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蕾
(稷山县文物保护中心,山西 运城 043200)
文物是历史和文化的现实载体,不仅具有高度的历史研究价值,而且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文物的发展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但文物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若想判定其遗存年代、评价其历史与艺术价值,除了传统的利用文物学与博物馆学理论知识、历史资料、从业经验等判定其年代、真伪、质地与用途,更需要依靠科学、先进、有效的文物鉴定方法与技术获取更加详尽的文物相关信息,从而揭开文物的神秘面纱。相对于传统文物鉴定方法而言,现代技术能够缩短鉴定周期、提升鉴定结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因此,在掌握文物鉴定内容及其重要价值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推广先进、前沿的文物鉴定现代技术。
在馆藏文物、流散文物中经常会掺杂部分伪造文物,在文物保管与存储前需要借助文物鉴定方法辨别其年代真伪,避免将文物管理资源浪费在伪造文物之上。同时,建筑石雕、木雕等属于史迹文物的范畴,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建筑物外观可能因为战争、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发生损坏或丢失,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都有修复与重建建筑物的情况,其石雕雕刻的年代、木雕存放的时期可能与建筑物建造的年代不同,这就需要利用文物鉴定方法判别何为修复后的史迹文物,何为原始史迹文物,从而在文物保护与评级上将二者进行区分,使得我国文物相关工作更为科学、规范[1]。
文物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文化背景,被视作记录历史的载体之一,体现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审美情趣的依托。文物研究不仅需要了解文物形制、材质、艺术价值等信息,还需要借助文物还原某阶段历史。文物鉴定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判别文物遗存年代。因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文物会因各类因素的影响发生一系列变化,部分文物的外观与形状出现严重的损坏,尤其是纸质文物、玉器文物等,很容易因雨水浸泡、长时间暴露等风化,或因碰撞而碎裂,加大文物研究的难度。文物鉴定能够借助比较、综合考察等方法断定文物的遗存年代,利用相应的鉴定方法辨别其真伪,从而为文物研究提供更加可靠与全面的依据。
文物被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与遗迹。文物必须是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且不能在当代被重新创造。从概念层面来看,只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遗物或遗迹才能被称作文物。其中历史价值是指能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社会治理关系、经济基础及自然环境等;艺术价值是指具有一定的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借鉴作用;科学价值是指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文物鉴定内的价值评定,可以为文物的分类管理、保护等提供依据,分辨遗物与遗迹是否为文物,不仅是文物科学研究与馆藏资源开发的基础,而且是我国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2]。
文物鉴定中的评定等级是指按照文物价值的高低与作用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我国文物主要包括文物史迹、文物藏品两大基本类型。其中文物史迹,如古建筑、石刻、古遗迹、古遗址等经文物鉴定后按照价值高低可以划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藏品,如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等经文物鉴定后按照其价值可以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其中珍贵文物又分为一、二、三三个等级。不同文物保护单位及不同等级的文物藏品有其各自的保护管理政策、规定与法律规范,并由不同责任主体予以执行、实施,因此文物鉴定中文物价值等级的评定是文物相关工作有序开展、文物保护及资源开发规划的前端环节。
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较高,其对保存环境的要求较为苛刻,主要原因在于文物原料经过长时间演变后会发生变化,在空气内水分及物质的作用下会出现褪色等情况。同时,部分文物外观及形状损坏较为严重,尤其是纸质文物零散碎片较多,多次鉴定或鉴定环境不适宜便会加剧文物损失。相对于传统的对比、综合观察等文物鉴定方法而言,现代技术能够为文物鉴定创造更加优质与适宜的环境,避免文物在鉴定过程中遭到损坏。同时,现代技术助力下,文物鉴定周期短、效率高,能够缩短文物暴露于空气内的时间。此外,现代技术对化学试剂的用量逐渐减少,能够避免化学试剂腐蚀文物原料。由此可见,在文物鉴定中应用现代技术是降低文物损失的必然选择。
