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炜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文化自信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中华民族的生长、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但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意义。基于对高校文学诵读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及实现途径上的研究,该文尝试分析经典诵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阐明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探讨中华经典诵读课程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丰富经典诵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对增强高校学生抵御西方不良文化和价值观的侵袭、渗透,提升民族凝聚力,提高国际竞争软实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学经典诵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文学经典诵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诵读内容和依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文学经典诵读这一艺术形式进行传播和弘扬,特别是在当前的历史时期,文学经典诵读更应该得到国人的高度重视。
我国的经典文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国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趋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自古及今,诵读是我们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是我国古代社会传承沿用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
文学诵读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什么是诵读?按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可以把诵读理解为一种能表现语气、语调、韵律与节奏的读书方法,是一种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又赋予诵读以新的含义。诵读既有朗读的成分,把诗文清晰响亮地读出来,又有诵的形式,强调在朗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文学诵读就是对经典诗文熟读成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化作韵读文字,通过浅吟、熟读、朗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渗入人心并得以传承和弘扬,这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1.经典诵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
一是在内容上。所谓“经典”,是指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瑰宝,主要保存在各类文献和典籍之中,如《论语》《诗经》《弟子规》《孙子兵法》等,这些经典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理想,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邃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动力。通过诵读经典,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会,厚植于我们的内心,在潜移默化中丰盈我们的心灵。
二是在形式上。诵读是在文字语言的基础上使用声音进行转换和创造的语言艺术。它更多地强调了反复读、思考读和理解读,有着语音上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音韵美和注重自我体验,感受并欣赏诵读内容的特点,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我们今天倡导的经典诵读是将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化作熟读、吟诵的材料固定在课堂,人人参与,喜闻乐见,从而达到内心的接纳和认同。
2.经典诵读是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而形成的。开展经典诵读,朗诵经典、品味经典、与经典对话,有助于我们认同经典,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内涵,增强明辨优劣文化的能力,自觉扬精华弃糟粕,有效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经典诵读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载体
经典诵读不仅仅是一门诵读艺术,更是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诸如大气磅礴的爱国主义情操、含蓄温润的审美情调、以讴歌大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意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理念的个性修养等等,可以使大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之美,领悟人生真谛、完善个人修养、塑造健全人格、涵养人生智慧。
要探讨高校文学诵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就应该做深入细致地调查分析工作,通过对高校文学诵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为高校教师在文学作品诵读中提供帮助。并通过文学诵读课程或活动,引导在校大学生在传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掌握诵读语言艺术,使诵读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得到发扬和光大。
为了对高等院校文学诵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笔者针对河南职业艺术学院文科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设计了调查问卷,这次发放问卷共1000份,教师共回收148份,回收率98.6%,学生回收833份,回收率98%,基本达到了回收的预期目标。
为了更好地掌握文学诵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第一手材料,分别在郑州、开封、新乡、洛阳等地对部分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正式和非正式的谈访,参加谈访的人员达300多人次,了解高校开展文学诵读的情况,并充分听取了他们对研究这一课题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谈访,基本上对高校文学诵读的现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部分高校重视不够;教师研究受限于高校现有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文学诵读方面存在着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现象;文学诵读的机制不健全,保障措施不够或不到位;部分学生对文学诵读有认识误区。
访谈学生普遍反映,近年来西方国家在新媒体领域的恶意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公信度,同学们非常希望学校采取措施,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学校层面上,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在高校的实施,抓好文学诵读必修课或通识课程的开设和校园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营造浓厚的经典诵读氛围。教师层面上,要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加强文学诵读学科教研,改进教学方法,履行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学生层面上,要对文学诵读传承优秀文化的功能有正确认识,积极参加文学诵读课程的学习和文学诵读比赛活动,激发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主动担负起理解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
在提高学校领导及师生正确认识的同时,需要学校制定方案与制度进行规范与支持,建立起经典诵读的长效机制,使文学经典诵读的学习与活动开展能够经常化、制度化,并融入到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质量评估以及教育教学督导体系建设中,为高校文学诵读的可持续、高效率、规范化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组建师资队伍,加强专业教师培训,提高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一是提升专业性,针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学校要建设专业教学场地,精心设计课程,保证文学诵读课时;在提升专业课的同时,正确引领学生诵读经典,感悟经典,增强文化自信。二是扩大覆盖面,针对非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引导和吸引大学生走进经典诵读。通过开设经典选修课、经典诵读社团、经典晨读课程,赋予选修课程学分,引导大学生通过朗朗上口的诵读,增强文化认同和行为自觉。
经典诵读课程内容要贴近高校学生学业水平实际,一是选材内容要与大学生有链接点,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入手,逐步丰富扩展。二是教材内容要难易适中,篇幅长短循序渐进。三是注重传授诵读技巧,加强诵读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并能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音律美。四是编写教材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找准文化结合点。
在教学方式上,一是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增加学生诵读实践练习。二是注重活动结合,把课堂教学与诵读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活动检验和促进教学效果。三是有效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在人人离不开手机,人人离不开网络的大环境中,用网络课程占领学生空余时间,利用诵读每日打卡的形式,检阅诵读效果。
加强文学经典诵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充分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搭建文化载体,推进教育融媒体建设,做大做强新时代校园主流舆论统一平台,拓展文学经典作品传播空间,让经典文学作品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当今世界,国家间意识形态的斗争和文化分歧日渐扩大,西方文化借着网络的零门槛入驻和快速传播,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无孔不入,尤其对我国青年一代的影响尤其深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民族复兴和时代发展的时代需要。通过对高校文学诵读现状的深入调查研究,就是要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地方,并提出有效可行的对策,使高校的文学诵读发挥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和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