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仙,李 乐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新时代大学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讲好党的故事,传承好党的优良品质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1]党史中包含着党制度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发展中极具潜力、赋予智慧、引领社会发展潮流的一代。大学生对于党史的认知程度,将关系到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认同度, 以及中国梦的实现进度。 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是传承马克思主义,为党培养合格接班人,让学生在获得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准确、全面地认知社会,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 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是传承革命星火、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举措。“党史教育作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石”[2](16)。 党史教育是完善高校思政课育人体系,培育学生知史爱党,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早在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就指出“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 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支持培养计划”[3]。 学者王炳林认为,“目前党史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资料支撑且发展前景广阔,拥有独立的研究机构和源源不断的队伍保障, 中共党史应该设置为一级学科。 ”[4](127)但是到目前为止,党史教育仍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屹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体系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体系依然是比较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 等系列课程占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党史内容主要是通过一些专题讲座和其他课程带入课堂, 这些课程所涉及的党史内容不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 党史知识扩展延伸受限。 此外,学校组织开展党课,主要针对的群体是中共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 党课受众范围有限,距离“全员育人”有一定的差距,党史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入学生心门。 无论是伴随其他课程进入课堂的党史还是专门的党课教学,学生都只是学到党史的皮毛,关于党真正的历史,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党史中所蕴含的伟大的开拓创新精神, 没有发挥真正的育人价值。 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党史教育无论是对学科的建设还是对完善学生的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在社会中扮演多重角色,拥有多重属性,如经济属性、政治属性、文化属性等,这些社会属性的取得是人不断社会化的结果。 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众多杰出领袖和英雄人物, 亦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和理论成果。 党史中蕴含着共产党人不畏艰难、为民族大义而奋斗的价值共识。对在校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就是不断推进学生人格社会化与全面发展的过程。大学生是社会人,党史中蕴含丰富的育人因子,对滋养学生品格、启迪学生智慧,继承党不怕牺牲、敢为人先、奋力拼搏的优秀品格,以及完善学生的政治属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人”,增进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与价值共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5]1921 年7 月,一群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复兴的年轻人,从上海石库门和嘉兴南湖出发,前赴后继在近百年的艰辛探索中, 在经历与敌人一次次生与死的较量中夺取革命的胜利, 为劳苦民众赢得应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历史和现实证明, 只有坚守住初心,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注重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以革命初心为引导,以革命精神为内涵的党史教育活动,能够进入学生头脑触动学生心灵,激励大学生继承党的革命遗志,破除不良思潮的影响,坚守住革命初心,承担起历史使命。
首先, 党史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继承党的革命遗志、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建设伟业筑牢群众基础。 党从成立时起就坚持为民谋福的价值导向原则。 即使在生活条件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依然严守党的纪律,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尽己所能维护群众的权益和诉求。 党的这一初衷博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赏和支持,赢得了民众的拥护。他们积极送亲友参军入伍、捐粮捐物、为革命队伍运送物资,支援前线,为党战胜强大敌人提供重要保障。 可以说广大人民群众是党革命事业走向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实践也一再证明,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度事关国家事业兴衰。 只有做到民心所向,国家才能行稳致远,这是对党建设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的深刻总结。 今天,我们正处于“三大攻坚战”的决战期,正处于中国梦圆梦筑基向前发展的重要时期,人民群众依然是最重要的同盟军,是实现中国梦不可动摇的坚实力量。 然而群众基础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积累、维护发展壮大的。大学生是接续党革命建设的智慧之军, 党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内化党的优良品质、洞察党的价值目标、继续党的价值追求,延续党的群众根脉,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
