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写作的独特视角与大众立场的人文情怀
——评王学忠诗集《爱得深沉》

2021-11-28 23:38牛殿庆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底层大众诗人

牛殿庆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捧起王学忠的这本诗集《爱得深沉》,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艾青的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诗。《爱的深沉》是2018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丛书,其中《爱得深沉》(诗歌卷)收录诗歌61首,分为三辑。读第一辑,我感受到了文学干预生活的力度和诗人的使命,他在题记中说:“假如不把人类的疮痍指给人类看,假如不把隐伏在万人心里的意愿提示出来,……为的是什么啊?”诗人的底层写作与大众立场已经表明了,执着和愤怒都在这里了;读第二辑,体味到了他在诗中融入了对现实、社会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这是文学的教化功能,是诗人的责任担当;读第三辑是从“小我”出发,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心中有大爱,肩才能担大任,或许这就是王学忠这个诗人深沉的爱。

一、底层写作的独特视角

在形式主义泛滥的当下诗坛,正如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所竭力批判的“拜占庭式错综繁复的拆解和组合各类概念,繁文冗语的矫饰做派”,[1]最突出的表现是过分矫饰语言的华丽变换而忘却内容揭露思想表达生活观念的本质。例如当下正为人所诟病的浙江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用词生僻,艰涩难懂,是写作中极力回避的,因为我们的写作是给人看的,是鼓舞人、教育人、给人美感、给人力量的文学艺术,所以我们的追求是让更多人去读、去读懂,这样文学才有价值和力量。今天的诗歌远离大众的原因,就在于诗人脱离了生活,诗歌变成了文学游戏的方块字码。读王学忠的诗没有一丝的矫情,这与他的创作视角不无关系。

(一)新闻视角。新闻视角是把媒体发表的新闻再造成诗,这样的视角独特,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令人信服的真实性。题材来自国家新闻媒体,真名、真姓、真人真事。真实是文学的生命力,这个新闻视角的诗歌创作,真实性不容置疑,更具审美教育的有效性和说服力。诗人为了突出这一点在每首诗歌创作时有意在标题之下正文之上加一《题记》,加以说明引导读者,从另一角度来看,也起到了强化阅读的作用。比如第一辑首篇,组诗《蝼蚁之死》的《题记》:“新京报消息:2016年8月24日下午,甘肃省康乐县景古镇阿姑村山老爷弯社28岁村妇杨改兰,不堪贫困,用农药杀死了四个亲生孩子和自己。在镇上猪场打工的丈夫李克英赶来,将一家五口埋葬后,也喝农药自杀……”这种底层叙事做铺垫极易唤醒诗人的悲愤情感进入写作状态。质问《少妇杨改兰》 :“恨你!用扑簌簌的泪恨你/攥紧的拳恨你”。他冷静下来探讨的这惨案的背后:“富豪一哄而起/……男崽剑桥留学/女娃华盛顿为妻/你却一字不识/家徒四壁”,惨案的罪魁祸首是贫富的两极分化。接着,是“你不该学着富人的样子/嫁人后生儿育女”,这是对村妇的批评,没有经济来源又生这么多孩子,这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宽,可二孩的生育率只有生育人口的20%,那80%生育人口不生,原因就是生不起(生孩子需要花几万元,还要误工),再就是养不起。诗人说了,富家子弟可以出国深造,穷人连自己也养活不了,生出的孩子怎么办?贫困决定了发展的局限性,杨改兰家庭缺乏这种思考,直到生了一群孩子才知道没法养活,所以,走了极端。这种批评也有反讽的效果,“有人说村主任抹掉了你的低保/是顾全大局”。这种反讽的效果在于孩子是国家的孩子,既然生下来了家庭就要负责,国家更要负责,尤其是要对基层干部民政部门追责问责。

