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恒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作为我国的传统乐器,琵琶承载着艺术与文化,也包含着情感与内涵。《十面埋伏》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其跌宕起伏的情节、雄奇壮丽的风格以及罕见的演奏技巧,成为闻名于世的著名琵琶演奏曲目。《十面埋伏》讲述了楚汉之争中汉高祖刘邦英勇的战争场面,将猛烈的崇敬之情融入演奏之中,形成乐中有情,情乐交融的独特演奏效果。演奏者通过对节奏快慢以及旋律的深刻把握,将十面埋伏所描述场景都通过琵琶独特的金石之声表现出来,极富艺术形象性和表现张力。
琵琶曲《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从琵琶谱的版本来看,乐谱最早见于1819 年华秋苹、华子同等人编著的《琵琶谱》(简称《华氏谱》)。讲述的是楚汉相争“垓下之战”的故事,用紧凑的旋律和起伏的节奏描绘了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之间的英勇战役,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前人运用了琵琶独特的演奏技法创造出了这首代表琵琶的标志性乐曲,承载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和勇敢善战的伟大精神,为记录和宣扬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十面埋伏》讲述的楚汉之争,饱含了英雄的勇敢与悲痛,使无数人听后为之震颤。相传楚汉相争之时,韩信设下埋伏捕获了楚军大量敌军,而汉军谋士张良为刘邦献策,引导会讲楚国话的汉军在楚军军营歌唱楚国歌曲,家乡的歌声一想起,楚国的士兵纷纷潸然泪下,都开始想念自己的家乡,经久未歇的战争使得士兵们都十分劳顿,士兵自身的斗志也在熟悉的乡音中渐渐消逝,使得楚国的士气逐渐减弱,士兵的战斗力大大降低。眼看着楚国军队士气的逐渐消沉,项羽也觉得大局已定,最后在四面楚歌中挥刀自绝,最终汉高祖刘邦凭借着谋略和耐力取得了胜利,建立西汉。
在此背景下创作而来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从古代流传到今天,成为了口口相传、脍炙人口的佳作,经历了很多流派的改变和再创造。对于《十面埋伏》,我国古代有不同流派的人专门为此记谱和演奏,其演奏效果各有特色。相传的比较有名的派别有无锡派、平湖派、崇明派、王派等等,不同派别由于记谱与传谱的不同,显示出十分多样的演奏形式。而对于《十面埋伏》的作者也存在许多争议。根据学者赵氏的考证,认为该曲是由明末的琵琶演奏家汤应曾创作而成,而林氏的推测则认为创作者不详,但创作者所处年代应该在唐代之后,因此推测是后人根据历史上楚汉争霸的故事改编而成了《十面埋伏》演奏曲。关于《十面埋伏》的溯源,学界从不乏研究者,但归根结底,不管其创作者和流传经历如何,《十面埋伏》的艺术价值都是巨大的,乐曲中包含的不仅仅是伟大的英雄历史,更承载着民间百姓对于中华民乐的深情与热爱。
一般而言,琵琶的独奏曲分为文套和武套两种类型[1]。其中,文套演奏曲主要用来表达人物的情感,抒情性意味大于叙事性,而武套则重点突出琵琶演奏的叙事意味。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便是较为典型的武套演奏曲,演奏者通常需要格外注意气势与力度的把握,将战争的悲壮场面通过跌宕起伏的节奏充分表现出来,以突出主人公的伟大与英勇精神,宣扬赞扬主题,进一步煽动民众情绪,将观众带去情境中与人物一起战斗,激发观众对主人公的赞扬与崇拜之情,同时也引导观众透过乐曲的窗户,感受历史的宏大。