文物鉴定中辨伪所依据的是文物遗存的历史时期,难度较大且是文物鉴定的基础环节与先决条件。在传统的文物鉴定中,辨别文物真伪的方法主要为人眼观察法,即通过观察文物的外在形状、颜色、花纹、器质、形制等获取信息,再根据同时期文物的属性判断其真伪[3]。此种方式主观色彩强烈,依靠于鉴定人员的工作经验、对文物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如此,当多名文物鉴定人员对鉴定结果存在争议时,不能进一步分析文物真伪,导致文物鉴定结果客观性、真实性不足,不仅会降低文物鉴定的公信力,而且会影响文物鉴定结果的实用性。现代科技与文物鉴定的整合,能够从多维度、多方面获取文物信息,从微观层面判别文物真伪,是提升真伪判断准确性的必备条件。
我国文物事业的发展依靠于科学完善的文物保护与资源开发机制,而文物保护与开发依赖于科学、客观的文物鉴定结果。在文物鉴定中应用现代技术,能够弥补传统文物鉴定方法的不足之处,提升文物鉴定效率与质量,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判定文物真伪、价值与年代,切实做好文物等级划分工作,从而尽快开展文物保护与管理相关工作。与此同时,对现代技术、检测仪器的应用可显著提升文物鉴定精度与可靠性,一方面能够为我国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各项工作的计划与开展提供更加全面的决策支持,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文物鉴定的公信力,使群众认同我国文物鉴定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物保护及文物事业建设中,从而促进我国文物事业的健康发展。
现代显微技术是指借助光学及电子系统观察肉眼难以分辨的微小物质结构与属性的现代技术。在纸质文物鉴定中,联用现代显微技术与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能够显著提升纸质文物鉴定的科学性。不同时代的纸质文物有其特定的制造工艺,加之不同时期我国造纸技术发展水平不同,所使用的纸质材料也具有较大差异性。现代显微技术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能够从微观层面获取纸质文物的工艺信息,了解纸质文物纸张的外观、纤维特点,判定出纸质文物的纸张种类,再对比同时期、已经过鉴定的纸质文物,能够鉴定其年代、工艺价值。不仅如此,在现代数字成像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将显微镜所观察到的画面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帮助鉴定人员细致分析纸质文物原料性质,从而进一步提升文物鉴定的精准性。
拉曼光谱技术是指利用物质分子特征反映分析与鉴定物质化学组成及相对含量的现代技术。文物鉴定中现代光谱技术可以应用于玉器鉴定与文物颜料鉴定中。当前拉曼光谱在古代玉器中的鉴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拉曼光谱技术可以分析玉石的矿相、化学成分、结构等,并且具有无损检测的优势。拉曼光谱作为一种综合无损检测技术,是判断古代玉器石料的有效途径,将拉曼光谱分析与PIXE、XRD 分析联用可以克服诸多条件与因素对鉴定结果的影响,并且能够更加准确、快速地判断未知玉质的古玉器。我国诸多学者已经借助拉曼光谱技术鉴定出属透闪石玉的古玉器,但部分玉器因荧光背景过强,其频谱会淹没拉曼光谱,因此拉曼光谱技术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适用于玉石真伪鉴定工作中。
在文物颜料鉴定中应用拉曼光谱技术,可以将光源集中在微小区域,通过对微米级样品的观察与分析能够判断文物颜料的主要成分,辨别不同颜料层的结构等。如我国学者借助拉曼光谱技术对五代冯晖墓笔画颜料进行了鉴定,确定其红色颜料主要成分为辰砂,黄色颜料主要成分为硫酸铅与氧化铅,黑色颜料主要成分为碳。
X 射线荧光技术是指激发待测物质内的原子并使其发出荧光从而分析物质成分与化学态的技术。X 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在古陶瓷鉴定中的应用较为广泛。研究表明,相同材质但不同时代的古陶瓷器组成成分、制作工艺、呈色机理不尽相同,可以利用该特点对古陶瓷文物进行鉴定。其一,利用X 射线荧光技术,结合古陶瓷文物组成成分特征对其年代进行断定。如唐朝景德镇陶瓷内二氧化硅含量高于75%,而宋代景德镇陶瓷二氧化硅含量约为65%,借助X 射线荧光技术检测古陶瓷文物内化学物质组成,再结合不同时期陶瓷内物质含量便可判定其年代;其二,利用X 射线荧光技术,结合古陶瓷制作工艺对其进行鉴定。即利用X 射线荧光技术测定古陶瓷化学成分组成与结构特点,根据不同时期陶瓷胎釉特性,可以鉴定古陶瓷在各个时期的色彩特点与工艺特征;其三,借助X 射线荧光技术判断古陶瓷呈色肌理,即在化学成分分析基础上掌握铜元素的含量变化,可以判定古陶瓷着色方法[4]。
文物鉴定包括辨别真伪、断定年代、评定价值及等级等内容。在文物鉴定内应用现代技术可以降低文物损失、提升判断准确性并促进我国文物事业发展。当前文物鉴定中广泛应用的现代技术包括显微技术、拉曼光谱技术及X 射线荧光技术,不同技术有其适用条件,因此需结合具体文物及鉴定要求予以科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