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顿·克拉克“五要素”模型视域下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

2021-11-27 07:39李佳颖毕会东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办民办高校广东

李佳颖 毕会东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澳门城市大学,中国 澳门 999078)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8 年,我国共有民办普通高校749 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8.13%;在校生649.6 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2.95%,民办高校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国家“双一流”建设工程、高职“双高计划”如火如荼。相比而言,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领域,既根本无法企及“双一流”建设,也无形中被“双高计划”排除在外。2019年,作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临门一脚”的重大举措,“高职扩招100 万人”,对民办高校,特别是对民办高职院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影响着民办高校的发展。

新形势下,加快推动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提高办学层次,建设特色品牌民办高校,是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内容之一。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申请升格为本科院校(或职业技术大学)是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任何一个新型组织的出现都是一定社会背景的产物。这个新型组织通过优化其组织结构不仅满足自身内部的发展需要,而且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契合。而民办普通本科院校,正是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力度空前加大,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供给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等为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广阔的空间。随着教育权力的下移,大批的社会力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表1:我国民办本科高校设置情况(1994-2018)

1997 年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及2002 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更是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政策法律环境的不断优化,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张,但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绝大多数仍属于2~3 年制的高等专科学校或职业技术学院。1994 年,仰恩大学成为第一所具备颁发本科学历文凭、授予学士学位资格的民办本科高校。2000 年,黄河科技学院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成为我国第一所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自此,我国大批的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开启了升格为民办普通本科院校之路。2001 年至2018 年,除2001 年、2004 年、2010 年、2017 年之外,2000~2018 年每年均有民办本科院校新获批设。截至2018 年11 月,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169所(不含中外合作大学)。

通过转型发展,先后有黄河科技学院、浙江树人学院等为典型代表的成功转型的民办高校,更有北京城市学院、河北传媒学院、西京学院、吉林外国语大学、黑龙江东方学院等5 所成为我国首批可以招收研究生的民办大学,办学实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2018 年,吉林外国语学院升格为吉林外国语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由学院升格为大学的民办高校,这标志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办学层次的跃升。同时,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西湖大学正式揭牌成立,开启了我国民办高校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先河。

这些民办高校,均是通过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寻求转型变革,以创新精神找到自己的地位。美国高等教育界的著名教授伯顿·克拉克在其著作《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中着重分析了5 所主动实施变革的欧洲大学,尽管这5 所学校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但转型过程中都具有一些共同的概念结构,伯顿·克拉克将其概括为5大要素或途径,即:“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和“整合的创业文化”。

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其实就一个“创业”的过程,伯顿·克拉克的“五要素”模型对民办高校转型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伯顿·克拉克的“五要素”模型为基础,选取广东科技学院(原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研究,从组织转型的视角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发展为民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通过具体分析广东科技学院的转型路径,总结成功经验,并思考新形势下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转型的路径。

广东科技学院(原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 年获批办学许可证以来,建校至今有16 年的历史,该校2009 年通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1 年通过教育部升格本科院校评估,2015 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评审,2018 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学校继续加大办学投入,办学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学科建设屡获突破,科研实力更加雄厚,队伍建设效果明显,生源及就业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学校的综合排名位列广东民办本科高校前列。如:在由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的“2019~2020 年综合竞争力排行榜—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40 位、广东省第2 位;在中国社会信用研究院发布的“2018 中国民办高校信用指数排行榜”中显示,排名广东省第1 位;2018、2019 连续两年在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民办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中排名广东省第1 位;在艾瑞深校友会网2020 中国民办大学教学质量排名150 强中,排名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第1 位,全国第66 位;在武书连“2020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中,排广东民办高校第2位、全国民办高校第38 位。2019 年,广东科技学院启用东莞松山湖新校区,开启“多校区”管理模式,全日制在校生20000 余人。

通过分析发现,广东科技学院转型成功的路径依然遵循了伯顿·克拉克提出的转型“五要素”模型。本文以此模型为基础,详细分析广东科技学院如何成功转型为一所有一定影响力的民办本科院校。

表2:广东科技学院2011 年—2020 年本科省内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三、“五要素”模型视域下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

1.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伯顿·克拉克的“五要素”模型认为,强有力的核心运作形式包括中枢管理集体。民办高校的主要管理体制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在学校办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校行政领导班子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纵观国内外知名的私立大学,学校董事会是学校的管理核心,统领着学校各项事务。广东科技学院董事会成员包括了学校投资主体的董事长、学校校长、省内知名公办大学的校领导和教育专家(退休)、属地分管教育的行政领导(退休)等,他们均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致力于办好教育的知名企业家。面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他们有办好高等教育的经验、大胆尝试的思路、努力探索的途径,制定出符合学校发展的最佳方案。

此外,校长是学校治理的关键人物。民办高校的校长不仅是决策者、执行者而且是总裁,其自身素质、品质和对时局把握的能力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进步。广东科技学院自建校以来,先后有3 位校长在转型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学校首任校长林国梁教授,他担任学校校长6 年,坚持“三个从严”的管理模式,迅速把学校办成“全国知名、广东一流”的民办高职院校;学校第二任校长许学强教授,曾担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广东省高教厅厅长等职务,他在位期间,学校发展成为“万人大学”,规模迅速壮大,并于2011 年升格本科院校;学校第三任校长王国健教授,曾担任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有着丰富的本科院校管理经验,其在位期间,学校内涵建设成效明显,先后于2015 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8 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学校新一轮发展奠定了里程碑式的基础。