所以,新闻视角的诗歌创作更能打动读者,引导读者对社会、民生的深入思考。

2.内容贴近底层民生,选材直接来自现实生活,来自新闻媒体。这就决定了诗歌反映生活关注民生的力度,话题沉重,凝练为诗,我们读到的每一首诗都是沉甸甸的,《不要均我》题记指向:“凤凰网财经讯:某官员在达沃斯论坛演讲时称,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8000美元(约50600元人民币)……”为此,他首先感到如梦:“像一枚摇曳的苹果/又像一首动听的歌/……让每一个贾府的焦大们/激动不已/不知所措……”接着,诗人发出了愤怒的呐喊:“天上不会掉馅饼/谁会均银子给我?”呐喊中饱含着质问与怀疑:“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此刻为何要均我?/是良心的发现/慷慨施舍/还是弄个均贫富的数据/虚晃一枪/掩盖肆无忌惮的掠夺”。这让工人身份下岗的王学忠感到了切肤之痛,工人身份可以下岗,诗人身份永远在场。这让我想起今年的两会,李总理的发言中提到的国人有六亿人月收入只有1000元人民币,这种人均8000美元的吹牛之作,怎能不让诗人感到切肤之痛。诗人想到了贫富两极分化的严重性:富豪“有的一次嫁女/狂掷7000万”,而杨改兰“一家六口/惨死黄土高坡”。最后,诗人冷静、坚强、骄傲、严厉地指出:“你依然是你/我照旧是我/请不要均我……”诗人,就该这样成为人民的代言人,面对丑恶、面对虚假、面对不公……敢于站出来说“不”的那个人就是真正的诗人。

3.诗人就地取材再次创作,属再造想象,类似于根据小说原创改写电影剧本拍电影,我把这种创作归类于“新闻+诗歌”,属于“宣传+宣传”,更具宣传效果,引人关注,发人思考,提醒社会管理阶层关注民生痛苦。在《他们流泪爬行》这首诗中,诗人取材于澎湃新闻网2016年4月7日消息:“吉林省白山市某私企,为杀一儆百,强迫未完成销售任务的男女员工,在闹市区双膝跪地,沿着人行街道爬行,引来很多市民围观……”为此引发诗人愤慨:“一个伟大的阶级/才站起来不久/又跪地爬行”,这是从工人视角“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语),难道“奴性”真的就生在我们这个民族骨髓里吗?为了钱连尊严都不要了吗?从新兴资本家的视角入手,诗人是这样描写的:“白山不大/偌大中国的缩影/生在宝马车里的私企主/用苹果手机/指挥着一个倒下的阶级/流泪爬行”。诗人也是这个阶级的一员,过去是,现在还是,这个曾被伟大领袖命名为领导阶级的阶级,就这样为了利益像狗一样倒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脚下,在新世纪耀眼的高楼大厦间爬行,工人诗人王学忠的诗行里浸满泪水。

(二)平民视角。有平民诗人之称的王学忠在这本集子里面的创作,坚持两个平民视角,即“我”抒情主人公,出身于工人,文化程度小学5年级,“我”就是平民。诗人的工人身份在《不知怎么办》里“我”的平民视角颇具典型。诗人的工人身份下岗后,有人介绍他到“牡丹园”做管理员,这里没有让人感受到来自平民视角的一丝自卑,倒让我想到老子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共同生长的乐趣,这种万物平等的理念也是有个渐进过程的。开始当管理员,认为“浇水,施肥/喷药,除草/手握生杀大权”“哺育幼小茁壮成长”“侍奉老人颐养天年”,这里有万物共同生长的乐趣在,有人与万物平等的情怀在,尤其体现在:“突然发现/一株无名草的脑袋/从牡丹臀下钻出/样子猥琐、难看”“我快步走上前/一把攥手间”,他想把它除掉,这时他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无助的平民形象,草一样的平民:“周秀云民警脚下挣扎的身影/呼格吉勒图刑场上的泪眼……”其次,他的平民视角体现的是人文情怀。生命无所不在,“一种悲悯情怀/撞击人心的堤岸”,这让我想到了周敦颐《太极图说》,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宇宙生成论,即从 “无极到太极”,一直到“万物化生”。周敦颐喜欢“绿满窗下草不除”的万物生长的自然状态,别人问他不除草的原因,他回答这草和自己一样,说:“观天地生意气象”。王学忠面对这株牡丹花下草和周敦颐的窗前草有一比,就是和自己一样的万物同在的生意气象,就是对平民视角底层抒情的仁者之心。

