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奕珺
摘要:“生活地理”学科课程群不是多门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统整与融通,构建主题相通、内容相关的课程体系,突出课程间的内在逻辑统一。“生活地理”学科课程群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按照学段与学期进行划分,充分挖掘生活元素,注重从多种角度、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多元的综合评价。
关键词:“生活地理”学科课程群;国家课程;校本课程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是一门兼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地理课程要为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使所学不仅对其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令其受益终身。因此,我们以“生活地理”为核心理念,依据课程需要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生活地理”学科课程群。
一、“生活地理”学科课程群的构建
“生活地理”学科课程群不是多门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统整与融通,构建主题相通、内容相关的课程体系。“生活地理”学科课程群的内容框架如图1所示。
“生活地理”学科课程群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将国家课程按照学段与学期进行划分,七年级上学期主要以“地球与地图”为主要内容,七年级下学期以“世界地理”为主要内容,八年级上学期以“中国地理”为主要内容,八年级下学期则以区域“乡土地理”为主要内容。
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充分挖掘生活元素,开发与国家课程密切相关的校本课程。例如,在七年级上学期教学“地球与地图”的相关知识时,我们从生活中挖掘元素,开发了“二十四节气探究”“地球mini实验室”“玩转Google Earth”等校本课程,帮助学生通过探究二十四节气的天文、物候,制作地球仪、等高线模型,测量太阳高度变化,学用各种地理App,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生活地理”学科课程群的实施
“生活地理”学科课程群在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将校本课程分为“融合实施”和“独立实施”两种形式。融合实施是将校本课程融入国家课程中一起开设,属于必修课程。独立实施则借助社团活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期统一在每周一下午第4节课开展活动,由学生自主选修,每周1课时,每学期共15课时;八年级下学期集中安排在寒、暑假,每个假期各安排两次活动,每次按8课时计算。
(一)七年級上学期学科课程群的实施
七年级上学期,围绕国家课程中的《地球的运动》《世界的气候》等章节,我们融合实施“二十四节气探究”课程。在每个节气到来前后,穿插教学探究二十四节气的天文、物候、农业生产、风俗文化等,指导学生探究节气的由来,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以及物候、风俗。
根据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知识,对于地球缺乏理性认知这一学情,我们开发了“地球mini实验室”选修课程,带领学生深入研究地球和地图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如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测量太阳高度角并观察其变化等,意在借助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另外,我们针对有一定地理学习能力和特长的学生,开设“玩转Google Earth”选修课程,教会学生借用地理软件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搜索路线、定位等实际问题。
(二)七年级下学期学科课程群的实施
七年级下学期,结合国家课程重点介绍的各大洲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内容,在《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一章,我们融合实施“‘地理眼看‘一带一路”课程以及“异域风情”课程。“‘地理眼看‘一带一路”课程以“一带一路”为主线,选取若干沿线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大量中外贸易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思考、讨论、实践、拓展等活动,探究“一带一路”沿线代表国家的区位、气候、地质等地理资源;认识沿线主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同国家的技术、资源差异与互补优势;认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关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融合问题。“异域风情”课程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各大洲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探究各地风情与地理事物的内在关联。
另外,我们还开发了“环保之眼”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和开展宣传活动,体会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提高人地关系意识。
(三)八年级上学期学科课程群的实施
八年级上学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民族特点,我们融合实施“民俗地理”课程,对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壮族、满族、 回族、 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探究其分布、风俗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课程采用探究活动的形式,由学生小组自选民族探究,每节课前安排探究小组演讲汇报成果。课程时长约6周。
本学期,学生自主选修的课程为“茶与地理”“舌尖上的中国”。其中,“舌尖上的中国”课程旨在探索食材、制作工艺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探索土地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茶与地理”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茶艺基础。该课程主要围绕学习茶礼仪、了解茶树生长环境、研究茶冲泡技术、掌握茶美学展开。
(四)八年级下学期学科课程群的实施
八年级下学期教学的重点是区域地理内容,因此,我们将学科课程群实施的重点放在乡土地理上,开发并实施“绿色常州”“红色常州”“金色常州”等课程。“绿色常州”课程带领学生走进常州的现代化农业(无土栽培、绿色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大型农场等)和常州的特色旅游景区;“红色常州”课程组织学生探寻常州文化名人故居和常州红色根据地,实现探寻常州、留住乡愁的目标;“金色常州”课程引领学生关注常州经济发展,安排走访常州突出的工业、高科技产业,领略常州现代化、立体化的交通(高铁、高速、航空、水运、高架、地铁等)发展。
三、“生活地理”学科课程群的评价
“生活地理”学科课程群注重从多种角度、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多元的综合评价。我们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最终形成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一方面,在每学期结束前,我们会根据市教研室的统一要求,围绕国家课程目标及教材内容统一进行课程测试,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测试成绩会作为学生学期总体评价的一部分,其比例一般占总评的一半。同时,我们会将学生每一学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记入成长档案袋。档案袋中的资料包括课堂探究情况记录、小论文等,注重考查学生用地理视角去观察、思考的地理实践能力。对学生的不同表现,赋以不同的等级,折合成分值计入总评中。如在 “地球mini实验室”课程中,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的个性化地球仪将在全班匿名展出,教师发给每位学生5枚贴纸,学生将其送给自己最喜欢的5个作品。以最终获得的贴纸数作为评价指标,最终计入总评。
另一方面,教师主要围绕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学习过程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率、小组协作以及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相关资料的全面性、参与小制作的积极性等。如“舌尖上的中国”课程结束后,我们会安排学生将某一区域的美食文化做成地图小报并进行展出。学生不仅要画出美食地图,还要在地图上确认特色美食所在的地点,同时介绍该美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表现出来的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协调处理人地关系的意识,都是考查的重要指标。再如,“‘地理眼看‘一带一路”课程中,我们将学生制作的个性化区域名片作为主要评价载体,学生制作的名片包含该地的独特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经济政治等内容,从而综合考查学生整体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的能力。学期结束后,我们将学生制作的名片进行系列展示,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科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研究”(编号:D/2020/02/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