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漉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通过作品的人物或事件的感染,产生丰富的联想,了解和体悟人生丰富的意义,促进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具体策略有:组内合作,组间对话;分层递进,内外结合;阶段反思,联系生活。
关键词:深度学习;阅读教学;小组合作;专题学习;阶段反思
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深度学习也是一种主动的、高投入的、涉及高阶思维,且学习结果迁移性较强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通过作品的人物或事件的感染,产生丰富的联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以及与作品的对话,了解和体验人生丰富的意义;通过先哲和时贤的思想与情感的影响,浸润个性,提升品位,促进健康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命和成长体验。本文结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就如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分享几点做法。
一、组内合作,组间对话——在比较辨析中体验
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不能局限于单维、单向的“师讲生听”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式,而应代之以学生的交流、研讨乃至辩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带着好奇与激情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合作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合作小组的组内合作、组间对话,帮助学生了解、参与、体验学习活动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例如,笔者在教学《如梦令》时,发现有的注释版本把“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的“争”字解读为通假字,同“怎”,将“争渡”解释为怎么渡。笔者把这一不同注释作为课堂上文本解读的切入口。学生根据所赞同的注释,分成两个小组,彼此之间展开了热烈的争辩。同意作通假解释的一方认为:诗人此刻误入藕花深处,急着和同伴们商量怎么能够找到出口,是合理的。不同意这一解释的一方认为:“怎”作为通假字,表现的是一种语言的询问,还未付诸行动,与后句中的“惊”相连,味道变淡了,不能因此理解为通假字;“争”是争抢的意思,可以想象原本平静的湖面,你争我抢,都想将小舟尽快划出荷塘,人喊声,抢夺声,划桨声,激水声,场面慌乱,一时顿起,正是有了争抢,才惊动了白鹭。一番辩论之后,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原本同意通假解释的一方也认为将“争”解释为“争抢”更加合理。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达应该“基于倾听”,教师的引导也应该“基于倾听”。通过这样的合作与对话,解读走向深层,学生因此领悟到偶遇白鹭的又一番惊喜。
有效的小组合作,会让学生针对问题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在比较、辨析中体验和感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二、分层递进,内外结合——在相互关联中感悟
分层递进是指先研读教材内容,再进行教材的拓展性研究,最后形成专题式研读,通过这三个层次来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内外结合是指专题学习不只在课堂,还应延伸到课外。
例如,笔者在教学《春望》时,发现学生对诗人杜甫并不陌生,之前也学习过不少杜甫的诗作;但一首首单篇的学习,导致学生的知识点零碎化,无法形成体系。整合杜甫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教学,既可以对杜甫的诗歌形成系统的理解,又可以借助杜甫的诗歌对其精神追求、人格品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课堂上,笔者先简介诗人及其创作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春望》作于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后。当时诗人被俘,目睹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百感交集,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知人论世,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才能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笔者请学生找出《春望》一诗中描绘的特别的景、特别的情,引导学生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在诗人笔下,面对乱世别离,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原本花、鸟这种没有感情的自然之物也被诗人的忧愤之情所感染。
在学生品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情感时,笔者补充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等诗句。学生比较品读,联想连绵的战火不知何时才能停止,诗人被扣留在敌军营中,消息隔绝,得不到家人的音信,深切地感受到战争中一封家书的分量胜过“万金”的心理,进而将其升华为所有受过战争迫害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课后,笔者又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杜甫《望岳》一诗进行比较研读,探究杜甫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诗歌情感风格的变化,完成专题学习。学生发现,诗人由“意气风发”转变为“忧国忧民”,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痛苦时刻,越发关注社会生活和百姓民生,將自己的命运和百姓的命运相联系,这也是他由“诗人”转变为“诗圣”的原因所在。通过“分层递进,内外结合”的方式,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阅读支点,有了充分的思考感悟,从而完成了由浅层阅读到深度阅读的过渡。
在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个别地教授一篇,而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内在联系,摒弃平面化的单篇式教学,走向立体化的深度学习。
三、阶段反思,联系生活——在迁移运用中提升
反思是一种高层次认知活动,能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也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而能否在生活的情境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是学生是否达成深度学习的评价标准。
在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构架中,笔者先根据每个单元的特点设置总体要求,再结合每篇文章的特点设置单篇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结束后继续组织学生进行阶段反思,让学生“动”起来,让思维“活”起来,带给学生新感受、新收获。
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包括《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4篇课文。在阶段反思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些小人物?
2.揣摩这几篇文本中“小人物”的思想感情。
3.结合几篇文本,思考细节描写使用的时机。
4.特殊情境的安排对于塑造人物有哪些作用?
5.文章的详写和略写应该怎样安排?
这几个问题不但串联起4篇课文的共同主题,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而且打通了4篇课文写作的特点,有助于学生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深度理解。
笔者再引领学生观察世间百态,感受社会的复杂,人性的美丑,设计“让老王讲讲自己的故事”“说说我身边的小人物”等学习活动,将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
阶段反思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应着眼于知识的核心价值和内在联系。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和学习活动,整合了学习内容,发展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寻找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带领学生由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俞丽萍.基于变构模型的深度学习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
[2] 王云红.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及启示[J].新课程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