(三)寓意象征视角。主要运用象征、寓言故事、想象联想等手法,以物喻人,深入揭示人的本质。

1.象征视角。象征是指“用以具体事物来代表其他事物的表现手法,尤其适用可见的事物来代表不可见的事物,它通常不直接表示某种确定的意义或疑似,而是描述一种能够体现意义的事物。”[2]在《桂林杂感》组诗中,《漓江水》象征一面能识真伪的镜子:“漓江水清/看得见江底珠贝/玉石真伪/藏匿岩缝里的/虾蟹,乌贼/清澈如镜/可映出人心扉……”不单能看得见分得清,还能洞悉人心。《大榕树》则是另一种景象:“1400多岁高龄/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倒下的是岁月/镌刻沧桑年轮的/是坚韧、不屈”,大榕树以历史见证人,傲然屹立于华夏大地,象征着中华民族崇高的奉献精神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2.寓言视角。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对寓言特征有过具体的论述:“寓言……字面上言说一物却意指另一物,或者意指的对象完全字意相反。”[3]他指出了寓言“言此意彼”的基本修辞特征,即寓言具有字面义和指涉义的双重结构。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视角来解读寓言的概念,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常常有劝诫、教育的性质,简单地说寓言就是在物象中蕴含了一句话,一个道理。在《打不开的锁》这首诗中诗人说了一个故事:“一大把钥匙/用了这个用那个/依旧纹丝不动/大门紧锁”,钥匙再多用不对,也打不开门,“聚集的人很多/纷纷献计献策/有的说破门/有的说砸锁”,事态进一步发展,破坏性的意见纷纷出笼,最后诗人揭示一句话,即真理性的意见:“有句老话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前面的铺垫就是为了揭示这句话,揭示这样的道理:凡事都有个规矩,要讲求方法,不能冲动硬来,否则就会给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歪脖树》的形象是:“嶙峋的山石像一顶穹庐/挡住了阳光雨露/纤弱的身子/随山势倾斜/象要跌入深谷”。这样一个灰色的、扭曲的形象,却蕴含着人的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高贵品质,那就是:“从无飞起的奢望/埋在心底的/是抗争、不服/将苦难、坚忍、屈辱/化作血和骨”。组诗《写给它们中的几个》,其中一首《雏鸭、烤鸭》,在从雏鸭到烤鸭的质变过程里,诗人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即“最小的投入/掠取最大的利益……”也揭示了资本掠夺者的黑心。《兔子》寄托一句话:兔子急了还咬手呢!诗人创造想象了兔子的起义,“用挑战命运,天规/改写了历史……”。

