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军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主导,教师的科研工作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荣誉、薪资待遇以及学校的影响力,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知识储量,因此,激励高校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不仅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挖掘教师的潜力,进而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 所以我国高校应该积极完善并优化科研激励机制,以此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在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同时扩大社会影响力, 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优化高校科研激励机制有利于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首先,高校积极优化科研激励机制有利于与时俱进地提升对教师的科研奖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高校只有给予教师更多的科研奖励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因此,高校与时俱进优化科研激励机制, 增加对教师的科研奖励能够激励教师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科研事业中[1](92)。 其次,高校积极优化科研激励机制有助于改良科研风气, 维护科研领域的公平性。 高校传统的科研制度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弄虚作假,不尊重科学的严肃性,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认真搞科研的教师的积极性,而且污染了科研风气。高校积极创新科研激励机制, 增加对弄虚作假之人的惩罚力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良科研风气,维护科研领域的公平。
高校积极优化科研激励机制有利于提升自身的整体教育水平。首先,高校优化科研激励机制能够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进而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在大学期间,教师是学生主要的知识来源,教师通过科研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并将更多的专业内容传授给学生,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知识储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其次,高校优化科研激励机制有利于扩大影响力,提升社会地位。在传统的科研时代,高校不注重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这就使得很多高校教师也不注重科研, 仅是以日常授课为主, 甚至有很多高校教师在任职期间“得过且过”,这不仅损害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而且不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在新时代,随着高校注重创新科研激励机制,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作用, 进而主动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科学研究,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高校的教育实力,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2](232)。
当前, 很多高校都未能建立起健全的科研激励机制。高校现有科研激励机制存在很多缺陷,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高校内部没有形成完善的科研考评体系。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对于本校二级学院科研机制的考评制度没有足够的重视, 考评制度和考评标准尚不完善。 这样会导致很多高校很难对该学院的实际科研能力和水平做出一个比较准确的评估,也就无法对此采取合理的奖惩措施,从而难以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3](28)。 第二,省级科研项目基金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一般来说,高校的科研项目基金主要来源于省属科研基金和国家科研基金,这其中省属科研基金比较好申请,但是省属科研项目基金的管理普遍存在漏洞。 省属科研基金在项目申请评审环节存在的漏洞较多,管理上不够完善,往往造成不合理竞争, 从而影响到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很多获批立项的省级科研项目也没有做到真正的信息公开。省属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后,可以在官网查询的相关信息仅限于申请人和申请单位等一些简单信息,基金项目的申请报告书、进展报告书、结项报告书以及经费使用情况都无法查阅。 这种管理上的漏洞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基金的滥用,从而使省属科研基金不能有效地发挥激励作用。
高校科研实力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科研管理上。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体系建设力度普遍无法满足科研工作发展的需要。首先,科研成果管理水平较低,科研绩效以简单的量化指标为依据,难以起到科研激励作用。 很多科研能力较弱的高校往往只把教师科研绩效的主要考核标准局限在其发表的论文数量、完成的课题数量及获得的成果数量等方面,这种管理是缺乏主动性的[4](43)。 第二,很多高校在实际管理中缺乏对跨学科综合研究活动的支持。当前,科学研究活动对多学科综合研究要求越来越多,科研项目申报中跨学科项目的比例不断提高, 很多高校还沉湎于过去的条块分割单打独斗的简单化管理模式,不求创新,导致科研项目立项率过低,科研项目成果质量很难符合主管部门的要求, 学校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第三,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力度不够。很多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把关注重点放在狭隘的科研奖励上,不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没有能够将科研成果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从而导致科研成果没有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当前,很多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重奖励,轻惩罚,有些高校甚至只有奖励,没有惩罚。科研人员的考核形式流于表面, 很多时候只有在科研人员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候才会被评判为考核不合格。 这种不完善的激励机制使科研工作人员变得怠惰,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这样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5](37)。更严重的是,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获得经济利益等用各种造假的手段编造自己的科研成果, 这对高校的科研氛围来讲是很大的打击, 也严重影响到了其他教师的合法利益,降低了其他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还会导致不正之风的扩散。 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没有充分发挥出激励作用,没有能够对学术不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这给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第一,高校要建立科学的科研绩效考评制度。