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雪晴 张帅飞(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崛起。物流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在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物流业的市场份额是相对有限的,从而间接导致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剧烈了,尤其是资金和设备等方面都不占优势的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的压力更大。中小物流企业一方面需要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运营,另一方面需要面临外部经济环境结构的变化,为此,中小物流企业可能受到的影响较多。自1978年现代物流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引入中国以来,物流已经发展40多年。我国经济的增长离不开物流的发展,共同配送对于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资源的利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讲,共同配送会为社会带来良好的效应。
(1)企业实施共同配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车辆的运输效率,减轻了车辆带给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减缓交通拥堵的状况;
(2)物流系统属于昂贵且资金密集的投资,一般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和设备以及专业的人才,而共同配送能够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企业的资源,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共同配送是企业间通过沟通、交流,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逐步形成共识,从而共享有限的资源、减低运营成本进而促进企业整体资源的有效利用。
从“物流”一词的引入到现在,经过一百多年,物流概念经过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物流概念的引入阶段。时间是从20世纪至1950年期间。特征有:第一个是提议的地点主要在美国,第二个是由少数人提议的,第三个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一种是物流 (Physical Distribution) 概念,这是美国市场研究学者阿尔奇·肖在1915年从市场分配的角度提出的,其二是物流学的物流(Logistics)概念,是从军事物流的角度提出的。
第二阶段:分销物流阶段,时间为1950年至1980年期间。在此阶段,物流和物流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以促进形成物流学校,物流业和物流部门的物流管理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阶段:现代物流阶段,时间是从1980年期间到现在。在物流发展的第二阶段之后,我们意识到物流不仅限于配送部门,还涵盖了包括供应在内的所有领域。商业用品,商业生产,商业分配和商业废物回收。出于对物流概论扩展的原因,最终决定使用 Logistics 作为物流的概念。
共同配送也称集中协作配送,实质是通过经营活动的规模性来降低经营成本,并提高物流运营的效率。在我国有学者将共同配送理解为通过多个配送企业的合作来实施共同配送,有的将共同配送看作不同销售商服务的模式。
共同配送是指将多种分散的产品组合在车辆上以实现整体分配。优化分销渠道和密集的产品分销可以提高运输和分配效率,提高车辆的整体装载速度,降低空载行驶速度并降低运输成本。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来看,统一分配后,资源得到了显著整合,减少了快递车辆的数量,减轻了交通拥堵,减少了排放,实际应用价值很高。近年来,国内物流的社会化和协调意识逐渐增强,公司进行共同配送的比例不断提高,政府采取了许多政策来促进共同配送。在中国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共同配送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有大量物流的地方建立配送中心对于跨城市和跨城市配送特别重要。在城市交叉口或农村地区建立可以及时响应城市需求的配送中心。
从广义上讲,中小物流企业是指根据采购、制造、仓储、运输和货运中所分布的劳动分工和专业的社会分工而建立的区域专业运营职能和专业企业建设形式。通过建立基于自身资源和能力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了该专业的分销、销售、电子商务和其他物流环节。
对中小物流企业的狭义分析,是指那些能够提供物流业务模型的专业化企业。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资金强度相对较弱。物流信息化的概念需要进一步理解和完善。大部分物流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的制度都不太成熟,简而言之,这些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物流业趋向于促进消费、带动生产,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小物流企业实行共同配送,可以降低物流公司的成本,提高分配效率,是现代企业间利润分配的管理手段。通过对共同配送、第三方配送、自营、动态配送联盟模式这四种模式的对比,可以比较清楚地看这四种模式各自的优缺点。
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第三方配送模式,是指企业和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需要完成合同所规定的配送业务的一种配送运作模式。
自营配送模式:目前大多数的电子商务企业都是采用自营配送,它是企业自身建设的物流系统,以达到企业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拥有这种模式的企业大多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如亚马逊、苏宁易购、京东等这些我们所熟知的企业。
