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凌驰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纵观现在各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为九几后,他们与互联网一同成长,受互联网陪伴、影响,甚至依赖于互联网进行生活和学习。作为多数是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人,生活中缺少同龄兄弟姐妹的陪伴,也是他们更注重更关注互联网生活的原因。在他们成长的同时,社会发展也正在进行着价值观的不断变化、转型,人类的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割裂,仅凭课本教材,任课老师很难给学生提供明确的答案,且互联网中的信息冲撞、各类娱乐、游戏方式简单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被冲淡、消解。学生在更多接触互联网之后,认知行为多独立、个性、私密,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度很低,这些明显的“互联网+”特点,使得更多的九几后在思想教育层面多了不确定性、不理性、过于多元却又极为特殊。“立德树人”作为当代重要的的教育理念,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更多的高校能培养学生与党和国家的一致共识,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接班人;但对于学生而言,所学习的内容与互联网了解的、自己需求的内容不够对接,较多错位。网络、时代,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共同作用之后的结果,必然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多不同的要求。
1.面对着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教育,传统的授业解惑的理论教育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及共鸣。互联网时代,信息满天飞,爆炸式的冲向网络中的各处区域,学生的选择自主权大大提高,面对着微信朋友圈,主题微博等,学生往往容易选择“所谓的成功人士或专家”,容易选择与自己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等相同人士的交流与学习。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本的枯燥更导致了学生对专业老师的舍弃,教师单方面的教授行为受到极大约束。
2.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为基础,涵盖中国近代历史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知识;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深度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等内容。这些都是经过筛选确定的,明确统一的教学提纲及教学体系内容,符合国家发展中培养接班人的思想政治需求,也是国家进步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素养,但这些教学内容往往在理论中给学生带来冗长、枯燥的感受,与“互联网+”渠道相比,学生个性、私密的交流方式,公开的展示平台,宽泛的自由议题,形式的简洁精悍,更贴近了生活,顺应了快速的消化学习,还减少了面对面的约束与压迫,吸引力自然胜于教师的单纯理论说教。
1.建立“互联网+备学生”的基础
“互联网+”有很多强大的优势,在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改变观念,接受、学习并利用这些优势。首先,通过各种形式的平台,特别是网络的方式,收集学生的各项信息,特别是在思想政治课业学习方面的信息。学生的交流内容、交流用语;学生的交流平台、思想状态,以实际教学生活为基础,多展开线上的调查,积累数据信息;其次,面对众多的数据信息,类别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确定学生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真实想法,找到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课方式、内容、方法等,进而明确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对本学科的真实需求。这些研究和分析,不仅从现实基础中对照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更融合线上了解,运用适合的教学方式,改善老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良好对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标。这种长效的、互融的“互联网+备学生”的基础,值得持续、深入运行。
2.实现“互联网+备内容”
“立德树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师团队应从多维度研究授课内容,传授正能量主流,提高课业专业工作的预见性,严把教育内容关,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确保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满足学生个体的独特的发展需求,使学生个体与国家需要做到有机结合、统一;其次,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中与学生实际生活、需求相结合的主题与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美感,通过哲学美文、榜样正能量的视频影像等,提高学生的接受度、信服力,接近和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及发展,增强针对性的教学,与此同时,屏蔽虚假信息,强化独立思维和鉴别能力,让学生远离负能量、负面情绪,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目标。
首先,明确并了解“互联网+环境”的基本意义,现实与互联网的双重存在,并称成为线上、线下,从生活的线上线下,到学习的线上线下,应先从观念上改变;其次,高校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亟需得到重视,更需要不断融入“互联网+”的内容和理论。通过“互联网+”环境的特殊性,进行足够的调查研究,做好线上学习授课的论证工作,研究并得出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的教学方案;再次,基础教学的被动和滞后,除了从人才、资金、技术、研发等方面发展外,更应建立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平台,运行“互联网+环境”系统,使教育教学工作做到互联网化,创造增加更多的交流空间,使师生能在课余时间通过微博、微信、QQ 等方法进行交流学习,更善于利用闲暇时间,保留讨论内容,改变学习习惯。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实践等,都得到良性发展。
1.授业者须明确“树德立人”的基本任务,认识到自身教学工作的重要性。通过传道受业解惑,改变原来的“学不为用”的教学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加强传统文化与国学文化的研究、宣传和实践,营造优秀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是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能够在现实的生活中保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成的各种人生观、价值观。
2.提升教育者的专业性和权威性。首先,提升施教者的教学能力、提升施教者的专业素养,丰富课堂内容,同时关注学生个体的兴趣,结合网络,发掘利用“互联网+老师”的新的平台和授课机制;其次,教育者要树立全心的“意见领袖”的新形势、新权威,提升专业的预见性,增强互联网的基础技能,经营自身的线上学习交流平台,结合学生喜欢的美文、微课等,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次,教学的同时,老师更要从精神、思想上关注学生状态,随时随地沟通了解,多做线上线下的调查评估,及时了解舆情,分析舆情,调整教学内容及方式,站稳线上线下两个讲台,使“互联网+老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受学生欢迎的新方式,从而大大减轻了课堂之上的理论宣讲。
“两课”教学、学生管理、党团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部分,专业、体育、心理等健康教育贯穿始终。引进并开展“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从这几方面进行布局:
高校的“两课”专题也应建立线上平台,由网课、QQ 群、微信群及公众号形式等组成。总平台分设五个栏目,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代史”、“形势与政策”,进行相关课程的在线教学、布置作业、作业收交及讲评,甚至包括在线通知和成绩评定;关于授课教师的情况、所授课程的主题、师生园地等作为讨论、交流分栏目。建立岗位责任制,推选任课教师、课代表或网络维护人员分任岗位负责人,负责平台维护、上传各项内容、整理统计意见、监督管理等职能,实现线上线下同学习、共进步,同步进行的“互联网+”模式。
首先,依托高校自身的学校官网、微博、微信等主流平台,创立平台链接,享受官网资源,同时在校内网上开通专栏专题,整合利用学校优秀的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其次,线下方面,与校内的各个社团、工作室、系室等创造平台链接,以专业学习为基础,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议题,提升吸引力及兴趣;再次,发扬自媒体精神,发动、创建平台连接,扩大网络影响力,发扬榜样力量及榜样宣讲。
首先,提高创建平台的影响力。从人员的技术技能入手,对信息、话题的筛选设置及版面的设置下功夫,增强点击率。有以下几个办法:(1)版面设置交互内容,根据参与度给予不同奖励(积分等);(2)重点关注平台主题的网络化、个性化,提升参与者的热情和兴趣,将理论性和教育性相互结合,增强启发性,拉进参与者的距离,达到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3)利用师生们的碎片时间,将教学内容符号化,适应“互联网+”,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4)邀请专业的人对平台版面进行特殊设计,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及注意力,引导促进学习兴趣,完成教学目的。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要以线下的基础、人工教学为根本,辅助“互联网+”的线上教育,使大学生在可控的时间内自由的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课业知识和实践真知。教育需要变革,观念需要改变,但主体的中心任务不可丢弃,传统的授业解惑仍旧是教育者的基本工作。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我们更要顺应时代发展,研究和开拓新的教学平台、模式,以促进新形势、新时期的大学生的教育工作的开展;全民网络时代,打造全新的“互联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展变化及引用的,从单纯的理论教育层面,到现实的生产生活,都应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效教育理应顺应时代变革,培养国家真正需要的接班人,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传统教学为主,创新“互联网+教育”为辅,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辅助,良性发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方式、新方法,更是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项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