高校要在职工绩效工资中明确科研绩效的比例, 并制定相应的考评标准和考评办法。 建立科学高效的科研绩效考评制度,需要考虑到各个高校的差异,要使得考评制度既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科学标准,又具有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科研绩效考评标准既要考虑如何鼓励科研工作人员积极进行科学研究,积极提升自己的创造力,还要放眼长远,考虑如何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按照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 高校要以质量为导向对科研绩效考评标准进行细化,在关注科研论文、专利和基金数目的基础上,切实关注科研成果的质量。可以建立起专门的评价小组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进行分级考核, 对教师学术和科研成果的实用性与创新性进行综合评估。 所以在进行绩效指标认定时需要经过多方的考量, 必要时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科研评估体系[6](66)。科学的科研绩效考评制度既可以促进良好的科研竞争环境的形成, 提升科研人员的竞争意识,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促进科研项目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高校要建立科学的二级学院科研考评制度。二级学院是广大科研人员工作和学习的具体环境,二级学院的科研氛围对所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有着直接影响。首先,高校要对二级学院设立明确的年度科研考核目标,严格实行奖优惩劣。对于完不成年度科研考核目标任务的二级学院领导, 要按照年度考核制度,严格问责。 其次,高校要对二级学院的科研工作进行动态监管与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处与整改,以此来保证二级学院科研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第三,高校要对在科研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单位, 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多种奖励形式, 以此来提高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创先争优的科研氛围。
第一,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科研合作。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已成为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很多科研项目都是跨学科跨领域的, 各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提高科学研究工作效率,高校在校内要大力支持跨学科科研团队建设, 从人力和经费上支持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还要鼓励科研团队与校外的企业或者其他高校开展跨领域横向课题合作研究, 共同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二,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是科研工作赖以开展的重要抓手。 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科研工作效率和水平。 高校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项目预评审制度。 科研管理部门应该组织起专家小组对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 这样可以提升项目通过的成功率。其次,提升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率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高校可以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从奖励的角度鼓励科研工作者将科研的成果转化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 使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能够真正与实际联系起来,做到产研学相结合,提升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再次,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 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开题、鉴定、结项等环节实行动态管理, 确保各级各类在研项目顺利开展。 最后, 引入科研管理系统, 实行科研项目信息公开制度。高校作为信息公开的主体,应该通过信息网络将科研项目的相关内容都公开出来, 比如科研进展情况,项目结题情况和个人科研成果等等。科研项目与成果的信息透明化,可以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也可以避免科研活动中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发生。
第三,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科研项目的有序开展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支持。 为了避免科研经费被盗取和滥用,就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 一方面,高校应该创新经费拨款制度,建立预拨资金制度。财政拨款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高校应该对科研项目建立起预拨资金制度, 从学科建设和科研经费中取出一部分来投入进校内省级或者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待财政拨款下放后再进行资金冲抵。 高校进行科研项目的经费预付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优化科研经费管理体系,从而提高经费利用效率,提高科研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建立经费使用管理细则来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对于不同类型的项目, 高校要结合其经费使用情况来执行相应的管理政策。 高校应建立其校内科研经费管理系统, 以便各级管理单位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常态化监管,确保高校内部科研经费与财务管理体系有序、高效运行。
科学的科研激励机制, 包括正激励机制和负激励机制, 高校在科研管理中既要认真执行好正激励政策, 对于科研工作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科研基金、个人奖励、资源分配上的激励,也要对存在学术不端或不良学术行为的人员和没有完成科研年度目标任务的单位, 予以严肃处理, 充分发挥负激励作用。高校的科研管理体系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对于教师职称评定、 职位晋升和导师资格考核等工作要注意尺度和原则问题,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地运行负激励机制。 首先,科研管理部门要坚持工作原则,在管理过程中认真执行规章制度,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负激励机制的滥用。其次,高校科研管理要重视学术管理的公平性与客观性, 避免因为管理尺度不均衡引起教师不满。最后,高校科研管理应坚决坚守学术诚信的底线,从制度的源头杜绝学术不端问题。
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中也要注重负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运用。 对于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比如同课题申报多个项目,项目成果重复利用,导致科研经费不合理分配,造成资源浪费等现象,科研管理部门应当严格项目过程管理,把弄虚作假、 不正当竞争的申报者纳入学术不端惩罚机制,进行严肃处理,营造良性竞争的科研环境,推动科研工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