动态配送联盟模式:动态配送联盟指多个物流配送系统通过合作进行运营的模式。为了达到某种特定配送目标的一种配送模式。动态配送联盟的特点是前期投入成本较低,决策内容由企业共同协商决定,有专业化水平,信息服务水平较高。
共同配送模式:共同配送也称共享第三方物流服务,由于配送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货主为主体和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物流术语》对共同配送的定义是: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共同配送是一种追求配送合理化的配送模式。
1.宏观政策对共同配送影响因素
由于中小物流企业自身的资金能力有可能不足以支持企业控制物流的发展趋势,所以在实施共同配送的过程中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的发展速度比较滞后,而建立一个统一的物流管理部门,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共同配送企业之间的不协调因素
共同配送作为一种新的交付方式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才能进行,并且由于合作伙伴企业之间对共同配送缺乏准确而充分的了解,因此参与者之间对公司机密泄露和共同配送的效益感到担忧。同时,对于共同配送的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涉及许多方面,从而多角度地导致了企业间的不协调。例如,各个配送企业之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延误,而共同配送发挥其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流通和共享。
在许多实行共同配送的企业中还存在信任危机,因为企业之间针对利润的公平分配没有标准的评估机制,而大多数企业的领导者依旧是以成本和利润为中心,所以导致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岌岌可危,换一个角度来说,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协调关系。
3.国内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因素
在实施共同配送的过程中,大多数的物流配送企业仍然提供仓库服务的物流服务,很少有物流配送公司可以在运输层面提供综合服务,而且物流企业在配送中的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等有待提高,所以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配送。由于国内物流基础设施处于落后的状态,所以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规模经济。
4.缺乏专业物流人才因素
纵观发达国家的物流历史,物流业的发展一直离不开物流专业人员的培养。随着我国物流业蓬勃发展,市场对物流专家的需求加大。当前,物流专业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正规的职业培训。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针对物流教育的普及度不高,大专以上学历和研究生学历占比不到30%,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我国缺乏物流专业型的人才。
一般物流企业实行共同配送需要建立物流配送中心以及物流信息平台。由于企业建立的这些基础设施可能是跨区域甚至是跨行业,所以这时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一个统一的物流行政部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可以促进企业加快对不同地域的综合配送网络路线建设,为共同配送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基础条件。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有益于保证企业间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能够有效地控制配送过程以及及时解决突发性问题。政府制定相应的税收制度,可以为共同配送中心解决一部分资金难题,节约的资金可以投入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高共同配送技术水平,通过全面和相关的法律体系整合物流行业标准。
共同配送企业间的利润分配问题一直是困扰合作企业的一大难题,所以要加强决策机构求同存异的思想观,力求互惠到合作双方。在共同配送企业间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和监督系统,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之间共有的资源,降低双方企业之间的成本和提高配送效率。企业间要签署机密协议,在公证处和两家企业申请机密性证书建立强制限制的机制和规范,合作伙伴必须严格遵守外部提供信息的批准程序,并合理考虑联合部署的好处,实现全面物流企业的计划和合理部署。
共同配送需要更多的技术和管理应用系统支持,例如集成的订单接受和交付系统,管理应用系统以及基本信息交付的标准化,而不是简单地将货物装载到同一辆运输工具中。实施部署可带来便利,因此多个订单任务和企业的最佳组合可以快速有效地处理相关物流业务。对共同配送网络信息平台构建时,需要有可以提高配送效率的辅助设备,像运输车辆配备、配备便携式终端等设备。物流公司必须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才能准确开展物流业务,有效控制和降低成本。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和共同配送的改善必须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共同配送迫切需要许多高素质的专家,他们可以在物流管理的各个方面工作,例如运营管理,科学研究,配送加工,维护通信设备和其他服务等。为此,我国的高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并培养联合分配领域的技术人才。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出国系统地学习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同时,要注意通过资格认证或其他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并规范行业,调动员工对物流行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