3.想象视角。联想、想象是诗歌创作的双翼,没有联想和想象诗歌就只能在地上。联想就是联系,由此及彼的想象过程,想象是联想的高一级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和创造力的体现。无论是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都有新成果新产品出现。在《残墙断壁》中,诗人面对残墙断壁思接千载,“去了,燕歌赵舞/塌了,琼楼玉宇/以及公子王孙们的/醉生梦死”,这是创造想象的结果组诗《可能一》,那么组诗《可能二》呢?诗人继续神游万里,或许,“毁于项羽一把火/呼啸的火舌/三月未灭/也说民怨积得太多”,是联想和想象让废墟又复活了,成果是诗。在组诗《写给它们中的几个》,从想象视角来看,创造性的结果是弱者逆转,“倘若有一日/兔子们揭竿而起/不分老幼雌雄/改懦弱为勇敢/变逃奔为反击”,这是对弱者的想象,变不可能为可能,“豺狼虎豹/成为众矢之的/有的咬狼腿/有的拔虎须”,这也是对强者的告诫。在《它再无回来》中对自由的想象是通过笼中鸟来呈现的:“米罐里的米还在/水罐里的水还在/飞向自由的鸟儿/再无回来/空荡荡的鸟笼里/剩下我的爱”。诗人养的爱鸟飞走了,他想象应该回来,因为“我”付出了足够让它回来的爱,但它真的没有回来。因为“爱”诗人继续想象:“黄昏来得真快/……蛇盘踞树上的毒牙/鼠隐伏崖洞的脑袋……/以及来自同族的目光/皆不可信赖……”对一只鸟的想象首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爱就不要把他囚禁起来,爱就要给他自由。其次,激发了我们每一个生活在人世的弱者去警惕身边潜伏的危机,这就是想象视角创造性成就为诗的意义。

二、从工人身份出发 ,坚守大众立场写作

在《父亲》这首诗中诗人陈述了爷爷是山西逃荒的,父亲是个普普通通的掏粪工人,一双父母养育六个孩子,一个人挣工资养家,日子过得艰难。王学忠文化程度只有小学5年级,14岁辍学,15岁当工人,40岁下岗,可谓生存艰难,对于诗歌创作可谓自学成才。他感同身受的苦难经历与记忆,是他从内心出发心向大众写作的创作源泉。

工人身份下岗,摆过鞋摊,贺绍俊说:“文学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世俗的好处,也没有改变他的身份”。究其原因不外乎不肯为官僚阶层说话,不肯为权贵卑躬屈膝。他就是大众中的一员,坚持为人民鼓与呼。他没有读过几年书,是高玉宝式的作家,身受疾苦,见证疾苦,感受疾苦,所以创作的诗歌自然心系民生,“哀民生之多艰”。明人钟惺曾说:“只叙真境,如道家常,欲歌欲哭”。最平实的文字,却每一句都让人心碎不已。王学忠的诗也可用平实、真实来概括。

他也曾是一个为底层写作的打工诗人。贺绍俊说:“他的诗直白易懂、情感充沛、真诚直率,闪耀着思想的光芒”。这“直白易懂”就是他坚守大众立场,为底层写作。言人民之声,书人民之情的有意为之,为工农写作,为人民写作,你得让文化不高的底层大众能读懂。正如魏巍给他的信中所说:“写诗重要的是用它来为亲爱的阶级兄弟说话”,你为阶级兄弟说话,你得让阶级兄弟读懂吧?白居易作诗讲求通俗浅白,平易近人,宋人惠洪《冷斋夜话》载:“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老妪曰:‘解’,则录之,反之则易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底层写作一定要考虑到大众阅读。当下诗歌远离大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诗人远离读者受众,把诗写得晦涩难懂,普通百姓劳碌一天谁还稀罕你那无病之呻吟?

三、大众立场的人文情怀

王学忠看似直白的诗歌创作,是考虑到受众群体的,即底层创作,大众阅读。大众读得明白,大众接受得了,这样他诗歌宣传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基于此,王学忠大众立场的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从大众立场出发,针对国民性弱点、社会不公及丑恶现象进行了深恶痛绝地批判。

针对国民性弱点,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就在于此,鲁迅对阿Q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王学忠在组诗《蝼蚁之死》中,对杨改兰的态度亦是如此:“虎不食子/你却害死四个亲生孩子/而后又害了自己/让人痛心不已/痛恨不已”。这是诗人对杨改兰的“痛心”批判。“你呀,三十而立的男子汉/竟卖妻救女”,在《真不知劝你还是训你》中对“卖妻救女”的批判是无可奈何的。诗人的感情由“痛”到“恨”:“恨你!用扑簌簌的泪恨你/攥紧的拳恨你”,诗人批判《丈夫李克英》:“人家夫妇养一个/你逞强养四个/弄得一个也没活/还让妻儿受那么多折磨”。这种批判正应了鲁迅那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特色社会多奇葩》中对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中“非婚生子女”也要报,“被窝里的事儿/桌子底下的话/写在了组织部的报告里/刹那,光明正大”。看来,腐败分子包二奶养小三婚外生子女已见怪不怪得多了,“穷人和尚庙里呆着去/嫖娼——犯法/富豪妻妾一大群/奈何——愿挨愿打”。对于腐化堕落者的批判已经深化到管理层面,诗中饱含着社会不公的酸楚。

