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甜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为了保障师范教育质量体系的构建, 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 号),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师范类专业提出要求,即进行全面三级检测认证。 其中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二、三级认证标准中,“支持条件”维度的“设施保障”检测指标中,递进式地提出实训室相关建设内容和要求。实训室教育价值的实现,需要以专业的眼光和态度建设及利用,界定好实训室的功能和建设标准,同时不断完善实训室的物质文化, 落实制度文化,营造良好精神文化环境,同步匹配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使实训室真正成为师范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实训室, 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持平台,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专门空间。 界定实训室的功能和建设标准,是实训室建设的首要任务。
学前教育师范类专业一级、 二级认证标准均提出应建有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保育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实验教学、艺术技能训练等相关基本实践教学”需要[1](9)。 而学前教育校内实训室从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角度,主要包括两个功能:一是发展综合专业能力,二是发展单一艺术能力。
其一,发展综合专业能力的实训功能。综合专业能力彰显了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及不可替代性, 同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主要包括幼儿教师组织幼儿一日常规活动必备的能力, 比如观察幼儿行为习惯的能力、 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 组织与实施活动的能力、全面性评价的能力等等。国家专业认证标准中满足“保育实践”“营养卫生实践”以及“教学技能训练”等基本条件的实践教学实训平台, 即是发挥此功能的实训室。例如:幼儿园情景模拟室、婴幼儿保健室、幼儿行为观察室等。在幼儿园中训练保育、教育等综合专业能力,是比较有效的,但因师范类学生人数众多,为了不影响幼儿园的正常活动,常常采用模拟幼儿园教育情境的校内实训方式进行, 同时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兼顾多种能力的训练[2](17)。
其二,发展单一艺术能力的实训功能。即培养那些弹、唱、跳、画、演以及动手操作的艺术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是学前师范生专业素养的重要支撑之一。国家专业认证标准中要求的满足 “艺术技能训练”“教玩具设计与制作训练”的实训室,即是发展单一艺术能力的实训室,主要有:钢琴实训室、视唱练耳实训室、舞蹈实训室、玩教具设计与制作实训室。 此类实训室并不是要求学生达到艺术表演的水准,也不是为了艺术考级,一方面为了个人完满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的需要。需要注意的是, 要避免某一项能力独进和某一项能力缺失,以满足未来工作需要为标准,注重广而博,注重基本和延伸的结合[3](26)。一些最主要的能力需要掌握,在此基础上,可以延伸扩展实训的内容。 如“舞”主要把握幼儿舞蹈的创编和表演,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向民族舞、爵士舞、拉丁舞等方面拓展。但要把握好“度”,避免本末倒置。
围绕着培养目标,结合国家专业认证标准精神,“毕业要求”维度下,“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反思”的这些检测指标,既是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既决定了建什么实训室也决定了建成什么样等建设标准, 大大提升了实训室的使用价值。
第一,根据课程需要确定建什么实训室。一方面避免因实训室的性质模糊而造成的重复性建设,同时避免因仅凭主观臆想而导致资源的浪费。 实训室在表现形式上,是为课程而服务的。 在规划、设计之初, 就确定好此实训室是专为某一门专业课程教学服务的, 还是为某几门专业课程教学服务的综合实训场所。 围绕“学会教学”的检测指标,可建设满足《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异常行为与矫正》《婴幼儿膳食管理》等课程需要的实训室:婴幼儿保育实训室、幼儿生活模拟馆、幼儿行为观察室、幼儿营养配餐室等。围绕“学会育人”检测指标,可建成满足《幼儿园环境创设》《钢琴基础与弹唱》《幼儿律动与舞蹈》《幼儿美术创作》 等课程需要的实训室,例如:幼儿情境模拟活动室、钢琴室、舞蹈室、美术多功能活动室、儿童玩教具研发室等。 围绕“学会反思”的检测指标,可建设围绕满足幼儿成长规划、道德情感、 能力实践、 反思研究等课程需要的实训室,比如,针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幼儿教师说课技能训练》《幼儿教师礼仪规范》等课程,建设相应的数字化模拟智慧教室、名师工作坊、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室等实训室。
第二,从设备配置、装修要求上要合理进行规划,确定建成什么样的实训室。这样将避免实训室盲目追求“大而广”的建设模式,防止片面追求装修的豪华、高档次。 学前教育校内实训室的建设,要合理配置资源。 对于功用接近、设备材料可通用的,可进行整合设置,既节约资源,又提高利用率。 比如把幼儿情境模拟活动室和幼儿行为观察室整合。 只有全面系统化的规划与建设, 才能预防实训室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脱节,避免实训室只是“摆摆样子,迎检参观”,实现实训室效益的最优化[4](27)。
实训室文化建设属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学前教育校内实训室可通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等方面共同构建校内实训室文化,落实国家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维度的“践行师德”检测指标,为促进师范生职业综合素质及适应岗位的能力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国家认证标准指出,应建立功能齐全、设施配置完备的校内实训室。 同时做好设备设施的管理、维护、更新及共享,供师范生充分、便捷地使用[1](8)。
物质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幼儿园教师, 校内实训室应依照真实的工作情境进行整体规划, 即依照幼儿园的真实工作情境,使学生一进入实训室,就有进入幼儿园工作的既视感,缩短参加工作的心理适应期。第一,3-6 岁的学前儿童喜欢色彩鲜艳、活泼可爱的形象,那么,整体物质环境就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色调上要鲜艳饱满,造型上要生动活泼,设备设施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3](26)。第二,实训室物质环境创设,应体现出学前教育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比如在幼儿园情境模拟室里创设富有童趣的主题墙饰;在每个实训室张贴工作流程标准图,同时张贴各类安全标识,例如紧急出口、小心触电、禁止烟火等。在实训室外的楼道墙面上张贴“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等名人名言。第三,实训室内的设备器材摆放、 空间布局要符合实训要求; 实训室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丰富的制作工具和制作材料等,并可以让学生参与收集材料,动手制作材料,选择优秀的美工作品装饰实训室。
