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儿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印度大力发展软件产业,逐渐从世界各国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强国。无论是软件设计还是产品出口,印度软件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1990 年至1991 年度,印度软件业产值为1.5 亿美元,2000 年至2001 年度产值高达82.6 亿美元,相当于11 年前的55 倍[1]。印度软件出口的增长更加令人惊叹,1993 年印度软件业出口额为3.3 亿美元,2000 年的软件出口额高达63 亿美元[2]。根据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分析,印度的现有软实力已经可以与微软在内的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分庭抗争[3]。
软件产业是高技术含量的智力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是软件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从1985 年起,印度政府制定了有关软件业发展的教育政策,明确了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是将印度带入21 世纪的主要途径。截止2001 年,印度共建大学227 所,学院11089 所,在校生共达741.8 万人,其中软件人才340 万左右[4]。作为软件人才储备大国,印度每年有大量的软件人才去往西方,据统计,现工作于美国的软件人才,超过三分之一都是来自印度,例如在2008 年之前,美国硅谷新成立了2100 家软件公司,其中820 家软件公司都是印度人成立的[5]。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印度政府以麻省理工学院为模板在印度境内兴建了6 所高等院校,这6 所高等院校既借鉴了美国的教育风格,又保留了印度的本土特色,达到了国际公认的一流水平[6]。其中最著名的一所是印度理工学院,该学院在学术界享有世界声誉,被称为印度“科学皇冠上的瑰宝”。印度理工学院共有15500 多名大学生,12000 多名研究生,每年3000 多名毕业生中,大约2000 人奔赴海外深造或者就业,绝大多数人都去了美国硅谷。
印度社会虽然较为落后,但是印度政府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极度重视。现如今,印度境内新建多所高校,高校数量已经列居世界第一,是美国高校的1.5倍左右。很多高校从印度各地招收学生,学生所要负担的费用远远低于美国学校所需费用,甚至教育总投资也只是美国学校的零头,例如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每年的学费、生活费等开支仅需要承担700 多美元,相当于总开支的20%,而剩余80%的费用一律由印度政府补贴。
在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模式最为突出。为了和各大著名软件企业合作,印度高校允许其在校园内部建设实验室或实验基地,并且随时根据企业和产业的需要修改教学大纲,调整课程内容[7]。在海德拉巴的国际信息学院,许多课程是由软件公司的工程师们开发的,包括甲骨文公司开设的资料库软件、摩托罗拉公司开设的通讯软件等。
这种三向互通模式给学生、院校和企业打造了一个互惠共赢平台。一方面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实际操作中探索软件业的最新发展。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学生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工作适应能力,有利于他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职场。另一方面,院校、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促进了人才流动的合理化、专业化,而且逐步形成了高端软件人才的良性循环和自我发展能力[8]。
根据印度软件人才数据显示,印度每年大约培育50 万软件人才,其中15%是由高等院校培养,其余85%都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培养所得[9]。关于市场培养,印度现存两种模式,一种是软件企业自办培训机构,另一种是私企或外资从事软件专业教育培训。前者更多的是通过设立自己的培训机构,从而提高公司内部人员的软件研发水平。比如印度信息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非常注重培养系统分析员、开发管理员和计算机应用专家,该公司已经在全球20 多个国家设立了800 多个培训机构,这些机构每年可以为本公司培养十几万的软件员工和各类专家。后者更多偏向于开放型,私企或外企通过举办职业培训教育学校,为整个社会培育优秀的软件人才。
计算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软件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印度软件业之所以能够突飞猛进,这与印度的数学教育密切相关。小学阶段,老师非常注重学生们的课外拓展活动和数学观念的形成,着重加强学生的心算能力和对图形、数据的认识。中学阶段,数学课的总课时是其他科目加起来的总时长,数学考试中很少出现选择题或填空题,大部分都是逻辑推导题,从而加强锻炼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大学阶段,不论文科还是理科,学校都要特别考察数学的应用能力,如果数学考试不合格,可能会影响毕业证与学位证的获取。当学生们对待数学问题时,从理解分析,到推理演算,最后解出正确答案,这一系列的数学行为都与软件编写的过程相互呼应,可以说,重视数学教育是印度软件业飞速发展的间接原因。
印度软件人才培训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应用”性:一是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印度软件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教育与产业的双向互动关系,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鼓励软件企业在印度高校中设立实验实训基地,根据软件业及企业的发展方向重新编写教学大纲、随时调整课程内容,待学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相关软件公司工作,为软件业发展做出贡献。二是市场裁量的教学方式。软件业各界虽然普遍看重软件开发的规范性,但是这并不影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印度政府没有具体规定院校或培训中心应该如何开展教育,也没有确定收取学费的标准,而是给他们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调度,学校可以自行确定运行模式以及收费标准,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培训的效率和质量。三是注重实践教学。印度职业培训中心通常很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育学生,而是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先做后学的培训模式有利于学生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自宣告独立以来,印度承继了英印时代的教育思想,将英语作为本国的第二大通用语言。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学生,从大一开始,几乎所有有关软件业的课本都是纯英语著作,并且他们在毕业之前,人均词汇量超过两万以上,能够轻松熟练地阅读英文文献,进行英文交谈。正因为享有得天独厚的语言功底,无论在软件开发还是产品出口,印度软件业都不会因语言障碍问题而阻碍软件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特点使得印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变得紧密且合作顺利许多。与此同时,印度政府特别重视海归人才。每年印度都有好几万的软件人才在西方发达国家留学或就业,印度政府通常不会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才外流,而将其看作人才储备。他们认为,软件工程师们在国外工作获得经理职位或者成为富翁是件好事情,因为他们会把经验带回国内。
为了重点培育一支优秀人才团队,培养一批领导力强、发展力强、创新力强的人才骨干,印度采取了一系列对策措施:一是鼓励人力资源参股。股权激励主要是通过给予员工部分股东权益,使其具有主人翁意识,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稳定发展的长期目标。二是设置竞业限制规则。竞业限制实际上是用人企业对员工采取的以保护商业机密为目的的一种措施。三是发挥人才聚集优势。在美国,最大的软件产业积聚地是美国硅谷,那里聚集了很多世界著名的软件公司,比如微软、谷歌、甲骨文、IBM 和惠普。那么在印度,班加罗尔充分利用了周边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对集中的区域优势,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逐渐成为了印度的软件人才聚集圣地。四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了进一步与国际经济接轨,推动国内以软件为先导的产品及服务出口,印度进一步加快了知识产权立法,相继出台了《1970年专利法》、《1999年商标法》、《2000年设计法》等。