演奏者在把握情感与内涵的同时需要把握多种演奏技巧,例如琵琶常用指法拂弦、扫弦、满轮等等,演奏者只有充分掌握各种指法,才能将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发挥得恰到好处,给观众以惊艳之感。按照传统的戏曲及小说叙述顺序,《十面埋伏》故事的叙述,应由开战前的准备、战争进行时、战争后的情境构成,结合具体的故事结构和琵琶演奏特点,可将《十面埋伏》分为“序幕”“战前”“交战”“战后”四个部分。下面将从乐曲的各个部分分别展开表达技巧与情感分析。
第一部分以《列营》为题,而下分《列营》《擂鼓》《掌号》《放炮》几个层次,节奏把握十分紧凑。该部分运用了传统武曲的散板,音长无规则,节奏自由,通过富于变化的短拍带观众进入紧凑的战争氛围中。第一部分用到了“提”“勾”指法进行缠弦演奏,紧接着运用“长轮”,模拟战争中炮火的炸裂声响。此外,运用“夹扫”指法来模拟战马奔驰的声响。自此部分中,演奏者需要通过指法的轮番变化和节奏的紧凑来充分烘托战争迫近的紧张气氛,将观者引入其中,为后续的部分做情节和氛围的铺垫。例如,开头的“扫拂扫”加“长轮”将故事的整个篇章拉开,使听者有意识地进入故事中,而后运用“拂轮”的手法逐渐加快节奏,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也烘托出战争一触即发的窒息之感。简单两种指法的转换,将战争来临之际双方士兵的慌乱、以及可怖紧张的战争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后,随着两种指法弹奏速度的提高,曲子节奏进一步加快,将紧张的气氛提到了最高点。《掌号》《放炮》处运用的“摇指”“扳弦”力度由轻到重,节奏由缓到急,模拟军战争前的吹号声响,暗示着战争的开始。
第二部分的主题段是《吹打》,讲述的是两兵交战前的准备工作,随着士兵的吹打、点将、排阵、走队,故事将进入高潮。演奏者在第二部分需要用到“长轮”及“勾轮”的指法,模拟战争前夕庄严的仪式,通过两种指法的轮换,将管乐声和打击乐声形象地表现出来。《点将》这一部分主要运用“凤点头”的指法[2],演奏者手速由慢变快,突出表现将领点将时紧张、严肃的氛围。接下来是《排阵》部分,演奏者通过“遮分”指法,体现士兵排阵动作之迅速和齐整。
第三部分的主题段之一是《埋伏》,这一部分进入了双方交战的环节,节奏逐渐紧凑。演奏者运用“勾轮”“滚奏”的指法,节奏由慢变快,形象地描绘出汉军设下埋伏时的场景,深度渲染了紧张的战前氛围。在《小战》中,演奏者需要运用“煞”的指法,来突出体现当时交战使士兵们的刀剑声响,随后运用“长轮”,形象地描绘出战争双方的激烈冲突。《大战》演奏者通过“夹扫”指法,将战争节奏推向高潮。随后,演奏者运用“扫轮”“勾轮”等指法将战争中军队的溃败声、呐喊声、箫声糅合在一起,极度表现了战争的热烈场面。随后,《呐喊》这一部分可以称得上是全曲的高潮阶段,讲述的是战争场面中将士们呐喊着冲锋上阵、相互厮杀的热烈场面。演奏者需要运用推拉、合并双弦的演奏指法,深刻描绘战争激烈的场景,进而将全曲推向新的高潮,进一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随后,《传号》这一部分,演奏者需要运用“扫双弹挑”指法,由轻缓到沉重,逐渐将故事引入结尾。形象描绘了项羽败走、刘邦得势的画面,情节紧凑,富有张力。
第四部分的主题是《项王败阵》,描绘项羽在败军之后四面楚歌的悲惨境遇,深切刻画项羽自杀时复杂与无奈的心境。演奏者以悲惋的哀歌做结,牵动听者的心弦,情到深处时戛然而止,使人陷入无限回味之中。
《十面埋伏》作为琵琶名曲,除了演奏技巧的高深、主题内涵的鲜明,其音乐特性也独具特色。下面将从《十面埋伏》的音乐特性出发,进一步探析其艺术价值及审美意蕴。
开始艺术创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创作主题。主题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和支架,一件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鲜明而伟大的主题思想。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以楚汉之争这一宏大的历史情节作为叙述背景,实际上就具有极强的主题意识。通过演奏时指法的转换、节奏的调整,《十面埋伏》以一个十分形象明晰的表现力度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战争故事。