其次, 党史教育能够培育大学生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意识。党一经成立就借鉴学习,探寻救国图存之道。在经历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后,终于开创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并在深入实践探索中科学地解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建设和发展方向,以及党的建设和发展方向等重大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中国赢得许多发展机遇,创造出许多奇迹,并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时代课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6](18)。 新时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革命和战争的洗礼, 也没有亲身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顶层设计, 对革命探索和制度建设的艰辛无法感同身受,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可以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不断前进,为人民谋求更多福祉,需要更多具有使命担当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党史教育能够启迪新时代大学生扎实学识,发展卓越的技能,锤炼高尚品格,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谛; 正确领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并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7]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指引人们以坚定有力的决心和恒心战胜困难。 党史中蕴含着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所创造的独特的革命精神, 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铸造学生精神高地提供重要支撑。
首先,党史教育能够坚定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革命战争年代,国家积贫积弱、国力甚微,逃跑主义、极左、极右等社会思潮泛滥,侵蚀着国人的思想意识,党能否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然而,共产党人顶住巨大的舆论压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克服各种不切实际的错误思想,消除各种困难和障碍,坚守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信念, 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这一路的坚守创造出许多警醒世人的革命精神。 如坚定信念、奋斗不息的“长征精神”,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延安精神”以及十年如一日默默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等,这些精神无不体现着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 这场革命的胜利其实也是一场意识形态领域较量的胜利, 这次胜利将作为意识形态领域良好的教育素材, 对处于新时代信息化、多元文化思潮影响,理想信念处于成长、塑型时期的大学生提供非常重要的精神养分, 对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激励大学生积极维护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拥护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拥护党的绝对领导权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党史教育能够筑牢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爱国主义一直是支撑中华民族凝聚共识、突破障碍、向前发展的智慧源泉和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8](58)中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无数为民族大义忘我牺牲的爱国主义人士。 屈原、 文天祥等人就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记忆。党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坚守遗志,在爱国、为民的道路上不曾停歇。革命时期,国内环境复杂多变,很多优秀党员为了完成保家卫国光复中华的伟业, 用宝贵的生命向世人诠释了家国情怀,像我们熟悉的刘胡兰、江姐、黄继光、董存瑞等等。 直到现在中国共产党人依旧同妄图分裂中国、破坏中国和平的恐怖分子做着坚决的斗争。党史中呈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志士, 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榜样的示范, 筑牢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把大学生团结在党的周围,自觉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对社会政治环境和氛围有较高的依赖性, 个人政治素养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有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 党在长期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积极开拓创新,形成了科学成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正确的价值追求。 “通过党史教育将逐渐成熟起来的价值观传播给大学生群体, 有助于在道德认知、 道德实践方面陷入困境的大学生群体解脱困扰,寻找自我”[9](106)。 党史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提升大学生科学实践的能力。
首先,党史教育能够改造大学生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 历史虚无主义使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出现歪曲、虚无化现象。这一现象对党史知识薄弱的大学生是一种巨大的威胁, 容易把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情感从头脑中洗刷掉, 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 养成错误的价值观念, 冲破道德底线。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接班人而不是掘墓者。党史教育能够促使学生系统、 完整地掌握党的发展轨迹和党史具体内容, 加之有条件的学校采用党史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带学生实地参观革命遗址、战争圣地,能够使学生信服历史的真实性,从而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现实; 客观分析近代以来经过各个阶段的不断探索却都以失败告终的现实; 客观分析党在国家最艰难的时刻接下历史的接力棒,带领中国人民奋勇前行,夺取胜利的事实;客观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正在被世界各国所了解,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正被国际所认可, 社会主义负责任大国形象正在一步步矗立于世界舞台的事实。能够促进大学生“饮水思源”,了解党这一路的艰辛,肯定党的历史功绩,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自愿地跟党走,从而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实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源头治理。
其次, 党史教育能够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实践。党在长期的革命探索中,用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智慧击败强大的敌人,碾碎“真理”外衣粉饰下的虚伪理论,凝练出具有探索性、实践性的革命理论和革命文化, 这些理论和文化精髓是对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成功经验,以及历史教训的高度总结。成功的经验可以在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践过程中提供借鉴,增添学生的信心,激励学生前行。历史教训可以帮助学生在类似的实践中规避风险,研究新的方法,探寻新的出路。只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路径选择,才能指导科学的实践。党史中除了具有丰富的经验,还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将这些经验和价值导向运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引领学生继承和发展党的先进理论成果,使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指导大学生科学实践,创造丰富的实践成果。