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保障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开展, 同时也对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有积极的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室应制定安全、卫生、储藏、补充、签到、材料使用等一系列制度。
具体来说,基本制度可以归结为三大项:第一,安全问题,主要包括财物的安全和设备使用安全,以及平时用电、用水安全。 安全无小事,需要有一系列切实的制度和措施,借助于现代化技术手段,把安全隐患降到最小值,直至彻底消除。 第二,卫生清洁问题。 卫生清洁问题比起安全问题更日常,更琐碎,又更能考验学生的基本素养。 这就需要利用制度确保环境卫生,保证实训室的干净整洁。 第三,工作流程标准制度。 其一, 资源材料的储藏和补充由专人负责,台账明晰,检查到位[4](27)。其二,落实签到制度,实行使用人签到制度,不仅便于检查设备、材料的使用情况,分清责任人,还可作为学生实践活动最终考核的参照依据。 其三,设备材料使用制度,建立设备器材相关档案,进入实训室前进行设备使用情况登记,自觉爱护器材设备,保证设备材料的科学使用,延长设备材料使用期限。除了以上三种主要制度,还涉及教师指导制度、设备设施借还制度等等,总之,实训室需要建章立制,来保障其正常运转。
那么,如何保证制度的落实呢?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着手:一是请学生参与制定实训室管理制度。高校都有自己实训室的管理制度,但问题仍得不到解决,原因是这些制度是管理者制定的, 学生并没有切身的认感同。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实训室出现的问题,可能对自己、专业及学校带来的危害或危险,商量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来检查督促落实情况。 二是教师应成为执行制度的楷模, 言传身教, 切实关注制度的现实指向。 教师之间要共同讨论,经常对制度落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实施实训室制度作为提升自身修养的重要渠道。
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实训室应营造追求真理、严谨科学、井然有序、文明和谐的精神文化环境。 使实训室发挥双重价值, 既成为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场所,同时也是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安全生产意识及环保意识等素养的养成基地。
第一,营造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实训氛围。 指导教师应不遗余力地进行实践指导,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营造严谨的实训氛围。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自我管理,遵照规章制度,自由使用实训场地和设备,怀着严谨的科学态度,绝不马虎,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
第二,创造井然有序、文明和谐的精神环境。 要考虑制度所要调适的现实问题, 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每项制度的执行落实到责任人,奖罚分明,保证实训室各项规章制度的顺利执行。同时,让学生参与实训室环境和设备质量定期的检查管理等,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及环保意识,从而创造井然有序、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精神文化环境。
学前教育实训室通过完善落实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及精神文化建设, 使学生达到国家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具有教育情怀的标准,即“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成长为幼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1](4)。
教师作为实训室及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对实训室得以充分发挥和利用、 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实训室建设时,要重视专业教师作用,应同步甚至提前进行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采取“走出去”的方法,组建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学前教育实训师资队伍。 高校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建立激励“双师型”教师的机制,以此提高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一方面,鼓励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利用课余时间, 提升自我实践指导能力,深入幼儿园等幼教一线挂职锻炼。另一方面, 通过参加各种专项进修培训与学习交流活动, 使实训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实践指导能力大大增长。 当然,还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走出去”的制度建设, 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地定期或长期进入幼教机构实践。 另外,建立实训教师指导制度,使实训教师不遗余力地全身心指导学生, 加大对学生实训指导的力度和深度。
第二,采取“请进来”的方法,大力吸收一批校外优秀且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幼儿园教师。 聘请一线幼教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可缓解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不足的问题,为高校实训师资队伍注入一股清流,并围绕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实验室建设等从幼儿园实际工作层面提供可行性建议。 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幼儿园兼职教师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实现了人才培养单位及用人单位的双向沟通, 双方教师可共同指导教育实践,建立“双导师”制度,大大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4](27)。
第三,强调实训室建设专业教师的全程参与。如此做不但可以避免走弯路, 而且还能实现建设和使用的高效对接。实践经验表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室在最初的招标、设计、建设包括后期验收审定等环节彼此孤立, 导致实训室建设成为一项带有许多缺憾的工程[5](53)。 只有打造一批业务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从实训室建设之初的功能界定、设备的配置、装修的风格理念,到建设中细节的把握、布局的调控,再到建设后的验收审计、运行使用、氛围营造等,“双师型”教师要自始至终地全员、全程参与,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使学前教育实训室建设, 多几分成功的把握,少一些遗憾。
总之, 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要做好整体规划,界定实训室的功能及建设标准,创设良好的物质、制度及精神文化环境。在建设中反思、改进、谋发展, 积极探索实训室建设与学前专业同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