比如在第二部分,演奏指法运用到了夹扫、绞弦等,通过指法的深度处理,将战争场景高度还原给听者,使听者在节奏的变化中充分感受战争的激烈和人物的英勇。除此之外,“十面埋伏”一词用作乐曲的标题,也具有极强的主题意识。“十面埋伏”本身的指向就是战争情景,这样主题鲜明的标题,使听者从名字中就能够了解到乐曲的基本内容和艺术风格。《十面埋伏》将宏大的历史主题深深刻在每一处细节的发挥中,使情节在节奏的推进和高低音的转换中逐渐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主题的表达方式,是《十面埋伏》的伟大之处。
音乐是情感的传达工具,也是通往人类心灵深处的方式。创造出一个好的艺术作品需要作者倾尽无数的情感。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在细节处突出主题的同时,也在情节中流露丰富的情感体验。乐曲在节奏上特别注意到了情感的处理方式,通过演奏者力度的轻重、节奏的缓急,将演奏者内心对于战争场面的紧张情绪,对于项羽四面楚歌时悲惨情形的极度哀婉,对背井离乡、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深切同情都表达得淋漓尽致[3]。在乐曲演奏中,主体和情感是通往听者内心的钥匙,一个深刻的主题可以感化人心,而一个相似的情感可以引起强大的共鸣。《十面埋伏》之所以能够流传于世至今闻名,与其蕴含的情感表现密切相关,于冰冷战争中埋藏人间至情,在无言历史中传达永恒思索,《十面埋伏》丰富的情感内涵,也是它的伟大之处。
除了宏大的历史主题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十面埋伏》也用各种细节诠释着形象的表达方式。《十面埋伏》通过音乐的形式,能够将一个完整的战争故事讲述出来,没有画面的支撑却达到了既有声也有色的艺术效果,这与其形象的表达技巧密切相关。例如,《十面埋伏》中有很多模拟战争各种声响的部分,演奏者通过变换指法模拟战争前的马蹄声、放炮声、吹号声,士兵战争时的厮杀与呐喊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激烈紧张的战争图景,使听者身临其境,感受人物的紧张与激烈,进一步引起听者与演奏者的强烈共鸣,进而提高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
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创作者的想象加以修饰。音乐的表达没有画面,需要演奏者通过节奏的把握和丰富的想象引起听者的共鸣。《十面埋伏》是歌颂刘邦英勇战争,旗开得胜的乐曲,曲调和旋律的把握加入了积极昂扬的情绪,象征着胜利和凯旋。而乐曲中间的停顿处理上也十分具有表现力,通过对情感把握的充分想象,演奏者通过各旋律之间的适当停顿充分烘托紧张的战争氛围,具有极强的爆发力和冲击力。
作品内涵与技巧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音乐作品丰富审美意蕴的外在表现。《十面埋伏》以楚汉之争为背景,形象描绘战争的热烈场面。演奏者通过多变的演奏技法和音色,在情节的转换中充分故事基调由明快、活泼到婉转舒缓,从激烈昂扬到悲壮哀痛,通过不同的表达技巧而充分强调乐曲四个部分的深刻内涵,在给人以情感起伏的同时,也引发精神上的沉思。
综上所述,《十面埋伏》以其宏大的历史主题、丰富的情感内涵、深刻的审美意蕴、高超的演奏技巧,将楚汉之争的紧张画面通过音乐的媒介传达到人们心中,这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沉重回响,更是一种文明的深情歌唱。《十面埋伏》用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深刻讲述关于战争的历史主题,它所包含的丰富情感,将引起古今中外人类的共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