新时代国家的建设发展中, 大学生群体将成为社会建设发展的支柱。 而党史教育是学生获得政治认同、政治归属、政治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丰富学生党史知识,正视党的历史,把大学生团结在党的周围, 激发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
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史教育机制, 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协同推进、互联互通共同发力。更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上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首先,学校制度建设离不开党和政府“开路”和“保驾护航”,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 推行和加强政府的行政干预和指导机制,建立健全党史教育体制,党史教育的内容体现在学生的课本和课程之中, 教育成果要通过考试考核的方式来进行检验和验收, 从行政角度出发健全高校党史教育运行的长效机制。其次,需要学校在制度建设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行“排兵布阵”、优化设计,构建确实可行的课程运行机制,保证党史课程按质按量地完成。 再次,党史教育历史感较强,但是学生的情感带入偏弱,由于时间空间的间隔使得许多大学生对于共产党人创造出的历史奇迹无法感同身受, 为了激发党史中蕴含的强大的育人因子,强化党史育人成效,政府应该鼓励支持对人民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共产党人到各高校进行巡回客串讲座,拉近学生与英雄人物的距离,发挥榜样力量对学生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并使之成为一种机制在高校推广。
校园文化环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选择,更影响并制约着学生学习效果。优化校园环境是学校进行高效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发挥学校教学主战场的地位,运用校园广播和文化宣传栏植入有关党的历史和文化,利用文字、图片、小故事集锦装点校园,并定期更新,使学生身处校园便能对党的历史和文化耳濡目染。 其次,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信息化时代,海量网络信息涌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复杂污浊的网络信息, 以及大量非主流价值观和有悖法律道德的不良信息不经过滤就进入大学生视野。 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尚未形成, 面对网络中经过粉饰的言论和思想,他们无法甄别正确与否,很多时候他们无意间就成为传播这些不良信息的推手,成为别人的帮凶。所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势在必行。 此外,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空间、 给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提供有效平台也不可忽视。 学校应该开发或者是引进一些比较成熟的线上智慧教学工具鼓励教师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式教学, 如引进“雨课堂”“学习云”“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工具给学生推送有关党史的内容、纪录片和高质量的党史影视作品, 定期在线上或者线下组织考试进行考核。督促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学习强国”上的内容,了解党内外和国内外最新情况。再次,学校应该注重运用党的节日庆典。利用热烈的气氛趁机组织全员覆盖的专题党史教育活动,组织党史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辩论会等活动扩充学生党史知识,牢固学生党史记忆。应该营造党史实践教学氛围。推进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推动资金集结、社会广泛参与捐助、高校着力实施的体系。扩充高校实践育人资源,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参观更多的革命历史遗址、优秀的文化传统遗址。通过参观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国革命的艰辛、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相信这一切是真实存在过的,不是虚无的,从而增强学生鉴别历史与现实的能力。大学校园的党史教育系统生动, 让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党的基本制度、熟悉党的历史运作和辉煌成就,而且能够使其从思想层面上真正信任党, 指引大学生向前奋进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程教学的实践者。 教师的专业知识、授课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因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党史不是空洞的陈年往事,它蕴含着共产党人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奋勇向前的精神。 要求教师“看客下菜”、对党史课程进行丰富,进行“二次开发”,同时对课程的开发和改进献策献力。首先,教师应该丰富党史知识,提升对党史教育的热情,提高党史课程多样化设计能力。例如,党史教育不能只是简单讲授党的发展历程,应该对具体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任务、起因、经过、结果等进行具体的讲授,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把抽象的事件具体化,最大限度地丰富党史内容,扩大党史教学的吸引力。教师更应该提升课堂掌控和驾驭能力,做到随机应变,能够根据党史课内容结合社会的热点给学生剖析事件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对事件的评价,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提升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以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带动学生,给学生做正确的引导,完善党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其次,教师在党史授课的过程中应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师筛选党史课主题,由学生备课主讲,在班级内进行优秀评奖活动, 以此来激发学生研读党史的主动性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话剧和戏剧演绎的形式再现党史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新疆大学原创话剧《我们正青春年少》,就是由学生主演的具有年代感的励志话剧, 通过演绎给学生再现了战争年代青年的救国志、爱国行。这场话剧把演绎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都带入到了那种战火纷飞、 激情澎湃的年代,既新奇又励志。 再次,教师应该提升运用新媒体教学的能力。信息化时代,许多教学资源实现网络共享,掌握好这一技术,不仅可以高效运用网络中的教学资源,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课外的实践教学资源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带领学生参观校史馆和各类纪念馆,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革命烈士纪念活动、学术论坛活动。让学生收集整理党史故事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深入感受英烈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情怀,并以此熏陶学生,增进学生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