用对比批判的手法,对官人、富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批判。组诗《私有制是万恶之源》是对为富不仁者的假疫苗案首犯高俊芳的批判:“扮成美女还是蛇/把真理关进黑屋子里/依旧光芒四射”“白骨精终究现原形/暴露光天化日下/使固若金汤的制假堡垒/轰隆一声坍塌”,诗人用《资本论》的理论进行了分析:“他说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诗人深刻地强调:“搭乘资本主义末班车的/中国新兴资产阶级/贪婪的本性难移”。高俊芳假疫苗案,诗人把它描述成:“一辆资本主义末班车/跌入了山崖”,这是理性批判后的拍手称快法。

(二)王学忠诗歌大众立场的人文情怀包括爱党、爱社会主义制度、爱祖国,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王学忠诗歌的思想根源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在《不忘初心》一诗中写道:“水有源/木有本/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魂”。用现在中国共产党员实践教育的话来说,他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理想信念不动摇。他理解的“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俯首甘为孺子牛”,“不忘初心/就是心里始终明镜似的/不让老百姓担忧、寒心”,他的诗歌创作的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再现白毛女、黄世仁”。他还坚信社会主义制度:“木不可无本/人不能丢魂/新时代的列车/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前进……”。在《理想与梦幻》这首诗中,他提出了自己的理想:“消灭私有制/穷人告别号寒啼饥/富人不再穷奢极侈”。

从反面来探究王学忠对祖国的爱,那就是对敌人的恨。比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描写的志愿军战士对美帝侵略者的恨就是对祖国人民对朝鲜人民的爱,在《敌人亡我之心不死》中,我们看到的是爱国诗人的忠告,敌人的目的:“掳走他国财富/使一个民族沦为奴隶”,这也揭露了战争的本质,他奉劝:“篱笆墙扎不牢/就会钻进狐狸”“和平乃善良人们的愿望/战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他直呼:“保卫祖国/提高警惕/有胆敢来犯者/统统歼灭之”。在《炸弹之母》中对美军在阿富汗投下一颗重约9.5吨的炸弹这一反人类的行径进行了深恶痛绝的批判。诗人对美帝亡我之心不死,霸权主义贪婪之心的揭露是直接的、率真的。眼下美帝对我国的霸凌主义行径已一目了然,不能不说诗人两年前的诗歌创作具有警世意义。

他反对西方文化,反对“洋货”。这让我想到了建国初期的打破“洋框框”,洋烟、洋火、洋枪、洋油、洋钉……曾几何时,我们生活在“洋”的货堆里,组诗《写给它们中的几个》中,有一首《土狗》,诗人是这样反“洋”的:“一股股洋风/刮得嗖嗖/偌大个神州/唯洋独尊/以洋为美、为荣/富贵人家的宠物清一色/都是洋字头”。这是“打破洋框框”又来了“洋字头”“男女主人抱着绣球/吻着洋狗/嘴里喃喃不休。/待明儿/歇班闲了手/宰了那土狗/炖了下酒”。这是土狗的命运,为逃避扼杀只能“流浪阴沟、水沟”“昔日的忠于职守/不再拥有”。在紧接着一首《洋狗》中,诗人做了比较:“土狗睡在树底下/洋狗躺在人怀里/前者饥寒交迫/后者锦衣玉食”。在“洋”面前败走的“土”,是两种文化的较量,诗人是对崇洋媚外者的批判,这也是文化自信的态度。不同的是诗人的文化信念“土”得与生俱来,不是当我们发现“洋字头”已经弥漫我们的日常生活,“洋框框”已经套在了我们的脖子上,才想起文化自信这个词来,才去粗暴地制止。

