此,需要美术教师耐心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他们积极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意识地让学困生转化对美术的认识和对美术的学习态度,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就能与美术学困生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也自然会使学困生摆脱“困”,最后成为学优生。
“成功的教育不是在于做成好饭菜,而是养成好胃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转化美术学困生,还需要我们有激情去激发和培养学困生学习的兴趣。需要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去引导、去培养兴趣,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感受学习美术的乐趣,自觉的喜欢上美术课。因此,在美术课上,如何用兴趣转化学困生的“被动”?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尝试各种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对于吸引学生有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可以这样去尝试:
美术教育寓于活动之中。在课堂上我们努力营造活动气氛,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投入到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从而引起活动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中既经受锻炼,又使兴趣趋于稳定。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大脑装进另一个大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我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充分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形象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主导意识,探索教育新路子。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从而创设出一个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困生在这一气氛中得到放松,慢慢形成主动学习,勇于创新,大胆构思的习惯。在教学中,我适当地把绘画水平一般以下的同学的作品亮相,并毫不吝啬地用各种鼓励性语言进行激励。用鼓励克服学困生的“自卑”。一个夸张的表情,一句夸张的表扬也许对教师来说是“小意思”,但是对于学困生却有着“大意义”。以后这些孩子将非常向往你的美术课堂,非常尊敬你这位美术教师!
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美育,对于培养和健全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了重要作用。学校经常举办各种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影响的艺术气氛。例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美术活动和比赛,开展主题小报、主题小画展等,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入真实正确的审美天地,找到美术学习的另一份乐趣。在教学上我还常向学生讲解美术史知识、名人的艺术简历、名画的思想、艺术魅力等,以促进学生对更高艺术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学校还开展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亲手制作“教师节的礼物”“母亲节礼物”“父亲节礼物”送给老师,送给妈妈,送给爸爸,让孩子们对美的感受认识在有序的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通过实践活动又拉近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家长对学困生的重新认识和教育支持,更能使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持续稳定。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对:教育“学困生”,需要的是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耐心,教育“学困生”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有同情心。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要努力让“学困生”喜欢上美术课,努力让自己去关爱每一位“学困生”,让他们也能成为美术课上的主人。
美术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爱的艺术,需要我们站高度;是诚的艺术,需要我们端正态度;更是门慢艺术,需要我们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