2.有新型的发展外围

民办高校基本属于地方性院校,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其办学定位。这势必要求民办高校立足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多方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广东科技学院始终致力于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以“立足东莞、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协同发展”的办学思路,推动“政、校、企、行”四维联动,共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广东科技学院与地方政府建立了坚实的互动关系。东莞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大力支持学校新一轮发展战略。在学校现有用地指标基础上,市政府于2017 年在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批准1000 余亩土地,用于学校建设松山湖新校区。学校教职工中有市党代表、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各1 人,每年邀请学校教职工列席参听市“两会”,听取学校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广东科技学院与地方行业协会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学校与本土优质企业共建了“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冷链产业学院”等多个产业学院,培养地方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第三,广东科技学院与本土大型企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共建关系。学校根据地方用人单位的需求,实施人才培养“创新班”计划,开设“机器人创新实验班”“冷链物流管理创新班”等创新班20 余个,与企业协同推进产学研合作,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外,广东科技学院所属的广东南博企业集团,旗下拥有2 所高职高专院校、1 所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培训学院、教育研究院等教育机构,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良好衔接,且辐射到成人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研究等领域,为学校的转型发展奠定良好的外围环境。

广东科技学院正是通过内外的沟通联系,打破学校与其他教育领域之间的界线,解决自身发展与政府、市场、行业需求不适应的矛盾,推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3.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伯顿·克拉克将大学的资金来源概括为3 类:一是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二是来自科学研究委员会的补助和合同经费;三是其他来源的经费,主要包括工厂企业、地方政府和慈善基金会的资助,校园服务收入、学费以及知识产权的收入等。与公办高校主要由政府拨款不同的是,由投资主体投资办学是我国民办高校投资的最主要形式,经费来源主要是投资主体的经费投入以及学生学费。

广东科技学院由广东南博企业集团投资创办。广东南博企业集团是由在教育、科技、农业和金融等领域投资发展的20 多家企业和单位组成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是华南地区投资教育的非常有影响力的集团之一,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集团的教育领域包括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幼教、中职和培训等业务板块,是集团的龙头领域。此外,我国的民办高校学生学费标准普遍要高于公办高校,有的民办高校学费是公办高校学生学费的3~4 倍。学生学费成为了民办高校办学发展的最主要经费来源。广东科技学院自2009 年起在校生规模首次突破一万人以来,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始终保持在11000~20000 之间,本科学生学费标准普遍在20000 元/学年以上,办学经费总量稳定充足。

4.有科学的学术心脏地带

随着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民办高校想要成功转型,还必须构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前面所述,我国的民办高校中多数属于应用型高校。因此,民办高校学术领域不能仅限于发现新知识,而是把新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并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应用技能,发挥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随着学校的转型发展,广东科技学院办学定位和目标也发生过一定变化,但核心因素始终围绕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应用型”的民办大学。一是紧贴地方需求,设置学科专业。学校紧贴东莞产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对接东莞行业企业需求。学校现开设的35 个本科招生专业主动对应东莞“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的6 大产业。二是加强专业建设,构建学术心脏。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 个、IEET 工程教育CAC 认证专业1 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 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 个、省级特色培育专业1 个,教师团队在2018 年、2019 年连续两年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三是搭建科研平台,开展应用型研究。学校成立由广东省相关单位批准的广东科技学院科学技术协会和广东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支持教师跨学科、跨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加强同社会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主动解决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应用型学术组织搭建平台。四要创新评价机制,提高应用型评价权重。学校在教师发展和职称评定等工作中,把应用型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通过科研评价机制的创新运用,引导教师的科研志趣转向应用型研究,构建应用型的学术共同体。

5.培育了积极的创业文化

“与任何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一样,大学有其内在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象征,在精神层面反映着组织的社会价值,是联结内部成员的心灵纽带。”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就是一个创业的实践过程。培育积极的创业文化,使学校上下始终充满着朝气蓬勃的奋进精神,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也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必备因素。

广东科技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学校董事会、行政领导以及各二级职能部门领导班子将学术创业精神和学术创业主义植根于巩固领导核心、建立发展外围、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创新学术心脏地带这4 个途径之中,使创业型组织的管理、结构、资金来源、学术价值观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同时以一种创业精神激励着组织成员的创新与发展。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也依然存在重学轻术现象,创新创业文化还不够浓厚,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积极性有待提升。因此,除了通过制度安排引导转变之外,还需通过创新创业精神文化的培育加以影响。广东科技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为全院师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孵化服务。创新创业学院集创业培训、创客空间、电商运营、孵化器、加速器、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学校投资近2000 万元,对创业学院进行场地升级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了“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训—创新创业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的“三级孵化”模式,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选拔优质创业项目,扶持创业项目落地,创新创业成效显著,创业氛围日渐浓厚。

因此,民办高校要鼓励师生通过创新发现新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知识的商业价值,以换取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精神文化。

猜你喜欢
民办民办高校广东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
教育部发布民办本科教育首份“体检报告”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