(三)王学忠诗歌大众立场的人文情怀体现在对底层人的关爱和尊重,对生命的关注和敬畏。

1.对底层人的关爱。王学忠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以下岗工人的身份、打工者的身份,倾诉了底层人的遭际和命运的不公。《蝼蚁之死》中杨改兰一家的惨死,《他们流泪爬行》中白山市某私企被老板惩罚沿街爬行的打工者,《讨薪民工丽丽》中不满20岁的丽丽和另外7名农民工,因为讨薪,却受到了公审,诗人说:“公审如公祭”“阆中公审会场内外/‘严打’讨薪民工的标语/铺天盖地”。从这些诗歌中,屹立起一个顶天立地的诗人,他有一腔浩然正义,“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才是人文知识分子的风骨。

2.对生命的关注和敬畏。在这本集子第三辑的寄语中诗人写了这样一句话:“生命是可以感激的:因为活着可以做多少有意义的事啊。”对大自然的敬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在诗人的眼里一花一草一动物和人都是平等的。在诗人眼里《歪脖树》长在悬崖边上,“纤弱的身子”,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将苦难、坚忍屈辱/化作血和骨”。在《蝼蚁之死》中我们领会了诗人对万物灵长——人的生命的敬畏,“唉,你的决然离去/使陇南那块贫瘠的土地上/五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让人嘘唏不已”。杨改兰一家六口的服毒自杀,令诗人痛心疾首。杨改兰才28岁,这是很多知识女性还宅在家中,让父母操心婚事的年龄。她却一连串儿生了4个孩子,最大的已经8岁,那就是说她20岁正是读大学的年龄,却生了孩子。为此诗人因爱生恨,情感近乎痴癫,把怨恨倾注在《丈夫李克英》中:“当今社会/有钱能使鬼推磨/没钱不能活/你埋怨自己没有金刚钻/偏揽来瓷器活儿/人家夫妻养一个/你逞强生四个/弄得一个也没活/还让妻儿受那么多折磨”,这种数落体现了诗人善的一面,即对生命失去的惋惜。“是呀,你一直期盼/有一只马良的神笔/在你家土屋窗前/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弟妹们在冬天/快活地成长”。

3.对亲人的爱。在《我的父亲》中,“父亲老实本分/用艰辛、苦辛/坚强、坚忍/和母亲一起/把他们众多的儿女/养大成人”,父亲一个普通的底层工人,像一头拉犁的牛默默地养育着这一大家人,奉献着他的爱,“父亲唯一的嗜好/就是用低廉的劣质酒/驱逐一天的疲困”。他用行动教育儿女要勇于担当,活着就要好好做人,父亲说他是“靠一只粪篓/忠厚、勤谨/在古城脚下扎根”,“忠厚勤谨”或许就是挂在诗人家门楣上的传世家训,贫穷而伟大的父亲,留给他的巨大财富就是“做事要诚信/为人要诚心”,或许这种家风传承的儒教渊源,才是诗人坚守的忠信之道、诚信之道,这种坚守也铸就了王学忠的诗人风骨。

其实在这本集子中诗人对祖国、对亲人、对底层大众的爱张扬了家国情怀,对贪官、对为富不仁者恨之入骨的愤慨,正是体现了一个正直诗人善良的一面,敢爱敢恨才是诗人的家国情怀的极致书写。

虽然他的诗歌创作有如以上论述的优点,但是总感觉他的诗作包含着些许迷茫。或许由于他执拗于底层大众的疾苦,有向“左”偏颇,也或许由于他出身寒微,历经的苦难太多,才对底层民生关怀备至。

猜你喜欢
底层大众诗人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
中国底层电影研究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