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业彤
(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 郑州 450003)
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广播电视最主要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视频、图像以及声音等方式完成信息传递,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声音。因此,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最常见的模式主要有现场接线、播音员转播以及同期声播出等几种。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加多样化,这也给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带去了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编辑人员必须拥有更为优秀的编辑技巧,这样才可以将新闻事件始末更为全面、直观、形象地展示到受众眼前,在保证新闻内容真实性的基础上,提升新闻内容的时效性,进而使新闻节目质量与影响力得到更大程度地增强,完成新闻内容的及时高效传递。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想进一步调动受众兴趣,新闻编辑人员必须转变思路,合理应用编辑技巧,结合受众的实际兴趣爱好展开内容创新,在新闻编辑中融入更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以此来提升新闻播报质量,增强新闻节目的时效性、真实性以及收视率。同时,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很多过去广播电视栏目的忠实受众也开始选择性的展开新闻节目收看与受众,受众的需求也变得越加多样化,并且在新媒体背景下,受众的选择机会也越加多样化。所以,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知识学习来增强自身的编辑素养,结合受众实际需求进行新闻稿件选取,完成更为多元、丰富的节目制作,将受众的新闻兴趣充分激发出来。
新闻编辑工作是比较复杂、琐碎,需要编辑人员足够的细心、耐心。不仅要准确地分析新闻,对其价值进行评估,还要对稿件进行快速和出色的修改,更能对新闻节目播出的形式与顺序进行科学统筹。所以,人们也将新闻编辑称作新闻节目的把关者,减少新闻信息的错误,降低新闻播出事故的发生几率。随着新媒体平台数量的增加,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新闻节目的采编、推送、传播等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大众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拍摄有意思的、正在经历的事件,并将其上传到新媒体平台上传播,这就导致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的报道总量远不及大众个体推送信息的总量。广播电视这样的主流媒体的主导权被削弱,新闻编辑对新闻的把关职能被弱化,容易使社会舆论被误导,造成公众认知和价值观的偏差。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发展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技术不断叠加的过程,面对融媒体时代,其新闻编辑内涵愈发丰富,不仅是简单地从事媒体任务,或是根据狭义媒体界限的工作,还需要完成标题写作、编辑处理、编排设计等工作。广播电视新闻在编辑中对于人员价值判断要求较高,以往由于信息较少,编辑可轻松判断信息价值,通常不会产生原则性错误。但融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编辑接触与处理信息增多,且受众接触信息的速度和广度也显著提升,对于新闻信息更加挑剔,此种情况下,新闻编辑需具备较高价值判断力,可根据受众需求,选择和判断其所需新闻信息。
过去的传播中,广播电视媒体处于主导位置,很容易掌握舆论方向。但是在全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的主导地位受到影响,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受众意识,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主动为受众群体服务的意识,在编辑新闻过程中,要站在受众的角度和立场,选择受众需要并感兴趣的信息,使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其次,强化受众的参与性。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留言和投票等方式,让受众在新闻信息传播中更高程度的参与,制作出引导受众深度思考和传递正能量,满足受众更高程度的互动需求的广播电视新闻内容。最后,在确定新闻信息传播的时间、形式、媒介时,需要从受众的习惯、设备等出发。
在当前媒介高度融合的宏观时代,基于互联网应用所架构起的开放、虚拟空间,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其不再单纯地作为信息接收者,同时还扮演着信息制造者、信息传播者的多重身份角色。正是基于此,媒体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日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借助民众的力量,获得更多一手信息,扩充资源融通渠道,保证新闻编辑的时效性,并从中找准重点、热点,增强新闻栏目收视效果。值得着重指出的是,缘于互联网络的虚拟性,各类信息交织,真假难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秉持严谨的态度,以“编”导“采”,加强甄别,短时间内找到更多具有权威性的优质信息,并做出相关决策。除此之外,随着现代科技创新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尤其是基于智能手机的微信、微博等,更是掀起了传播领域的变革狂潮。对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尽快融入“互联网+”的快车道,加强与新媒体的交互建设,深化战略合作,以受众为中心,共享优质资源,扩大传播的辐射范围。
媒体在发展中愈发认识到受众的重要性,其对于新闻传播走向具有较大影响力。目前在信息传播中实现了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且越来越多意见被采纳至生产与信息制作中,此种互动模式也被新闻编辑接受。为了加强受众参与,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一是策划中受众参与。编辑工作包含策划部分,在报道某一事件前,可策划事件,召集受众关注或参与至报道内,提高受众参与媒体积极性与关注度。如,在策划为山区孩子捐书,即可要求记者全程报道该事件,制造读者关注点,巩固与开发读者,不仅孩子可获得书籍,媒体也获得了相应关注;二是新闻编辑受众参与。受众不了解新闻编辑在作品呈现背后,做了多少努力。所以,在广播电视上可对新闻编辑处理信息感受进行分享,使其了解编辑,对同一件事做到共同分享与体验,受众即可产生责任感,不仅成为事件见证者,也成为事件编辑者与采集者,使得编辑与受众成为共生体。
人才是创新新闻编辑的支撑。锻造新闻编辑队伍,是一项战略性的基础工程,要锻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新闻敏感度高、编辑技能突出、勇于担当的高素质新闻编辑队伍,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保驾护航。第一,优化人才选拔机制。要提高新闻编辑队伍的稳定性,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流程将具有融媒体意识、熟悉编辑工作的优秀人才纳入编辑队伍。第二,做好新闻编辑工作者培训。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过硬的业务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承担起新时代创新编辑工作的任务。要定期开展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培训,邀请相关专家与权威人士开办讲座,帮助新闻编辑工作者与时俱进、持续进步。第三,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考核激励机制使新闻编辑工作者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做到积极充电、迅速成长。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关注,帮助受众解答他们关心的问题,维护好受众的自身权益。此外,新闻编辑要结合新闻话题进行深度的专题报道,不仅要将新闻事件的真相进行还原,还要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挖掘提高新闻报道价值,让其更加独特新颖、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比如:在对自然灾害进行报道时,就可以将近些年来的自然灾害发生数量进行对比,并就目前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况进行分析,找到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从而指出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转型发展十分重要,是其在现实语境下的必然选择,作为一项相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应当灌入到整个工作体系结构当中,结合实际情况,改变思路、深耕内容、创新形式、拓宽渠道,在继续发挥自身权威性优势的同时,增强新闻节目的可读性,并进一步拓展服务影响范围。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类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维度视角切入,提出更多有效建议,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